【摘要】青年一代的思想觀念往往很大程度決定了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高校學生是未來促進國家經濟發展、提升社會發展水平、構建國家基礎設施的重要力量,對全社會的作用不可磨滅。處于時代發展的新出口,高校的思政工作推進落實刻不容緩。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環境的變化,推進思政課程的開展與推廣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是實現國家偉大復興、追求富強目標的航標,更是實現個人夢想、保證人民福祉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通過學習強國黨史文化,大學生能夠對于我們國家的國情國策產生更為清晰的認知,從而更好地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
【關鍵詞】學習強國|黨史文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加強對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其對于黨和國家的信任,促進其對于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從而以更加辛勤地付出為國家發展創造價值,以勤勞為自己帶來幸福的生活。也正因如此,高校課程要以正確的政治理念與思想建設為指引,學生要能夠從中充分理解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能夠在每時每刻表現出優良的品德素質,為良好社會風氣的營造貢獻力量。而黨史文化與強國征程正是體現我們國家艱難偉大的發展歷程的縮影,大學生群體應當對其有深刻的理解與把握。因此,探索學習強國黨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本質意義與實際操作,是符合時代發展的必然需要,需要教師群體的深入探究。
一、學習強國黨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弘揚黨的光輝歷史,加強民族自豪感
學習強國黨史文化可以讓大學生深入了解黨的光輝歷史,了解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奮斗歷程、理論建樹和艱辛付出,激發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自豪感和認同感。習近平對于青年大學生的寄語,“神舟十二號”“北斗三號”“嫦娥五號”自主創新不斷突破的歷程,大學畢業后上山下鄉投入基層工作的黃文秀等,都是強國黨史文化在當代的體現與應用。以上的內容中也蘊含了眾多創新的精神和元素,是推動思政課程與歷史元素相融合的具體實例之一[1]。學生在日常課堂中便可以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實現對于優秀文化現實意義的充分理解。
(二)培養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關系著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通過對于全面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關注與落實,加強思政建設與責任落實制度,督促大學生投入思政學習與實踐活動當中,激發青春活力與奉獻意識,可以為國家的繁榮穩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作出積極貢獻。通過學習黨史文化,大學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艱苦奮斗和豐功偉績,培養對國家的深厚愛國情懷和對人民的深切關懷。通過對于大學生思政工作的監督與落實,能夠激發社會活力,弘揚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助力社會風氣的進一步改善與提升,從而利用黨史故事與國家強國歷程的講述從小面擴展影響至全社會,實現小舉動的大效果。
(三)強化思想政治理論教育
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標準,培養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道德風尚。通過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大學生能夠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加強對社會倫理和道德規范的認同和遵循,形成正確的行為準則和道德意識,進而為社會健康發展和諧穩定作出貢獻。學習強國黨史文化可以幫助大學生深入學習國家偉人的理念與治國觀念,提升大學生的政治敏感度以及對國家發展歷程的正確認識,為日后建設祖國做足充分的準備。通過開展以強國黨史文化為著力點的思政課程深度教學,能夠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和思想品質。通過學習黨史文化,大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在日常生活中付諸實踐。
(四)增強團結意識和集體榮譽感
學習強國黨史文化可以讓大學生了解黨的建設、革命和改革的集體智慧和英勇奮斗的事跡,增強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和團結意識。通過學習黨史文化,大學生能夠認識到只有團結一致、共同奮斗,國家的發展才更加穩定多遠,能夠更好地展現國家理念政策的優越性與國情國勢的正確性。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只有掌握正確的思想觀念才能更好地實現人生意義,而正確的思想理論、正確的價值觀和集體榮譽感具有重要的價值。這一過程有助于全面發展高校學生的文學文化素養與政治熱情,為國家政治理念的傳承與發揚貢獻力量。通過集體的共同努力,往往可以聚集更大的力量。
二、加強學習強國黨史文化資源與大學生發展緊密聯系的具體方法
(一)融入創新資源
如今的高校思政課程主要表現為帶領學生認識社會、個人與集體間的緊密聯系并培養合格的價值觀、樹立一定的人生理想與人生目標等,這很好地體現了如今人們對于思政教育的重視,但同時也暴露出當今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課的結構單一與內容重復。一節良好的課堂,一定是具有多方面的啟發意義,能夠從中尋覓到多維度知識的特點。因此,實現學習強國黨史文化資源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首要工作就是要發掘思政課堂中蘊含的有關創新創造的資源,從而改革形式、調整創新,實現課程的優化與變革[2]。思政課程的課堂內容與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內涵豐富,其中蘊含了對于學生樹立創新精神與創造意識的啟發。教師在開展課程教學時,可以先為學生舉出一些因為創新而獲得了巨大成功的優秀科學家事跡或者是在中國發展建設史上的重大創新性突破,不但提升了課堂的趣味性,很好地激發了學生創新創業的積極性,還能夠傳播先進思想理念,實現學習手段與知識來源的創新。各個歷史事件背后的故事,就是思政課所蘊含的創新創造資源的一種呈現形式。學生在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后,就能夠充分體會到創新精神與創造意識的重要性,同時在前人經歷的啟發下激發創造力與想象力。新時代下的高校思政課堂要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重,在確保學生充足的理論知識儲備之外發掘道理背后的眾多實踐意義。思政資源是支撐高職院校將雙創教育理念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必要手段,教師要尋找學生能夠從中習得知識、增長才干的內容,以豐富課堂內容,實現高校思政課程在新時代的創新融合[3]。
(二)融入紅色文化,啟發愛國教育
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共產黨人帶領人民群眾所探索出的符合中國國情與中國未來發展方向的優秀文化。它是先輩智慧的結晶、是我們后輩著力建設與時俱進、日益發展的國家所必需的精神內核。對于高校學生而言,其正處于思想觀念最終養成與學習先進知識理念的關鍵時期。在此階段讓其充分接受紅色文化的學習與熏陶,有利于幫助其樹立尊重先輩、凝聚力量、傳承先輩遺志、奮發圖強、為國奉獻的崇高意識。因此,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當中,具有十足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實現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堂的日常教學內容,是對中華文化精神內核的傳承與發揚的體現,也是發展高校思政課教育改革目標的體現。以紅色文化為首的眾多中華優秀文化,能為正處于身心發育關鍵階段的高校學生提供精神成長上的正確引導,對于發展思政課的教學實用性與提升學生思想覺悟意義重大。因此,高校思政教師應當著力于講好新時代“大思政課”,積極構建“紅色思政大課堂”,推進思政課堂一體化,為學生的長遠發展保駕護航[4]。
三、結語
綜上所述,如今針對高校學生群體的思政教育仍有諸多問題,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爭取實現高校學生在新時代強國黨史文化資源與目標指引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普及。處于時代發展的新形勢下,思政課教師應當充分理解學生的問題所在與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并在深入研究后總結教學經驗,實現理論與現實的深度融合。教師尤其要注意轉變課堂教學傳統模式、吸引學生興趣的重要性,只有如此在課堂上滲透與創新創業精神息息相關的知識內容才能被完整地吸收接納、落到實處,起到現實效果。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宋曉東,曹超,呂薇.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路徑研究[J].吉林教育,2023(32):88-90.
[2]劉海涵.黨史學習教育助力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J].西部素質教育,2023(21):34-37.
[3]陸惠忠.以項目為抓手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小學課堂[J].現代教學,2023 (21):70-71.
[4]李瑞潔.思政課中融入黨史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基于深度學習大單元教學設計[J].黑龍江教育(教育與教學),2023(11):82-83.
(作者簡介:孟磊,徐州開放大學,大學,助教,研究方向為文學、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