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思政課”視野下,洞察高校學生的成長需求,是思政教育重煥活力、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樞紐。高校思政課教學要敢于直面學生關切的問題,重點解決學生思想困惑和理論需求,切實提升思政課育人質量與實效。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要經得起學生各種“為什么”的追問,高校思政課教師要追求“不怕問”的學科素養,不斷夯實師生共同思想政治基礎;追求“怕不問”的學習素養,培養學生從存疑到釋疑的問題意識,建構積極有效的師生互動;追求“見問則喜”的學問素養,實現教學相長的師生雙贏局面。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思政課教師|三重追求
高校思政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只有牢牢把握“育人”這一條生命線,緊緊圍繞學生關切,才能把“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落到實處。思政課上,學生往往會提出一些涉及深層次理論和實踐的尖銳性問題,講清楚講透徹這些問題不容易,需要發揮高校思政課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此引導學生在批判中收獲共識,從而轉化為青年對國家、社會發展的強烈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思政課教師要練就不怕問、怕不問、見問則喜的真本領。”[1]“不怕問”“怕不問”“見問則喜”的三重追求不僅凸顯高校思政課教師的能力、眼界、格局,更指明了思政課教師實現崇高職業理想、提升職業價值感的路徑選擇。
一、底氣十足,追求“不怕問”的學科素養
“不怕問”是指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樹立不被學生“問倒”的專業素養,是界定高校思政課教師的第一重追求,彰顯著思政課教師深厚的理論功底,扎實的備課水準,敏銳的見解洞察。沒有完備的知識儲備,沒有充足的備課工作,很難有效實現思政育人使命,也不可能達到“不怕問”的學科素養和基層職業追求。
(一)深耕學科領域,做到胸有成竹
高校思政課教師追求“不怕問”的教學狀態,需要樹立大歷史觀,拿出“擠”和“鉆”的勁頭學習四史理論、精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深入細化研究教材內容,為學子質疑辨惑做足理論和思維上的準備;同時,高校思政課教師還需要掌握最新的新聞資訊、定期瀏覽報紙期刊,增強信息綜合分析能力,為學子質疑辨惑做足事實和案例上的準備。總而言之,高校思政課教師需要借助讀書習慣,夯實教師底氣,激發教師才氣,培養可持續發展的職業素質。
(二)洞察學生需求,做到心中有數
世界處在“互聯網+”時代,學生通常會結合國內外形勢,提出一些具有復雜性、艱巨性的問題。具體來說,既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問題,又有中國自身發展的問題;既有時政熱點問題,也有歷史遺留問題;既有我國百年大黨獨有的難題,也有社會主義共性的問題。針對青年學子的思想困惑,思政課教師絕不能避而不談或含糊其詞,而是必需深刻回應重大的社會現實問題,闡釋清楚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特色,凝聚起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的共識,為學生成長成才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
(三)面對晦澀問題,樹立好學風尚
高校思政課堂上,當學生提出一些出乎意料或無法回答的問題時,教師不可避而不談或敷衍了事,而是應該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與同學們共同尋找答案,這樣非但不會降低教師威信,相反能讓學生感受到坦誠和民主,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樹立積極好學的風尚;當然,課后教師有必要針對問題認真剖析,并積極向優秀教師及相關領域專家求教,為學生呈現出更圓滿的答案。
二、反躬自問,追求“怕不問”的學習素養
“怕不問”體現的是一位有上進心和責任感的高校思政課教師,一定會對思政課堂上學生“只聽不問”或“不聞不問”的現象感到憂慮,一定會設法改變學生“只負責答問題,而不負責提問題”的角色定位,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引導學生深思探究。“怕不問”是界定高校思政課教師的第二重追求,彰顯著教師為國育才的使命擔當。
(一)提升思政課親和力,讓學生敢問
究其學生不敢提問的原因,可能是教學氛圍禁錮學生的情感導致“不敢問”,還可能是自身眼界與能力所限導致的“不會問”。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除了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還需要有意識地營造寬松的容錯氛圍,引導學生大膽提出心中疑惑,就算提出的問題比較簡單,甚至與學習內容關聯性不大,教師也要及時使用鼓勵性語言、賞識性眼神、支持性動作,逐漸消除學生的顧慮,增強信心,使學生變得善于質疑。
(二)精選案例巧妙提問,讓學生想問
追求“怕不問”的學問素養,需要高校思政課教師改變課堂中一味傳達和灌輸的不當做法,而是要給課堂留足思考空間,通過創設貼合學生實際的案例和巧妙設問,引發學生思考,增加追問的可能。需要注意的是,面對學生思維不夠活躍的情況,思政課教師最好不要直接提供“現成答案”,而是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相信學生能夠自己發展自己,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轉化為追求和掌握真理的自覺行動。
(三)掌握歷史主動,讓學生會問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2]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已成為教育共識,高校思政課除了讓學生敢問、想問,還要讓學生善問、會問。學生實現會問問題,離不開思政課教師專業的引導。一方面,高校思政課教師可以將跨越時空、極富思辨性的經典“大問題”融入課堂教學,比如教育領域的錢學森之問、科技領域的李約瑟之問、張伯苓校長的愛國三問等等,引導學生勇做“大問題”的求解者;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及時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時代之問、人民之問,提升學生對中國之治、中國之路、中國之理的思維廣度,引導學生掌握歷史主動,善做“新問題”的探索者。
三、教學相長,追求“見問則喜”的學問素養
“見問則喜”是一種教育情懷,是指高校思政課教師面對學生的思想困惑高度重視,絕不會感到厭煩、充耳不聞、避而不談和含糊其詞,而是由衷為學生提出的疑問感到欣喜,為學生的漸進覺悟和真實進步感到欣慰。喜”的是青年學子正積極朝著青年馬克思主義者靠攏,“喜”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正賦能青年學子成長。“見問則喜”界定高校思政課教師的第三重追求,彰顯著思政課教師深耕教壇踐行教育家精神的至高境界。
(一)平等交往對話,增進師生互信
高校思政課教學應建立在一種師生平等交往、共同對話的基礎之上,教學互動應是彼此敞開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納的對話過程。因此,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師,當聽到學生尖銳批評新聞咨詢時,是欣喜而不是激動惱怒;當自己工作上出現失誤時,是勇于自責自省而不是文過飾非。當一個真誠的教師展現在學生面前,師生間信任構筑,學生也不再成為分數的追隨者,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主動汲取者,自由地想象,自由地創造。
(二)動態提問監測,實現全班開花
“一枝獨秀不是春,滿園春色才是春。”由于每個學生的成長環境不同,了解的信息具有差異性,因而,班里會存在固定提問的學生。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師,不僅要積極回應少數學生的思想疑惑,而且要調動大多數學生提出高質量的問題,核心是要建立課堂提問動態記錄機制,實時觀察學生提問的質量與參與度。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愈多,表明學生思考力越強,這正是思政課教師值得欣喜的教學價值;當然,高校思政課教師能回答的問題愈多,表明教師愈是優秀教育者。從而,實現學生的整體性成長,實現學生與教師的有效互動,實現教學相長師生雙贏局面。
(三)教學科研聯動,解決現實問題
追求“見問則喜”的學問素養破解科研難題。著名的教育學家、科學家錢偉長曾指出,“教學沒有科研做底蘊,就是一種沒有觀點的教育,沒有靈魂的教育。”[3]一方面,高校思政課教師可以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科研;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課教師可以根據課堂學生的提問,深入挖掘青年學子的關切,作為課題和論文的研究方向。從而,實現問題照進現實、科研解決現實問題,實現教學和科研的雙贏局面。
四、結語
高校思政課教師肩負著匯聚時代精神,培育強國新人的歷史使命。新時代,做一名有深度、有溫度、有效度思政課教師不易,但可以立足本職從“見學生提問不發怵”入手,將“不怕問”“怕不問”“見問則喜”作為踐行教育家精神的切入點,不斷積累學科知識,努力提升學習素養,打開思政課的“學問”大門,把傳道、授業、解惑、釋疑結合起來,充分發揮高校思政課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的作用,激勵廣大學子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勇當開路先鋒、爭做事業闖將,擔負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重任。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M].新長征(黨建版),2021(03).
[2]王家洋.當代教育(第1冊)[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64.
[3]陳虹,趙志強. 高等教育改革與建設[M].北京:文化發展出版社,2021:150.
(作者簡介:李娜,西安交通工程學院,助教,陜西科技大學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劉曉航,西安交通工程學院,副教授,云南民族大學碩士,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政教育、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