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楠 馬國蕊
摘 要:從音樂空間意識的本質來看,音樂空間既包括音樂藝術活動本身,又包括音樂藝術活動所使用的具體媒介以及藝術活動身處的環境與場所。在音樂教學中,通過發展學生的音樂空間意識,讓學生意識到音樂中的空間元素,并引導學生將音樂空間意識應用到音樂藝術實踐中,能夠切實提高學生對音樂結構的敏感度與對音樂空間屬性的理解,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音樂空間意識;教學;音樂
注: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四五”規劃重點資助課題“高校音樂專業學生音樂空間意識培養的實踐路徑研究”(2302082)研究成果。
“音樂是流動的建筑”,一段音樂往往有著自己獨特的時空系統,能夠綜合音樂中的多種要素,在時間中展示空間,通過音樂內容的跌宕起伏、多層音樂的結構組合構建形成一個高度結構化的“音樂空間”,同時也在聽眾心靈中構建起一個空間[1]。學校在基于音樂空間意識開展教學時,需要注重引導學生感知多維度、多視角的音樂空間,讓學生探索音樂作品中的深層結構、形態關系和動態變化,感知音樂的空間屬性,并引導學生嘗試將音樂空間意識運用到音樂藝術創作的實踐之中,進而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
一、音樂教學培養學生音樂空間意識的意義
(一)深化學生音樂藝術理解力
音樂的空間屬性貫穿音樂學習、運用與創作的全過程。在音樂教學中,引導學生感悟音樂的空間屬性,從學習者、欣賞者、演奏者等不同的視角引導學生去分析音樂的空間性特征,明晰其空間屬性的存在形式[2],運用音樂空間意識去對音樂作品進行分析,明確音符的組合、樂曲發展的脈絡、表情符號等在音樂藝術展現的過程中形成的心理空間,能夠引導學生感悟音樂的深層美感,感知音樂的結構美,有助于深化學生對音樂的藝術理解力。
(二)提高學生音樂藝術創作力
空間概念在音樂作品創作的過程中也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音樂作品構成中的各種音響元素共同構建了音樂本體的空間性,如多聲部以音高為標準的縱向層次結構、旋律與節奏對應的橫向疏密結構等。在音樂教學中,通過培養學生的音樂空間意識,能夠系統提升學生對音樂空間關系的敏感度、對音樂結構與空間細節的把握力,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捕捉音樂的細節與動態,并在音樂藝術創作實踐中進行運用,發展學生的音樂藝術創作力與表現力。
(三)提高音樂專業的跨學科性
從音樂的空間屬性進行分析,基于音樂空間意識開展音樂教學,能夠將音樂學科與其他學科更好地聯系到一起。“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這句話就形象地闡述了音樂與建筑在空間屬性上的密切聯系。在培養學生音樂空間意識的過程中,通過挖掘建筑、繪畫等領域的空間屬性與音樂空間屬性之間的關系,探討各學科與音樂空間屬性的關系與相互影響,能夠提高音樂專業的跨學科屬性,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二、基于音樂空間意識的音樂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音樂空間意識教學缺乏跨學科的維度
音樂的空間性以抽象的意識形態為主要的存在意識,其表現形式為音樂在演奏者與欣賞者意識中生成的音樂心理空間,以及音樂本身各音響要素組成的結構空間等。在基于音樂空間意識開展音樂教學時,部分教師習慣于直接從理論角度為學生講解音樂的空間屬性,通過傾聽音樂旋律、觀看與分析樂譜等途徑讓學生意識到音樂的空間屬性,發展學生的音樂空間意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忽視了從跨學科教學的維度出發,結合其他領域的空間屬性為學生講解音樂空間屬性的教學方法。這導致音樂空間意識教學難以凸顯出音樂的空間屬性,學生難以通過理論學習深入了解音樂空間抽象、唯心的屬性,影響其音樂空間意識的發展。
(二)音樂空間意識教學沒有與技術相結合
音樂教學往往具有較強的感性特征,在開展教學時,主要運用口傳心授教學法,通過為學生進行示范與講解,將間接經驗傳授給學生。在發展學生的音樂空間意識時,教師也習慣于通過示范與講解的形式,引導學生感知音樂的空間屬性,感知音樂的深層結構。在整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往往缺乏創新,對于音樂在3D音頻、VR、AR等現代技術領域的應用缺乏足夠的關注,沒有做到將音樂空間理論與現代化信息技術相結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音樂空間的感知與體驗,影響了學生音樂空間意識的發展。
(三)音樂創作實踐缺乏音樂空間意識運用
基于音樂空間意識開展音樂教學,教師應當重視音樂創作實踐,在音樂創作實踐中融入音樂中的空間屬性,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探討以音樂空間意識提升音樂藝術表現力的方法與路徑。然而,在實際開展音樂創作實踐教學時,教師往往將教學重點放在對音樂技法形成規律的掌握、對音樂創作基礎知識的教學以及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上,在音樂創作實踐過程中忽視對音樂空間意識的運用與教學,導致學生難以通過音樂創作實踐深度理解音樂的空間屬性。
三、基于音樂空間意識的音樂教學策略
(一)整合音樂教學資源,豐富音樂空間意識教學內容
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音樂空間意識,教師首先需要圍繞音樂空間意識進行音樂教學資源的挖掘與整合,通過挖掘音樂教材中音樂的空間屬性、圍繞音樂空間意識梳理與整合互聯網教學資源、整合音樂器材資源、整合音樂空間跨學科資源等,為基于音樂空間意識的音樂教學豐富課程教學內容,實現對教學資源的最大化利用,促進學生音樂空間意識的發展。
例如,在整合基于音樂空間意識的跨學科教學資源時,首先,教師系統梳理音樂的空間屬性特征,明確音樂本身在演奏時在欣賞者與演奏者之間形成的心理空間、音樂本體結構所形成的空間性、音樂聲景觀所形成的空間性,以及音樂在演奏過程中通過與周圍環境進行共鳴、回響等形成的物理空間屬性。在明確音樂空間屬性的基礎上,分析音樂空間屬性與其他領域空間屬性之間的聯系,如建筑空間與音樂空間、音樂空間與物理空間等,嘗試分析跨學科的空間屬性之間的對應關系,明確建筑中能夠將墻當作分割空間的音符,建筑中墻與墻的空間與音符與音符間的空間表現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再如物理空間與音樂空間,音樂演奏過程中音樂的回聲、共鳴等形成的空曠或壓抑等的心理空間與周圍環境的物理空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系統整合音樂空間意識教學資源,以此豐富音樂教學的內容,促進學生音樂空間意識的發展。
(二)鏈接學科空間屬性,跨學科解析音樂的空間屬性
空間因呈現狀態和位置而得以被感知,并且在多個學科領域得到了體現。從空間屬性的角度對音樂進行分析與教學,在實際開展教學時,教師可以將音樂空間與其他學科領域的空間結合起來,從空間的角度解析音樂與其他學科的關系,探討其在空間角度的相互影響,引導學生在跨學科學習的過程中感知音樂的空間屬性,形成音樂空間意識。
例如,教師在音樂課堂上結合建筑,對音樂的空間屬性進行分析與探究。在開展教學時,首先為學生解析“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筑”這句話,從空間的角度解讀建筑與音樂,明確:建筑最基本的藝術語言就是空間組合,其空間屬性主要表現在紋理、尺度、色彩等象征手法的組合中,能夠通過空間組合構建出音樂般的空間體系;而音樂通過旋律、節奏、和聲、音色等各種音響元素的組合,能夠以抽象的意識形態構建形成音樂空間,展現其空間屬性。其次,對建筑與音樂之間的異同進行分析,明確建筑與音樂屬于異質同構的關系。從時空角度分析二者的異質性,建筑屬于典型的空間藝術,利用空間組合的方式展示其藝術美感,而音樂是在時間中形成與展開的藝術,音樂空間以抽象的意識形態為主要的存在形式。但同時,二者在結構上具有同構性,音樂作品中各類音響元素的組合、作為音樂書面文本的樂譜等,都賦予了音樂空間屬性。最后,教師從空間屬性的視角出發,對音樂史上由建筑形態轉化為音樂創作的案例進行講解,如希納基斯的飛利浦展館與音樂作品《轉移》。又如,作曲家黃若基于“維度主義”創作理念,將音樂創作與建筑布局、音樂與空間的互動關系等聯系起來,形成的多部音樂作品等。通過這些案例,可以讓學生結合建筑的空間屬性深入理解音樂的空間屬性,發展學生的音樂空間意識[3]。
(三)注重音樂作品講解,多維解讀音樂作品空間屬性
為了系統地引導學生建構音樂的空間概念,形成音樂空間意識,教師需要以音樂作品為例,通過對音樂作品進行分析與解讀,剖析音樂作品的空間屬性,引導學生感知音樂的空間性特征,從音樂演奏效果、音樂作品本體、音樂聲景觀等維度分析音樂的空間屬性,引導學生更加準確地理解音樂的表現力和藝術魅力。
例如,音樂作品本體結構具有空間屬性,主要表現為作品構成中的各種音響元素的組合所形成的空間性。在對這部分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引入案例——羅奇伯格的《第二弦樂四重奏》進行展示與講解,深入剖析《第二弦樂四重奏》的節奏、節拍、速度、小節、樂句、樂段等,首先明確該作品的時間屬性,然后對該作品的空間原型進行分析,明確:《第二弦樂四重奏》取消了節拍標記,采用縱向上彼此錯開的小節線等,綜合利用音符、和弦、三和弦、和聲、織體等作為音樂的空間原型。從音樂的節奏進行分析,通過為學生展示,引導學生進行傾聽與思考,讓學生感受到該作品的空間化特征。
在對音樂的心理空間進行教學時,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白音樂的心理空間是指欣賞者在感受音樂整體所展示的運動時,在意識中建構的一種想象空間。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這一音樂空間概念,教師以德彪西的音詩畫作品《月光》為例,以音樂鑒賞為主要教學形式,注重為學生營造多維度、多視角的音樂空間,輔助學生進行音樂鑒賞,引導學生感受《月光》中不穩定的音樂節奏感、大量不協和音程的使用、起伏高低不整的主副旋律、分布不均衡的演奏力量。在學生進行鑒賞的過程中,教師結合音樂為學生進行情境創設與展示,讓學生知道《月光》中各種強烈節奏旋律的設計是為了放飛欣賞者的想象空間,然后引導學生伴隨著《月光》的音樂在意識中構建想象空間。首先感知音樂初階段柔和的空間意象,暮色降臨,若有若無的音樂旋律開始響起,欣賞者也伴隨著旋律沉靜了下去。伴隨著音樂最大力度的主和弦以八度空蕩的和聲進行演奏,再加上一系列和弦快速涌動,欣賞者意識中月光突破暮色,灑落在大地上。隨后,音樂旋律轉而進入高聲部,展現出輕聲幽怨的氛圍。在學生進行音樂鑒賞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感知音樂旋律所產生的空間感,以及音樂聲景觀的空間性特征,促進學生音樂空間意識的發展。
(四)引導學生實踐創作,提升學生音樂藝術表現能力
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音樂空間意識,其目標在于深化學生對音樂作為聽覺空間藝術的認知,并引導學生明確音樂中的空間元素如何與其結構、形式和表現力相互關聯,最終提高學生的音樂創作能力。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運用音樂空間意識進行音樂創作,培養學生的音樂藝術表現力。
例如,在旋律寫作課上,教師引導學生自行確定創作音樂旋律的動機,并基于動機進行延伸、分析與結構,通過音樂創作,將原本短小、凝練的動機發展為具有一定規模的旋律片段。在進行旋律寫作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引導學生保持對音樂結構的敏感度,把握音樂旋律的時間性與空間性,整合動機與其他音樂元素,有意識、有組織地解構樂句、樂段、旋律,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旋律。在進行旋律創作的過程中,教師可充分利用學生自身對音樂元素的了解程度,對學生進行分析與指導,降低學生音樂創作的難度,使學生能夠通過實踐創作深入理解音樂的空間屬性,明確音樂本體結構的空間功能,促進學生自身音樂空間意識的發展。
四、結語
基于音樂空間意識開展音樂教學,引導學生感知與理解音樂本身結構、音樂演奏中的空間屬性,讓學生從不同維度學習與感知音樂空間,能夠提升學生對音樂空間、音樂結構的敏感度,促進學生自身音樂素養的發展。在實際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音樂空間意識的培養,以音樂空間意識引導學生把握音樂作品中的深層結構、形態關系與動態變化,在實踐創作中提高學生對音樂空間關系的敏感度,培養具有良好音樂感知力與創作力的應用型音樂人才。
參考文獻:
[1]劉健.論音樂的“空間”問題[J].音樂研究,2023(2):111-117.
[2]林斐,汪長亮.論音樂的空間性[J].藝術科技,2019(3):142.
[3]張瑞英,孫勝男,卓夢嬌.凝固的音樂與流動的建筑[J].現代物業(中旬刊),2020(7):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