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淑娟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其中包括很多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通過分析傳統音樂文化融入高校教學的現存問題,研究傳統音樂文化融入高校鋼琴教學的創新路徑,結合高校鋼琴課程與傳統音樂文化融合的意義,希望能在優化鋼琴專業教學質量、提升學生音樂技巧的同時,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傳統音樂;音樂文化;鋼琴教學
注:本文系天津財經大學珠江學院2023年教學改革項目(ZJJG23-18Y)研究成果。
中國傳統音樂經歷了千百年的歷史沉淀,其中包含了音樂發展不斷演變的過程,是我國傳統音樂體系從無到有建立的漫長過程。各時期的創作者創造了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彰顯了我國悠久的傳統音樂文化。這些作品對國人的精神起到感染作用,也能與鋼琴教育融合,創新教育形式,豐富鋼琴教學素材,優化鋼琴專業的教學質量,使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在傳統文化的指引下,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同時塑造民族精神與責任感,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一、傳統音樂文化與高校鋼琴教學融合的意義
(一)豐富高校鋼琴教學內容,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鋼琴是“舶來品”,在鋼琴教學中以西方作品為主。我國的傳統音樂文化是歷經五千多年的歷史發展而誕生的具有民族特色、蘊含豐富文化底蘊和精神的音樂文化類型,體現著我國無數優秀創作者在音樂道路上的探索歷程。高校鋼琴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鋼琴課堂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音樂作品,加入民族音樂鑒賞研討的環節,能夠加深學生對歷史文化的了解。創作者在當今時代背景下,用寫實的創作技法在音樂創作中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創作出了多種經典的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鋼琴獨奏作品很多是對民樂進行改編的,例如《夕陽簫鼓》是根據民樂琵琶曲改編而成,其中包含了對琵琶、古箏等樂器的模仿,通過鋼琴演奏出了原曲的意境。鋼琴作品中有很多類似的改編作品,通過演奏者對作品進行深度發掘,了解其創作背景,創作時期及創作地點,深刻了解曲目的音樂風格,結合西方的演奏技巧進行創作。我國一直高度重視傳統文化傳承工作,將高校鋼琴教學與傳統音樂相融合,可以對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發展起到重要的推進作用,吸引更多的年輕一代參與文化傳承事業。
(二)推動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
新媒體時代下電子科技發展飛速,人們可以通過各種網絡平臺接觸和了解到更多鋼琴作品,大眾的鑒賞、審美能力都得到了提升。互聯網的普及促使多元文化發展,人們更容易接觸到西方的音樂文化。很多年輕人相對更容易接受西方的一些潮流音樂,反而會忽視我國的傳統音樂。鋼琴作為“樂器之王”,相比其他樂器知名度及受關注度要高一些。中國的傳統音樂以民樂和民間歌曲為主,近年來不乏在網絡平臺看到用西洋樂器演奏改編版的中國傳統音樂作品,或與民族器樂合奏的視頻。演奏者能通過二度創作的演繹過程,深入挖掘中國作品中的音樂內涵、歷史文化背景、音樂特色,在演奏中更好地向聽眾傳達出中國特有的音樂風格,吸引更多人欣賞中國鋼琴作品,使其真正感受到具有中國味道的鋼琴作品中的藝術美。將二者融合,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民族音樂,自覺承擔起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職責。
(三)增強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
我國鋼琴音樂的發展歷經了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在發展的過程中汲取中國傳統音樂特色的同時,融入西方創作的演奏技法,逐步形成了具備中國特色的鋼琴演繹風格。在鋼琴創作中,將一些民族樂器及民間歌曲的作品改編為鋼琴曲目,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使我國的鋼琴創作更為豐滿,在創作技法上更為嫻熟。在高校鋼琴課堂教學中逐步滲透傳統音樂文化,能夠更好地傳播傳統文化,了解我國的歷史及文化思想。學生在學習演繹具有中華民族精神的作品時,例如《黃河頌》《保衛黃河》等,能夠更好地領悟到前人艱苦奮斗的精神,明白要勇于克服困難,堅定民族使命感,秉承音樂作品中傳遞出的無畏精神,明確自身的時代使命和社會責任,充分激發愛國情懷。此外,很多鋼琴作品中還包含中國地方特色,如福建的《采茶撲蝶》、內蒙古的《嘎達梅林》等。通過對這類作品的學習,學生能夠更深刻地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每首地方作品都演繹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強化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意識。
二、傳統音樂文化融入高校鋼琴教學的
現存問題
(一)教學內容單一,缺乏創新
在一些教師的鋼琴教學中,教學內容中的傳統文化元素較少,大部分使用西方作曲家的作品,演繹的作品也是外國作品居多,教學內容的重心在技術和音樂表達上,傳統音樂資源和具有民族傳承精神的少數民族古典文化在教學中的占比較少。教學融入方式也較為單一,采用傳統方式傳授知識、演奏示范和提高彈奏技能。教學方法上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考能力,使鋼琴課程思政教學變得枯燥乏味,沒有真正發揮其教育作用,使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理解和欣賞能力有所欠缺。教師需要探索創新的教學方法,并在課堂融入與當下實事相結合的內容,開展啟發式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思維能力。同時,要讓學生主動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接觸中國在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出現的膾炙人口的作品,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傳承和弘揚傳統音樂。
(二)教師專業素養不足,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
部分教師在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方面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略有不足,對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鋼琴教學中的方式、方法不夠了解,在課程教學中更加注重的是音樂的表達及演奏技巧。因此,需要深入探究中國傳統文化及不同背景下出現的音樂作品,找到合適的切入點融入高校鋼琴教學,提升教師的綜合業務能力。高校鋼琴課程的教學評價以演奏成績為主,考試曲目多為練習曲、奏鳴曲、樂曲,形式較單一。這種評價體系難以準確反映學生在課程中的整體掌握情況,因此需要建立更為全面的教學評價體系,將課堂表現、校內實踐、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行為加入教學評價,使學生的思想道德、審美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得到全面發展。
(三)傳統音樂主題實踐活動組織不夠
高校鋼琴教學基本是在課堂上進行的,主要方式是教師對鋼琴作品進行講解和示范,學生更多是處在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缺少課堂參與感,不能真切地感受到教學當中教師表達的內容的深層含義,且缺乏主動學習和主動思考的意識。由于在教學當中缺乏主題實踐類活動,學生對音樂中蘊含的創作背景、創作技法、文化歷史沒有深刻的感受,對社會的責任意識認識不足。同時,實踐活動也是加強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增加舞臺經驗的重要途徑,在此過程中能夠加強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學習,使其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教師應多舉辦傳統音樂主題相關的實踐活動,并積極引導學生多多參與音樂社會實踐活動,例如音樂會、專題講座、大師班、音樂比賽等,促使學生得到全方面發展。
三、傳統音樂文化融入高校鋼琴教學實踐的
創新路徑
(一)增加教學中傳統音樂文化的內容
在高校鋼琴課程中加入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內容,能夠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欣賞能力,進而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在此過程中,教師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在鋼琴教學中,教師應深入挖掘和研究傳統音樂文化,如古典音樂作品、民族民間音樂等,了解其歷史、風格、演奏技巧等,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音樂素材和背景知識。在鋼琴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特長,選擇一些融入傳統音樂文化的曲目,如具有革命歷史精神的作品,具有地域特色、風土人情的改編鋼琴作品,讓學生通過演奏這些曲目,感受和傳承傳統音樂文化,引導學生感悟傳統音樂文化與現代音樂文化之間的差異。同時,教師可以將傳統的演奏技巧與新的演奏方法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傳統演奏技巧的同時,也能夠嘗試一些新的演奏方式,以展現個人的音樂表達能力和創造力。為促進教學內容的優化,加強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建立教師團隊或研究小組,定期組織教師們共同研究和討論如何巧妙地將中國傳統音樂融入高校鋼琴課程。發揮教師們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促進教師們的共同進步和創新,為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提供更多有益的經驗和方法。學校可以激勵教師參與學術研究和教學改革項目,通過參與研究和項目實踐深入探究鋼琴課程中傳統音樂教學的前沿問題,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教育水平,更好地服務于課堂。
(二)建立全面的教學評價體系
為確保傳統音樂文化融入高校鋼琴課程的教學效果得到提升,需要建立一個更為全面的教學評價體系。在期末考試中不僅要考核學生的演奏技能,還要考核學生的審美能力、對傳統音樂的傳承意識及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情況。此外,課堂表現是一個重要的評價內容之一,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參與課堂活動的活躍度、思考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初步評估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內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鋼琴演奏也是一項評價內容,學生可以演奏傳統的中國鋼琴作品或根據民樂改編的作品來展示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在教學評價中,學生個人的比賽活動、演出活動也算作評價中的一項,以此鼓勵學生參與比賽,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增加舞臺表演經驗,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加強團隊合作意識,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另外,論文及項目研究也是重要的評價內容之一,讓學生可以通過寫作文章、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課題項目來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深度,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樣還可以評估他們在審美情趣、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建立更加全面的教學評價體系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和反復推敲,同時要根據當下的大環境隨時進行教學體系的調整。
(三)加強與社會實踐的結合
教學不僅僅是在課堂中進行,還要組織學生進行多主題的傳統文化實踐活動。結合實事背景舉辦不同主題的傳統文化課堂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將所學的音樂知識和中國傳統文化應用于實際情境中,結合教師所講和自身的感悟、理解,以朗誦詩歌、演講、合奏等多種形式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在此基礎上進行傳承和創新。另外,將鋼琴教學成果與其他課程相結合,協同中國音樂史、美學等其他課程的教師,在課堂中加入學生的中國傳統音樂作品演奏,以滿足課程教學的需要,為學生提供表演的機會,同時以音樂的方式傳播傳統文化,更具感染力,更易于學生理解。開設以傳統音樂文化為核心的社團活動,鼓勵大學生參與其中,共同研習傳統文化,這對于改善教育質量、提高教育的實效性具有積極的促進意義。社會實踐活動也是提升學生自身素質、增加舞臺經驗的好途徑。因此,教師應積極開展與音樂界、文化機構和社會組織的合作,建立校外資源與學校之間良好的校企關系,積極參與研討會、音樂會,邀請業內專家和藝術家舉辦講座,讓學生學習他們的寶貴經驗和藝術見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拓寬學生的思維視野,加深其對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在具有歷史意義的實踐基地可以了解到傳統的勞作方式,比如下地插秧、用連枷拍打稻子、翻土整地等,同時還可觀賞到各種傳統的勞作工具,讓學生在實踐中切身感受和體會中國的革命精神,從而提升思想覺悟。
四、結語
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融入高校鋼琴教學,不僅能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還能推動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將西方演奏技巧與分析方法運用到中國傳統音樂作品的處理中,能夠為鋼琴表演增添活力,推動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在鋼琴教學中,應豐富教學實踐中的活動形式,加強鋼琴教學的創新思想,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健全教學評價體系,以鋼琴為載體使傳統音樂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與高校鋼琴教學的融合有其深遠意義,是弘揚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林林.略論中國鋼琴演奏教學的發展[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175-176.
[2]趙莉.傳統音樂文化教育融入鋼琴教學改革的初探[J].藝術評鑒,2019(10):83-84.
[3]黃芳.談中國鋼琴藝術創作與教育的民族化發展[J].黃河之聲,2008(5):87-89.
[4]盧莎莎.音樂核心素養培養目標下的鋼琴專業教學分析[J].黃河之聲,2018(20):78-79.
[5]楊奇陽.建立中國鋼琴演奏及教學體系可行性探討[J].黑河學院學報,2017(3):178-180.
[6]王曉璇.談中國作品在鋼琴教學中的重要性[J].北方音樂,2018(8):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