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露



摘要:本文以《在線社會之網絡安全》一課為例,嘗試從學科視角分析網絡安全問題,并運用信息科技學科思想和方法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在教學中,教師以“信息”為著眼點,從信息的來源、信息的使用過程、信息的接收、信息的發布和信息的自主可控等多個維度,梳理知識脈絡,制訂防范措施,以培養學生運用信息科技學科思想和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促進核心素養的養成。
關鍵詞:學科視角;核心素養;信息科技;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24)12-0065-03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涉及的網絡安全內容與道德法治課中的網絡安全內容有相似之處。但是,信息科技課程和道德法治課或其他課有什么不同呢?能否從信息科技的學科視角,找到一條思考路徑,將雜亂無章的網絡安全問題和案例進行梳理和歸納,并分門別類地找到對應的解決方法?針對以上問題,筆者以《在線社會之網絡安全》一課為例,進行了具體教學實踐的探索,嘗試從學科視角思考網絡安全產生的根源,并著眼于“信息”,理清知識脈絡,從多個維度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學生運用信息科技的學科思想和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信息科技學科的思維,從而促進其信息科技核心素養的養成。
從學科視角看問題本質——“網絡安全”問題產生的根源
古代通過書信、快馬、狼煙等方式傳遞信息,而當今社會通過網絡傳遞信息。網絡的發展使得信息傳播的方式發生變化,同時也產生了眾多的網絡安全問題。
以“信息”為著眼點,從信息傳遞的角度來思考“網絡安全”問題產生的根源,是信息科技學科獨特的思考角度。例如,在現代社會中,如果想給朋友匯錢,可以足不出戶,使用手機銀行、微信、支付寶等方式進行轉賬。但是,在在線支付時,如果支付過程存在問題,或者接收方的身份存在問題,用戶自身的財產將面臨安全問題。因此,信息傳遞方式的改變雖然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便捷,但是也存在著越來越多的安全隱患,網絡安全問題日益凸顯。
立足學科視角、蘊含學科思想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
1.教學實踐中的常見問題
和道德法治課類似,在信息科技課堂上,教師一般會為學生提供很多網絡安全案例,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真實的網絡詐騙、網絡暴力、網絡文明事件等,但是對事件發生的原因和解決方法卻很少提及。網絡安全案例紛繁復雜,學生很難從這些雜亂無章的案例中理出頭緒。
在信息科技課堂上的另一種教學情形則傾向于對計算機病毒等專業知識的講解。計算機病毒是網絡安全問題之一,但只講解該專業知識會導致學生對網絡安全問題的理解不夠全面,此外,計算機病毒的知識晦澀難懂,學生理解起來存在困難。而運用信息科技學科獨特的思想和方法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是解決這些問題的突破口。
2.理清知識脈絡,從多個維度制訂防范措施
在《在線社會之網絡安全》一課中,筆者嘗試從用戶如何防范網絡安全的角度入手,以“信息”為著眼點,從信息的來源、信息的使用過程、信息的接收和信息的發布等多個維度制訂網絡安全的防范措施(如圖1)。希望通過多維度的知識體系建構,讓學生從信息傳遞的整個過程進行思考、分析和問題解決,養成信息科技學科獨特的思維方式。
(1)維度一:信息的來源
在日常生活中,甄別信息的來源是否可靠非常重要。因此,在《在線社會之網絡安全》一課中,筆者設計了兩個真實案例。
首先,主觀判斷信息的真偽。例如,在案例1“不明二維碼”中,可以通過信息發布者的身份主觀判斷信息的可信程度。但是,主觀判斷的方式也有缺陷,如果身份被冒充,安全問題將隨之而來。
其次,通過信息科技的知識和方法來辨別信息的真假。在案例2“假冒官方網站”中,在主觀判斷失效時可以通過網址和網站備案號來識別真假官方網站。
在甄別信息來源時,教師可以從主觀意識和技術兩個方面(如圖2)提高學生辨別網絡陷阱和網絡詐騙的意識和能力。
(2)維度二:信息的使用過程
身份認證的方式有很多,密碼是其中之一。筆者在課堂中提供了“免密的手機”案例,從案例中學生不難分析出手機被盜的原因。通過這一環節的設計,學生知道密碼是保護個人信息的重要方式,同時通過“密碼強度檢測”程序了解了密碼的安全強度差異(如下表),并能按需設置合適強度的密碼。
(3)維度三:信息的接收
學生通過“被盜的QQ號”案例發現,如果接收了一個含有計算機病毒的文件,計算機將會遭到破壞。因此,在接收信息時,一方面可以主觀判斷信息的安全,如陌生的文件不輕易接收;另一方面,可以進行終極防御,用殺毒軟件對其進行查殺。
(4)維度四:信息的發布
通過“危險的朋友圈”案例,學生發現,在網絡平臺發布信息時也存在安全隱患。對此,一方面可以通過“馬賽克”等信息加工方式保護個人隱私,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權限設置,如對某些人可見、某些人不可見等,來保護個人隱私。
(5)維度五:信息的自主可控
網絡安全不僅關系到個人安危,也影響國家安全。課堂上教師通過GPS和BDS北斗衛星導航的對比提問,讓學生意識到自主可控技術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
教學效果: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
1.學生的思維更有條理
在舊的蘇教版教材中,網絡安全的內容包含在《網絡文明小公民》一課中,重點學習計算機病毒的相關知識以及殺毒軟件的使用方法等。但是這超出了現階段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內容枯燥,學生較難理解。
本節課從學生比較容易理解的“信息”一詞入手,從“信息的來源”“信息的使用過程”“信息的接收”“信息的發布”和“信息的自主可控”這幾個角度來分析多個網絡安全案例。
在課堂小節中,教師提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認為對網絡安全問題,該如何防范呢?”學生思考和分析信息的整個傳遞過程,將雜亂無章的網絡安全問題進行歸類整理,讓思維更有條理。
2.學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首先,課堂提供給學生新的思考方式,即思考和分析信息的整個傳遞過程,將網絡安全問題進行歸類整理。這讓學生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有所變化,不再是單一思考某一個具體案例的解決方法,而是針對某一類網絡安全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
其次,培養了學生運用信息科技的方法解決網絡安全問題的能力。課堂上提供充足且真實的網絡安全案例,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身臨其境地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生可以更深入地剖析案例背后的原因,運用信息科技手段解決問題)。例如,在判斷信息來源真偽時,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如網址和網站備案號等來辨別真假網站。在設置密碼時,可以提高密碼的安全強度;在網絡平臺發布信息時,可以設置權限和對個人隱私內容進行加工處理等。
3.學生的安全責任意識變強
(1)個人的防與范
課堂上呈現的真實案例是學生熟悉的甚至是親身經歷過的。這些真實情境的體驗能夠讓學生意識到在線學習與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和危害,從而增強安全意識,保護個人隱私,防范危險隱患。
當然,網絡安全問題不僅限于個人的預防,還包括個人的示范。在本節課提供的網絡安全案例中,還涉及網絡文明的內容。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意識到,除了要預防他人的陷阱、保護個人安全之外,也要做好個人的示范,不給他人設計網絡陷阱,不網絡暴力他人,不信謠不傳謠,在網絡空間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情。
(2)國家的防與范
通過“打碼的火車票”“打碼的快遞單”等事例,學生知道了在保護個人隱私方面國家采取的一些措施。此外,國家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還從法律層面保護個人信息安全。課堂上,通過GPS和BDS“北斗衛星導航”的對比,學生意識到自主可控技術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
結語
立足學科視角,運用信息科技學科獨特的思想和方法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既是信息科技課程獨特價值的體現,也是促進學生養成信息科技核心素養的重要手段。當然,這種基于學科視角的知識體系建構,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水平上。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現狀,尋找到一條適合的思考路徑,并通過真實的情境開展教學,才能讓學生在意識、思維和能力層面發生變化,以促進核心素養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