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腹針結合頭針治療腦卒中后肢體功能障礙的臨床效果,為臨床治療腦卒中后肢體功能障礙提供參考和依據。方法 以隨機數字表法將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玉環市人民醫院健共體集團坎門分院收治的100例腦卒中后肢體功能障礙患者分為對照組(50例,采用體針結合頭針治療)和觀察組(50例,采用腹針結合頭針治療)。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3個療程(1療程30 d)。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肢體及運動功能恢復情況、血清學指標水平。結果 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高于對照組;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偏身麻木、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語言謇澀或不語積分均降低,觀察組均較對照組更低;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評分、Berg平衡量表評分、Wolf運動功能測試量表評分均升高,觀察組均較對照組更高;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水平均升高,觀察組較對照組更高,中樞神經特異蛋白、神經肽Y水平均降低,觀察組較對照組均更低(均Plt;0.05)。結論 與體針結合頭針治療腦卒中后肢體功能障礙比較,患者應用腹針結合頭針治療后臨床癥狀改善更明顯,且肢體功能恢復更快,利于增強患者平衡能力和運動功能。
【關鍵詞】腦卒中 ; 頭針 ; 腹針 ; 肢體功能障礙 ; 平衡能力 ; 運動功能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09.0093.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09.030
肢體功能障礙是腦卒中常見后遺癥,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需要進行長時間的治療。現階段,西醫治療腦卒中后肢體功能障礙主要包括手術、對癥藥物治療等,雖有緩解作用,但長期使用易出現不良反應。中醫認為腦卒中后肢體功能障礙屬于“偏癱”范疇,主要原因在于氣血不足、正氣虛弱而受外風侵襲,機體陰陽失調、氣血逆亂,直沖犯腦所致[1]。體針是針刺身體各部位經脈、穴位的療法,通過刺激軀體及四肢的穴位,利用針感傳導疏通經絡,促進受損神經功能恢復,進而達到促進肢體功能恢復的目的[2]。頭針是通過在頭部特定區域進行針刺,進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3];腹針是針刺腹部特定穴位,使機體陰陽達到動態平衡,促進病情恢復[4]。針刺療法對肢體運動功能有一定改善作用,但哪種方法效果更好的相關研究還較少。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腹針結合頭針治療腦卒中后肢體功能障礙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玉環市人民醫院健共體集團坎門分院收治的100例腦卒中后肢體功能障礙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50例)患者年齡56~82歲,平均(71.58±6.45)歲;男性28例,女性22例;病程15~60 d,平均(29.54±5.43) d。觀察組(50例)患者年齡56~83歲,平均(71.56±6.43)歲;男性27例,女性23例;病程16~59 d,平均(29.57±5.41) 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西醫符合《腦血管病臨床檢查與診斷手冊》 [5]中相關內容;中醫符合《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 [6]中陰虛風動證,主癥:半身不遂、肢體麻木等,次癥:煩躁失眠、手、足心熱等,舌質紅、苔少。納入標準:⑴與上述診斷標準相符;⑵生命體征穩定;⑶初次發病。排除標準:⑴合并運動功能障礙相關疾病史;⑵嚴重暈針;⑶同期參與其他同類型研究。本研究經玉環市人民醫院健共體集團坎門分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且患者或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體針結合頭針治療,體針:患者取仰臥位,將穴位皮膚消毒,選擇一次性無菌針(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型號:0.25 mm×50 mm、0.25 mm×40 mm),取穴:取患側外關、曲池、手三里、肩髃、合谷、血海、足三里、風市、陽陵泉、三陰交、太沖穴,進針方法:單手快速進針,斜刺30 mm(肩髃穴);直刺15~30 mm(合谷、太沖、外關穴);其余穴位直刺35 mm,所有穴位均平補平瀉,留針30 min。頭針:采用0.25 mm×25 mm的一次性無菌針取患側頂顳后斜線中2/5、頂顳前斜線上1/5,針尖和頭皮夾角30°快速進針,進針20 mm左右,運用平補平瀉法,得氣留針30 min。
觀察組采用腹針結合頭針治療,頭針方法同對照組,腹針取穴:取中脘、下脘、氣海、關元、雙側滑肉門、外陵穴;健側商曲、患側上風濕點、下風濕點、上風上濕點、上風濕外點、天樞穴,其中深刺中脘、下脘、氣海、關元,中刺雙側滑肉門、雙側外陵,淺刺健側商曲、患側上風濕點、下風濕點、上風上濕點、上風濕外點穴、天樞穴,上述穴位均直刺15~35 mm,只捻轉不提插,30 min/次。兩組患者均1次/d,5 d/周,持續治療3個療程(1療程30 d)。
1.3 觀察指標 ⑴臨床療效。于治療后評估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經治療,肢體功能基本恢復正常,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為顯效;經治療,肢體功能及臨床癥狀有改善為有效;經治療,肢體功能及臨床癥狀無變化或更嚴重為無效[5]。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⑵中醫證候積分。分別于治療前后評估兩組患者臨床癥狀,中醫證候積分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觀察指導原則》 [7]中的相關內容,共4項,包括偏身麻木、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語言謇澀或不語,每項分為4個等級,分別記為0、2、4、6分,分值越高則癥狀越嚴重。⑶各項功能評分。分別于治療前后進行評估,肢體功能恢復依照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 [8]評定,共100分,分值與肢體恢復程度成正比。平衡功能評估依據Berg平衡量表(BBS) [9],共56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平衡功能越好;上肢功能評定依據Wolf運動功能測試量表(WMFT) [10],共75分,分值與肢體功能恢復程度成正比。⑷血清學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3 000 r/min,10~15 min)取上層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對血清神經肽Y(NPY)、中樞神經特異蛋白(S100β)、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水平進行檢測。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經S-W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 x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偏身麻木、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語言謇澀或不語積分均比治療前降低,觀察組均較對照組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各項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FMA評分、BBS評分、WMFT評分均比治療前升高,觀察組均較對照組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血清學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BDNF水平均比治療前升高,觀察組較對照組更高,NPY、S100β水平均比治療前降低,觀察組均較對照組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4。
3 討論
腦卒中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常見癥狀為頭痛、嘔吐、意識障礙、昏迷、偏癱等。近年來,腦卒中發病率呈不斷升高趨勢,并且大多數患者腦卒中后存在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若不進行干預,不利于患者遠期預后[11]。
中醫理論認為腦卒中是虛、痰、瘀、氣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腦卒中后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多因情志、飲食、勞倦內傷等引起氣血逆亂,產生風、痰、火、瘀,導致腦脈痹阻或血溢腦脈之外,出現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等癥狀[12]。氣在頭者,止之于腦,因此,頭針治療能夠調整氣機,通利關竅,在刺激頭部經絡的基礎上,能夠通調全身氣血陰陽,進而達到治療目的;體針通過常規針刺機體穴位,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但對機體陰陽平衡的調節作用不夠顯著;相比體針,腹針針刺腹部特定穴位,能夠激發內臟活動,使全身陰陽達到動態平衡,緩解臨床癥狀,與頭針結合增強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比對照組高;治療后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這提示腦卒中后肢體功能障礙患者應用腹針結合頭針治療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效果顯著。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FMA評分、BBS評分、WMFT評分及血清BDNF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血清NPY、S100β水平均低于對照組,這提示腦卒中后肢體功能障礙患者應用腹針結合頭針治療可有效改善運動功能、平衡功能,調節神經興奮性,促進肢功能恢復。分析原因可能為,通過腹針針刺穴位,可經全息反射機制傳至中樞,改善腦組織能量代謝,刺激單胺類神經遞質的釋放,提高腦組織膽堿酯酶活性,調節乙酰膽堿的合成釋放,促進腦神經組織功能的恢復,且可加強皮層、雙側海馬結構的功能連接,改善腦部側支循環,促進腦神經再生,進而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同時刺激局部運動神經,調節機體神經興奮性,發揮更佳的促進肢體功能恢復的作用[13]。
綜上,腦卒中后肢體功能障礙患者應用腹針結合頭針治療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改善平衡功能、運動功能、神經功能,效果顯著。但本研究受區域限制及患者病情程度不同等因素影響,部分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后續仍需進一步深入探究。
參考文獻
[1]姚佳, 王健, 張瑩雯. 艾灸聯合舌三針治療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臨床研究及對患者中醫癥狀、營養狀態的影響[J]. 河北中醫, 2024, 46(1): 87-90.
[2]李建敏, 馮博, 曹斌, 等, 體針巨刺法聯合八段錦練習治療卒中上肢痙攣臨床效果[J]. 遼寧中醫雜志, 2023, 50(3): 167-170.
[3]滿慧靜, 楊靜, 劉亞靜, 等. 隔藥灸聯合頭針治療腦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礙96例[J]. 環球中醫藥, 2024, 17(3): 529-532.
[4]呂開月, 廖喜琳, 程樹錦, 等. 腹針聯合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J]. 廣西醫學, 2023, 45(18): 2213-2218.
[5]王擁軍. 腦血管病臨床檢查與診斷手冊[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9: 142-145.
[6]李平, 吳鐘璇, 張云如, 等. 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J].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1996, 19(1): 55-56.
[7]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 北京: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2: 321-323.
[8]周巒, 祝丹妮. 天智顆粒、針灸聯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FMA、MBI、SS-QOL評分的影響[J]. 陜西中醫, 2018, 39(7): 860-862.
[9]金冬梅, 燕鐵斌, 曾海輝. Berg平衡量表的效度和信度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03, 18(1): 24-26.
[10]王強, 園田茂, 植松瞳, 等. Wolf運動功能量表的因子分析及信度和效度研究[J].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06, 28(1): 35-38.
[11]矯翠翠, 王一斯, 徐萍. 腹針配合頭針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療效觀察[J]. 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 2022, 17(6): 1182-1185, 1189.
[12]姜曉翠, 王雨玉, 劉敏, 等. 針灸聯合康復運動治療對中風偏癱肢體功能障礙的療效觀察[J]. 貴州醫藥, 2022, 46(12): 1882-1883.
[13]劉蘭蘭, 宋曼萍, 耿翊寧. 焦氏頭針聯合薄氏腹針對老年腦卒中患者FMA評分及平衡功能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20, 40(7): 1385-1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