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婷婷
近年來,黨和國家提出建立“五育并舉”的育人體系,勞動教育得到了全國各地各學校的重視,也積累了一定實踐經驗與優秀案例。我以中山市一所農村小學為例,闡述農村小學如何基于“五育并舉”理念,依托自身特色,借助現有條件與資源,因地制宜,實施勞動教育,將其育人價值最大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農村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原則
(一)轉變觀念。勞動教育不應局限于課堂中,也不應局限于種植園地,校園內的小公園、草地、操場角落、走廊、樓梯拐角、屋頂等,都可以作為學校實踐基地的重要補充。因此,首要任務須轉變學校領導層和教師的觀念,讓他們學會深挖細節,利用好學校的每一寸土地,因地制宜,從無到有,創造出勞動教育的一切可能性。
(二)組織建設。一是組建校級勞動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三案”包括指導綱要、實施方案與評價方案;二是建立教研團隊,調研學校勞動教育現狀及存在問題,總結提煉其他學校的典型做法,各取所長,提出貼合本校實際的實施策略;三是設立勞動教育共同體,定期開展外出觀摩、沙龍研討、課例打磨等“線上+線下”活動,同生共長,資源共享。
(三)基于實際。一是基于學校的實際,學校在開發勞動課程時,就應先考慮本地或本校的具體條件與現有資源;二是基于場地的實際,如本校無專門的實踐基地,可以聯合周邊學校,選址建設一處集中式的實踐基地,輪流走班,場地共享;三是基于人員的實際。
(四)課程設計。首先應從學生需求出發,在課程設計之前必須進行學情分析,選擇一些能使學生樂于參與且力所能及的教學內容,可將必修與選修相結合,形成“一人一菜單”;教學設計的用詞應精準可測,如烹飪課上的“適量”“少許”等字眼要避免;評價必不可少,同時要高度重視安全性。
二、信息科技在農村小學勞動教育中的運用
(一)學情分析。教師首先需要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及現有知識水平,才能更好設計出具有挑戰性、趣味性且在學生能力范圍內的學習任務。數字時代下,各類大數據平臺應運而生,教師運用問卷星發放在線問卷,利用讀書郎、愛種子、班級優化大師等平臺的學生數據,直觀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數據的整理與分析也更具科學性。
(二)微課資源。課前,教師發送短視頻,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自主學習,提前了解下一節勞動課所學習的內容,為新知學習埋下伏筆;課中,教師運用微課展示課堂上無法立即呈現的、較為抽象的知識點;課后,教師可以利用難度不同的微課進行個性化輔導。
(三)實時直播。在學生進行勞動實踐時,教師借助希沃白板等平臺的投屏功能,實時直播各個小組的勞動過程,尤其是記錄下學生具有創新性的做法,方便給予小組正面激勵,也可以拍照展示對比多個小組作品,讓其他小組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
(四)線上研討。釘釘、騰訊等視頻會議APP的誕生,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尋求專業指導,連線的對象可以是同學、教師、家長,還可以是建筑師、研究員、非遺傳承人等。比如某一幼兒園在開展幼兒自主搭建游戲時,邀請了當地有名的工程師實時連線,在線指導。
(五)成果推廣。學校可以將勞動教育的優秀案例與特色做法,分享至微信公眾號、朋友圈、微信群、美篇等,包括勞動周、家庭勞動實況、勞動課課堂實錄、學生創意勞動作品、學生勞動感想視頻等內容,充分利用社交媒體平臺推廣學校勞動教育的成果成效。
(六)教師發展。教師可以借助信息科技的優勢,瀏覽國家優質教學資源如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總結提煉勞動課優秀案例的精彩之處,取長補短,形成適應本校的勞動課范式;利用CNKI、維普等數字圖書資源平臺下載論文,運用訊飛語記、訊飛輸入法等快速記錄讀書筆記,利用百度腦圖、幕布、ProcessOn等制作思維導圖,提升自身的理論水平;教師日常積累的勞動教育推文、視頻,也可以及時分享到微信群中,供學習共同體中的其他成員學習借鑒,共同成長。
【注:本文系2022年廣東省中小學勞動教育教學研究一般課題“信息科技支持下中小學勞動教育區域推進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GDJY--2022-A(LD)-b27)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