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賀克春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修訂)》中多次強調“整合”與“整體設計”。本文嘗試聚焦于教學內容的專項整合,探討如何對單元教學內容進行拆分、重組、補充,再次編排,將單元的教學內容構建為在人文主題統攝下的有層次、有梯度、全面性的整體性大單元教學,從而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方式、思維習慣的轉變
一、共性貫通,提煉整合“點”
整體性設計是大單元教學的重中之重。共性貫通式整合需要教師立足大單元整體設計,以主題為綱,任務為輔,提煉出本單元中的共性特點,根據課文與課文之間的共同點有機整合單元教學內部的多項元素,構建出大單元整體知識、文化體系,實現各元素整合重組后的教學效果大于單純的單篇相加的目標。
1.教考結合,貫通必備知識點
《高考試題分析(語文)》(2024年版)提出“在教考銜接中以考促教”“關聯統編教材中的基礎知識”。朱于國基于學習任務群角度提煉出了語文知識圖譜,大單元教學中的必備知識點學習是走向大單元主題深度學習的支點,必備知識點的學習可以跨越單篇課文,貫通幾篇課文乃至整個單元。例如在學習如選擇必修下第一單元時,貫通《氓》《孔雀東南飛》的文言知識點,教師提前布置這兩篇的文言知識卡片預習作業,初步疏通文意;也可以將文言文知識點的梳理也可以后置到單元學習結束時,以整理與歸納為任務來掌握。
2.傳承弘揚,貫通思想文化點
大單元教學以人文主題為主線,思想文化點貫通能使單元課文形成一種聚合力,將單元文章向心組合,形成“互文”關系,幫助學生綜合、融通地把握單元內容。例如在選擇性必修上第二單元的“百家爭鳴”的人文主題下,引導學生整體地理解春秋戰國時期諸子思想文化彰顯的不同風采。先以厘清諸子觀點的含義進行貫通,以儒家是“仁”“禮”,道家是“有”“無”,墨家是“兼愛”“非攻”等關鍵詞初步理解諸子思想;繼而找出儒、墨中的思想文化共同點“愛”,探究儒家之“仁愛”與墨家之“兼愛”間的不同含義及其背后的文化價值;最后從儒道墨三家的“愛”來看當下的“愛”,完成文化的傳承。
二、專題縱深,勾勒整合“線”
以單篇課文為核心,結合課外相關學習內容整合而成的專題學習,拓展學習空間與學習容量,在課文內學習內容基礎上重新建構,延伸超越,提高思維的靈活性與跨越性,增強學生學習能力,從而實現融合自主學習、深度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的綜合性學習。專題學習如同一條線索,牽引著教學內容構成縱橫交錯的知識思想文化的“經緯線”。
1.層進提升,拓深縱向線
層進式整合,按照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標準,結合具體的學情,以單元課內篇章為核心拓展整合教學內容,使之呈現出螺旋上升的內在聯系。以《鄉土中國》中的《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為例,以“語言文字”為教學切入點,把握這兩章的并列的邏輯關系,梳理出時空兩方面論證“鄉土中國不需要文字”觀點;繼而,整合魯迅《故鄉》、鐵凝《哦,香雪》、陳心想《走出鄉土》等內容,引導學生運用核心觀點對“如果閏土如同香雪一樣識字了,他的未來又會如何?”“根據你的理解,請推測一下為什么香雪是臺兒溝唯一考上初中的人?”相關問題進行分析推導,提升認知深度;接著,結合當下學生自身的方言環境中的體驗,思考在中國的基層社會是否存在著“詞不達意”的語言表達現象,探究“文字下鄉”的當下意義;最后,閱讀陳心想《走出鄉土:對話費孝通〈鄉土中國〉》、溫海波《費孝通“文字下鄉”再省思》,再一次審視“文字下鄉”在當代的“變”與“不變”。
2.對比分析,鋪排橫向線
對比式整合,即在主題統攝下,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文本整合比較。首先要從思想、文化、情感等方面的相似性輻射關聯,整合文本;其次,對比分析文本指標要同質,求同尋異,建構出各具特點,又相互交融的 “一體多元”的認知體系。例如在對必修下第六單元的《祝?!愤M行對比整合時,首先以造成祥林嫂悲劇的原因“女性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一步步地走向毀滅”為對比整合的相似點,由此關聯,找出與之相似的《牡丹亭》《金鎖記》及影視作品《大紅燈籠高高掛》資料;再者,進行群文對比分析,從家庭出身、性格特征、反抗方式、追求的希望、命運結局方面比較祥林嫂、杜麗娘、曹七巧、頌蓮四人的異同。
三、實踐運用,構建整合“面”
新課標強調語文課程強調“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整合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語文實踐活動,創設真實的語言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多樣化的語文實踐活動進行自主性學習,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學知識”轉變為“用知識”,在語言實踐中培育語文核心素養。
1.外聯式整合,宕開實踐面
外聯式整合,將自然、社會、生活等外在資源與課堂教學進行有機關聯,通過演講、辯論等實踐活動來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由語文實踐活動走向社會生活。例如以《紅樓夢》的人名命名方式為教學切入點,對紅樓中賈家家族男子、賈家女子、丫鬟、小廝的人名進行分類,找出共同點,歸納出按照字輩,通過討吉祥、體現職業、依據身份輩分、按排行、綽號等取名的文化習俗,又有諧音來隱含作者的創作意圖或人物性格特點等命名技巧。解讀完紅樓中的人名后,從課文中走入實踐。首先,讓學生重新審視、猜想自己名字的寓意,與父母溝通確證,說一說自己名字背后的故事;接著,進行調查采訪,盡可能地搜集生活中的真實人名,并按照紅樓中取名的文化習俗將其分類,驗證、修補取名文化習俗;最后,引導學生研究家譜,了解家譜中的字輩譜,探尋家譜中的命名方式,挖掘出家譜中包含的家族的生命史,家族的百科全書,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
2.多學科整合,提升綜合面
語文學科外延豐富,與多學科形成交叉關系,為多學科整合教學提供可能。在整合多學科內容時,要具備知識敏感性,擅長從本學科的相關知識關聯到其他學科,通過其他學科的助力,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語文知識。例如,選擇性必修上冊《百年孤獨》教學中,當對整體情節及主要人物梳理介紹完之后,可以讓學生選取一個典型情節,并將其畫成插圖,再整合路易莎·里維拉為《百年孤獨》繪制的插圖,融合語文學科與美術學科知識,帶著學生鑒賞名家插圖的時候再反思自己的構圖。最后進行多學科整合,讓學生找出教材中最美的圖片并解釋原因,總結好插圖的特點,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
整體性設計是大單元教學的關鍵,而整合教學內容是整體設計的重點。本文通過主題統攝,提煉出單元整合“點”, 專題縱深,勾勒整合“線”, 實踐運用,構建整合“面”三方面探索整合策略。在實際教學中,三策略時常是交錯出現,相互補充,在整體優化的基礎上產生知識、邏輯結構聚集效應,突破傳統單篇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學科核心能力和學科綜合素養發展。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