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珊
設計序列化作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形成縝密思維,引導學生在大腦中將作文訓練內容整合在一起,進行系統化學科,讓教學更具邏輯性和完整性。在這一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學到更多知識,能夠有效養成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價值觀念等。同時,這一教學模式也要求教師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對序列化作文教學有足夠的、充分的認識和理解。細觀當前的序列化作文教學設計情況,我們不難看出其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導致教學效果欠佳。因此,本文所探究的內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可以為教師解決當前作文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一、序列化作文教學設計的實施困境
1.內涵理解的偏差
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為序列化作文教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從以前的命題作文,到如今的思辨類作文,似乎一路走來各項改革都與序列作文教學有關。然而,序列化作文教學又對教學者有著較高的要求。從本質上而言,序列化作文教學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方式,更是一種作文教學整體思想。其提倡的“序列”并不是按部就班,而是需要教師站在更高的維度,以更大的格局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中學語文教師往往將序列化作文教學理解為按部就班教學,將作文涉及的教學內容統統融入課堂教學中,出現作文教學無序、學生厭煩寫作等問題。此外,還有部分語文教師將序列化教學限制于整篇作文教學,出現序列化作文教學設計方案受到局限的問題。從種種表現中,我們不難看出對序列化作文教學理解存在的誤區和偏差。
2.教研培訓的困境
序列化作文教學要想在實際教學中得到有效應用,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實現的目標,需要教師突破教學思維限制,充分整合資源,將序列化作文教學徹底融入自身的思想觀念中,構建新的教學理念。在此過程中,教研培訓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然而,隨著新教材的滲透,關于新教材、新改革的理念推廣得如火如荼,進而忽略了作文教學。如果教研培訓工作做得好,則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則事倍功半,難以落到實處。在實際的教研培訓工作中,依然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同時也面臨諸多困境。例如,大部分教師投身于熱門的新教材研究,對作文教學的研究開始淡化,因此為序列化作文訓練增添了更多的難度。
3.教學評價的困境
在實際教學中,教學評價的重要性一直都比較突出,但是往往缺乏科學性和多樣性。例如,對學生的評價需要多方面、及時地進行,但在實際教學中,往往通過課堂測試、期中考試以及期末考試為主,不僅形式單一,評價方式也比較片面,難以幫助學生擺脫學習上的困境。因此,在序列化作文的教學模式下,教師需要注重發揮傳統評價方式在整體考量上的優勢,同時,注重設計及時、多樣的評價方式,促進教、學以及評的相互協同。在序列化作文教學中,如果教師做不到教學的有效評價,則難以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因此,要想提高序列化作文教學的質量,教師需要借助科學有效的評價,幫助學生真正掌握學科知識,提升學生的思維和寫作能力。
二、有效進行序列化作文教學的策略
1.準確理解序列化作文教學
盡管在語文教學改革中,教師并沒有形成序列化作文訓練的傳統,導致教師缺乏相關的教學經驗。但是,在新時期下,語文教師可以在探索的過程中,以集體構建的方式,突出提取序列化作文教學任務的新模式。借助集體探究,專家指導等方式,準確理解序列化作文教學所體現的新理念和新觀念,逐步實現自我能力的提升。
新教材的改革,其實就有意將作文訓練序列化,只是我們的教師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經常忽略。以部編版教材為例,高一的必修上冊和下冊是一步一步、循序漸進,慢慢引出議論文的寫法的。例如,必修上冊的第一單元以“青春的價值”為中心選取文章,單元學習任務則把寫作訓練的重點放在“為青春寫一首詩”,編輯一本詩集作為青春的紀念;第二單元以“勞動最光榮”為主題選取通訊、新聞、新聞評論等各種體裁的文章,單元學習的寫作任務即確定為寫勞動者的事例和細節;第三單元以“感受優美的古詩詞”為選文內容,單元學習任務則為嘗試寫文學短評;第六單元以“學習之道”為核心,學習古人有針對性地表達觀點,單元學習的寫作任務則設置為“議論要有針對性”;第七單元選取了五篇散文,于是單元學習任務則是學寫散文。部編版教材課文的選取都是經過精心挑選,每一個單元的學習都配有一個寫作任務,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思維拓展,從基礎學習、表層學習轉化為能力發展、深度學習。教材的編排是序列化作文教學的表現。剛剛進入高中的學生不能一開始就直接接觸高考作文,沒有前面的鋪墊,就不能深入到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的“如何闡述自己的觀點”這個任務上來。
2.教師需樹立系統思維
在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下,教師需要建立起系統的語文知識體系,結合學生的學習經驗、學習習慣以及學習能力等,明確知識體系可以用來引導學生實現能力提升的目標。教師唯有樹立系統性思維,才能實現更好的、更科學地安排作文教學的流程。例如,在高一的單元學習任務中,有“詩歌、文學短評、散文、評劇、演講稿、說明文”等各種文體的寫作嘗試,讓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后有創作能力上的提升和升華。從高一必修下冊開始,編者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寫議論文,即考場上最常用的一種文體。但我們不能急于求成,只能循序漸進。高二選必上則從積累素材開始,繼而學會審題和立意,再來嘗試寫駁論文、深化理性思考。這是序列化的作文訓練,只不過每位教師可以根據學情適當調整和設計教學任務。例如,針對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學生,盡量讓他們每個單元研習任務都去完成,這樣可以熟知不同文體的寫作模式;對于語言表達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要注意有所取舍,以提高學生的考場寫作能力為目標。
3.改革和完善教學評價
在新高考模式下,教師需要注意將結果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進行結合,發揮各自的作用,對序列化作文教學成果進行整體性評價。利用結果性評價判斷序列化作文教學的實施情況,利用過程性評價對學生的所掌握的能力進行及時性評價,讓每個任務的達成集中體現教學目的。教師需要結合序列化寫作教學的特點,將評價置于學習過程中,在活動中和活動結束后,及時評價學生是否達標,是否打下良好的基礎??梢哉f,在序列化作文教學模式下,教學評價在教學活動之間有著重要的銜接作用,是教師逐層推進寫作教學的重要依據。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