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萬平
談起閱讀,很多人覺得簡單。的確,只要拿起一本書,人人都可以進行閱讀。但實際上,如何讓小學生獨立讀懂一篇文章、讀完一本書,如何讓小學生喜歡閱讀、喜歡語文,這么多年來卻仍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一、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現狀和問題
1.學生不喜歡語文課。很多小學生上了六年的語文課,并不喜歡語文。也許他能夠安靜地看一篇課本上的文章,或者看一些課外書,可是讓他上一節語文課他卻覺得很厭煩。因為我們現在的語文老師上課,對于學生是一種“折磨”:過于理性的知識點充斥著整個語文課堂。老師們或者不厭其煩地讓學生漫無目的地讀課文,或者無休止地在課堂上自顧地分析課文所謂的“妙處”。整節語文課缺少情趣,缺少豐富的積累,一節課下來,老師累,學生也很累。
2.語文教師教學功利化。很多語文老師上課講究是的如何提升學生的語文考試成績。語文教師從試卷閱讀理解的角度分析文本要素,機械地教授學生如何應對類似試卷上的提問,并不注重學生對課文本身的內容和意義的理解建構。在教師開展的閱讀教學活動中,我們發現語文教師把一篇課文的教學分成三大段,這便是課堂三法寶:生字默寫、理解主要內容、課后問題解答。這些便是考試需要考的知識點和技能點,我們老師是常抓不懈。這種圍繞考點的教學,讓語文課絲毫沒有樂趣可言。
3.語文課堂教學機械化。多媒體技術的介入,原本可以讓語文教學變得有聲有色,生動有趣起來。但事實上,這只是方便教師,讓教學變得簡單與直接,學生的興趣和能力與多媒體教學的介入并沒有發生多大變化。比如,對于課文主要內容的理解能力提高,多年來學生的進步仍然非常緩慢。我們教師基本幫助學生總結并提煉了類似的方法:題目擴充法、段意串連法、六要素法等來應對,但是效果仍然不盡人意。原因何在?教師是用“解構”的手法費盡心思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但是多數老師選擇拆分課文,將課文內容分割、將文意肢解,歸納總結課文要素的方法只要學生重新面對新的一篇文章,往往仍然是一頭霧水,不知所措。
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有效性的策略
1.課堂三要素中始終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備課服務于學生學習。如果在實際教學中,如果發現備課時設定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要求和標準或高或低,以用出現教學的方法學生不適應等狀況時,教師應該及時進行調整。比如,在教學《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這是四年級第一學期第二單元的一篇童話故事,老師一開始設定要求學生了解故事內容。可是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對童話故事的結構、特征認知很低,對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劃分也是一頭霧水,無論老師怎么提問,學生的回答總不盡人意。原來,這位教師一直在高年級教學,對中年段學生的知識能力了解不清。于是,這位老師迅速調整教學方法,讓學生去關注事故中的“五粒豆”經歷,用筆將五粒豆的生活地方、所說話的句子進行圈劃、批注(明確學法),再通過舉手朗讀的方式(盡量繪聲繪色)一一呈現出來(教師適當評價),通過在黑板上劃思維導圖的形式(總結方法)一一勾勒出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2.重視學生在閱讀中實踐,實踐形式有層級。首先:積累——抄寫、背誦、收集。小學教材經典文本眾多,老師應該指定一些內容要求學生抄寫、背誦,或者根據教材,選定某個角度搜集一些相應的詞、句或課外知識,在教學中教師可適時讓學生背誦文段內容、陳述自己了解的詞句、課外知識等。這樣,即拓寬了課堂學習領域,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也能讓學生鞏固知識,舉一反三。比如,某一節課,讓學生積累課文中的一些ABB、AABB式的詞語。如果僅是讓學生找找說說,卻顯得過于單調。老師可以將學生列舉的ABB、AABB這些詞進行分類,哪些寫顏色,哪些寫動作,哪些寫神態等,可以讓學生再列舉一些課外的,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刪減對比的方式多讀幾遍這些詞所在的句子,說說用上這些詞后有什么感受。其次:想象——說話、造句、仿寫。語文課堂要有情趣,關鍵在于課堂教學中老師與學生互動時有沒有擦出思維的火花,這是語文課堂上的情趣所在。閱讀教學中,從低段開始,語文老師開始注意從課文中選取比較簡單、典型的句式,讓學生模仿說話;在中段,老師則選取課文中關鍵詞、難理解的詞讓學生造句;在中、高段,老師有意識地選取課文的典型、精彩的片段,讓學生針對文段的內容、結構、寫作手法等的進行仿寫。從小學一年級起,如果持續這樣的教學模式有話,學生說話、寫文章也會有憑借,想象力一定也會有很豐富。最后:展示——講述、表演、辯論。思維是語言的表現內容,語言是思維表達的形式。任何一節課語文都要有學生的語言表達。如,講述、表演、辯論便是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最常用的一些語言表達方式。學生學習語文的目的是進行有效的語言運用。因此,根據文本的特點,只要符合條件,盡量預設一些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講述、表演或者辯論,先讓語文生活化,再通過講述、表演、辯論,將生活語文化。比如,《晏子使楚》課文,課文中三個故事小片段,可分配三個小組的學生,從角色分配,到臺詞到動作等,自行設計,再進行課本劇的表演,第四組創編一個類似的故事情節,進行試演,并讓全班學生評價,如果合格,將之形成語言文字,作為課文第三個故事后的續寫。
3.了解學生閱讀需求,強化對學習過程的評價。因為小學生身心特點,從一年級到六年級處于急劇變化的時期,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更關注學生對語文的興趣,了解學生對閱讀的需求,根據低、中、高年段的教學大綱分層設定教學目標,讓學生保持對閱讀的興趣。在評價學生的閱讀成果時,不能過于苛求學生達到什么樣的結果,而是重視學生參與的形式、參與的時間、參與的深度,在參與的過程中有沒有什么困難需要老師或家長提供幫助等問題。有效的閱讀并沒有什么訣竅,它是建立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的。我們的語文老師不能急功近利,忙著幫助學生總結一些閱讀上的技巧,要求學生發現文本中的一些語言表達形式。而是應該慢下來,尊重學生個人的閱讀體驗,重視學生的閱讀過程,采用多種閱讀實踐形式,逐步引導學生認真參與閱讀教學實踐,這樣,學生才會有真收獲。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