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娟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打基礎的一項重要工作。作文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的一大薄弱環節,許多語文教師費九牛二虎之力,作文教學的效果仍是得不到預期的效果,甚至不少學生對作文更是談文色變。因此,改進作文教學,提高作文質量,激發學生寫作興趣,走出作文教學的窘境,就成了語文教學的當務之急。我們需要改變以往以教師講授為主的作文教學方式,把“被動作文”變為“主動作文”。多年的教學積累,我總結出如下三點做法:
一、豐富學生寫作素材
為了幫助學生解決寫作方面的問題,我著力于幫學生對寫作素材進行“開源”與“海納”。具體做法是:
1.在閱讀教學中,著意進行人文教育。通過對課文思想內容,特別是中心意思的理解,促其內化,產生對作品的感悟,并進一步按要求說出來或寫出來。如讀《藤野先生》,引導他們感受到諸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民眾要“以天下為已任”“世界各民族應平等、和平相處”等道理和情感,讓學生在課上說出來或寫出來。這是知識、道理的積累,是情感的培養,是寫作源泉的開發。
2.上好作文輔導課。舉一事例:課上有些同學紀律不好,老師既要盡力講好課,又要花精力來維持課堂紀律,弄得聲音有點嘶啞了,汗水濕透了衣衫。師生共同分析探究:這種情形同學們經常看到,總覺得這種情況很普通,普通到可以視而不見,極少同學能有深入的認識,更不會拿來作為寫作素料。其實這一細節既反應了老師辛勤的付出,也體現了老師強烈的工作責任心。給學生作了引導之后,再讓學生多說多寫一事一議的片段或文章,逐漸養成習慣。習慣形成了,寫作材料和生活感悟隨時就有了,作文時就不會沒東西可寫了。
3.要求學生寫日記或周記。學生寫日記是他們認識生活、感悟生活的記錄,又是練筆的好途徑。“作文是練出來的。”堅持寫日記才是“多練”的真正實現。練得多,寫作材料就多,表達能力也會日逐增強。不過,要學生堅持寫日記或周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習慣”是一難,科目多課業重抽不出時間寫是二難,差生懶惰成性不賣帳是三難,所以教師要使之形成制度,設有專人去督促檢查,教師自己要經常抽閱一部分,拿來在班中朗讀評講,或用作認識生活輔導課的材料。
4.建立圖書角。在教室里設置一個圖書角,放置一些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讓學生隨時隨地都能接觸到書籍,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課外閱讀對于學生寫作的促進作用,語文教師得千方百計教會并“壓迫”學生擠時間進行課外閱讀,否則課外閱讀的預期效果就不能實現。建立圖書角的同時還要定期更換圖書,定期更換圖書,讓學生始終保持對閱讀的熱情,同時也能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使課外閱讀真正成為為學生寫作素材“開源”“海納”的渠道。
二、不給學生作文造框框
在輔導學生作文時,只為學生指出步驟和方向,讓學生根據命題要求放開手腳去寫,將他們心中的感悟縱情吐露出來,決不定內容框框和寫法框框。這樣才能保證學生有東西可寫并寫得出來,培養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出學生隨時都有東西可寫并寫得出來的能力。
不過,作文時限不能放任,每次作文一定要按時收繳,這樣才能 培養學生的思維速度和應試能力,避免養成散漫拖拉的作風。針對部分后進生開始的確不能成文,考試寫不出作文的情況,對他們就采用 “寬容”的態度,允許他們每次作文能寫多少就寫多少,那怕是一句、二句,以后再引導他們一次比一次多寫。其間只能給他們幫助和鼓勵,決不能狠批甚至歧視,只是要求他們依時繳交作文就行了。
三、改革作文批改的方式
布置一次作文之后,最忌工作拖拉:一是學生不能按時完成繳交,二是教師不能按時批改發還。要解決后一難題,就得改革作文批改的方式,做到既能及時處理作文,又能提高學生作文效果。如何改變作文由老師批改的舊觀念,讓學生樂意配合教師做好“作文后”的系列工作呢?“作文后”我的具體做法如下:1.挑選出班中幾個作文水平高的學生作“小老師”,讓他們成為小組長,帶領組員批改作文。2.每次作文,教師全閱打分,精細批改少部分以作示例。3.發還作文評講,評講時特別要把作文要求和批改意向說明清楚;將教師批改過的作文貼堂或讓學生傳閱;要求學生自改作文。4.再收繳未被教師評改過的作文進行集體評改,特別要求對作文字、詞、句上的改正,將作文發還學生,要求學生就評改詢問,討論。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