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敏
“雙減”政策旨在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與課外輔導負擔。對于小學低段的學生來說,這是對他們的保護,是推動他們個性化發展的保障。但雙減并不是盲目的減少學生的作業數量與內容,教師必須在保障學生學習效果的前提下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這樣的語文課堂才是科學的、理想的、高效的。為此,教師應積極優化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實現有效的閱讀學習,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一、創設閱讀教學情境
為了更好地保障閱讀教學的質量,同時避免為學生造成過大的學習壓力,教師必須增進對小學生的了解與認識,抓住小學生的特點,收集小學生的愛好,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活動,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閱讀教學效果。小學生的一部分特點是有利于閱讀教學工作的,而一部分特點是不利于閱讀教學工作的。教師要做的就是“揚長避短”,利用能夠利于閱讀教學工作的特點設計閱讀教學活動,這樣的閱讀教學才能既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也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而創設閱讀教學情境就是一種非常合適的教學方法。例如,在教學《曹沖稱象》時,為了延長學生的專注狀態,加速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記憶,并盡可能的拓寬閱讀教學的教學價值,教師可以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與優化,采取情景教學法,以進一步提升課文教學的效果。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創設以下情境:提前準備一盆水,以及一些塑料船只、小石頭、量杯等等道具,到了上課的時候先將學生分組,讓學生在小組內閱讀課文,并分析討論自己的感想心得,隨后教師就可以拿出提前準備好的教學道具,模仿課文中曹沖的方式進行實驗,然后根據實驗的結果讓各個小組再次進行討論,分享自己在實驗過程中發現了哪些有趣的事。等學生討論過后,教師再讓學生對課文進行精讀分析,引導學生探索曹沖身上的品質性格,從而深化學生的閱讀學習效果。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讓學生能夠深深融入閱讀學習之中,產生更多閱讀的動力,在閱讀學習中獲得更滿足的學習體驗。
二、巧妙設計閱讀問題
小學生正處思維能力逐步發展的階段,而這個過程往往會耗費很長的時間,容易影響閱讀教學的效率。因此,教師要及時轉變傳統的閱讀教學方式,從語文課堂的主導者變為語文課堂的引導者,進一步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為此,教師可以采取巧妙設計閱讀問題的方式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在雙減背景下,想要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教師必須提高課堂提問的質量與效果,用優質且巧妙的問題來啟迪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實現更高效的思維活動,進而實現深度的閱讀學習。在以往的閱讀課堂中,教師所設計的問題往往重量不重質,只能夠短暫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除此之外難以再起到其他的作用。而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既要利用巧妙的提問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更要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鼓勵學生積極提問,從而進一步優化學生的學習效果。
由此可見,巧妙的閱讀提問不僅能夠提升閱讀教學的效果,還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大有裨益,成為學校落實“雙減”政策的重要基礎。比如在教學《媽媽睡了》時,教師就可以精心為學生設計一串由淺入深的閱讀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思考,深入到閱讀文章之中。比如向學生提問:“你的媽媽是做什么工作的?你覺得媽媽平常忙嗎?你覺得媽媽每天回家之后累不累?你有沒有為媽媽做過什么特別的事情?課文的主人公為媽媽做了什么?”通過一連串的精心設問,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從中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再將其代入到課文主角身上,走進課文主角的故事,揣摩領略課文的情感思想,最終實現深度閱讀。這樣既能使學生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又能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理想的發展,從而更好地落實“雙減”政策的要求。
三、利用信息教學技術
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教學技術通過為學生播放動畫視頻來優化學生的閱讀學習過程,這種方式能夠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使之產生更濃厚的閱讀意愿,并快速直觀地了解閱讀學習的主要內容,為學生留下深刻的學習印象,促使學生產生更多閱讀動力。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基于閱讀內容為學生篩選動畫視頻,并控制好動畫視頻的播放時間。時間過長會占用課堂教學的時間,使學生長時間處于散漫的狀態;而時間過短則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無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合理控制播放時間,并引導學生將注意力從視頻中收回到課文學習上,以此來保障閱讀教學的質量。例如,在教學《揠苗助長》時,教師就可以提前為學生準備好《揠苗助長》的動畫視頻,并在正式教學這篇課文前播放給學生看,讓學生的注意力快速回到語文課堂上,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學生營造融洽輕松的閱讀學習環境。播放完視頻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同學們,在觀看了剛剛精彩的視頻后,你覺得禾苗全部枯萎的原因是什么?農夫希望禾苗快速長成是否正確?”隨后讓學生通過閱讀文本后討論分享。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會產生不同的觀點與理解,在各種觀點的碰撞下,學生能夠收獲新的啟發與心得。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讓學生在精讀課文后再回答前面兩個問題,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同時又能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能夠更好地達成減負增效的目標。
四、借助趣味閱讀故事
在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中,考慮到低段小學生容易被故事所吸引,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中融入更多趣味故事,在提高學生理解與閱讀能力的同時為其想象力的發展留出更多空間,讓學生在閱讀學習中獲得更多滿足感,從而實現減負增效的教學目標。在閱讀教學中加入趣味閱讀故事可以為學生營造愉悅輕松的閱讀學習氛圍,使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得到更多發展,增進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因此,教師可以根據閱讀教學內容來篩選或創編合適的趣味故事,為閱讀課堂注入更多活力。例如,在教學《青蛙賣泥塘》時,為了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與想象能力,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加入續寫活動,鼓勵學生發揮自己古靈精怪的思想,對課文中的情節或其結局進行充滿想象的改編或續寫,讓學生參與到拓編趣味故事的過程之中,在深化學生閱讀理解效果的同時使學生享受到更多閱讀帶來的趣味,同時推動學生的讀寫能力一同發展。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的綜合素養與學習能力能夠在閱讀課堂中得到更多提升,從而使閱讀教學更好的滿足雙減政策的要求。
研究結論:“雙減”政策的目的并不是簡單減少學生的作業數量與課堂學習負擔,而是使學生在更少的學習負擔下學得更好。教師除了要及時優化課后作業設計,更要將目光放長遠,意識到課堂這一教學主陣地對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影響。想要讓學生在更少的學習壓力下保質保量、甚至更高效地學習,教師必須實現更高效的教學。學生只要在課堂中能夠進行有效的深度學習,面臨的作業壓力、課外補習壓力自然而然也會減少。而針對小學低段的學生來說,教師必須深入把握其認知與學習規律,做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才能為學生設計出更適合他們的、能夠滿足其學習與心理需求的語文課堂,才能更好地保障學生的有效學習。同時,教師還要意識到學生之間存在著客觀差異,堅持因材施教是十分必要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分層教學法,將對學生的目標、要求等進行分層處理,使閱讀教學能夠更契合學生的實際閱讀學習水平與需求。這樣能減輕學生課堂學習中的壓力負擔,還能使學生產生更多閱讀學習的動力。總而言之,教師要將注意力放在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上,在教學中做到充分凸顯學生主體性,采取多元的、新穎的、現代的教學方式開展閱讀教學活動,確保語文教學既能夠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同時也能落實“雙減”政策的要求,從而使語文課堂煥發出更多活力。
教學反思:作為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認識,充分理解國家為什么要實行“雙減”政策、“雙減”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效果是什么,以及如何更好落實“雙減”政策。教師應提高自身的判斷力,提升自身素質教育的意識。這樣才能創造出更多的教學經驗與方法,不斷精進自身的教學能力,為學生構建出更高效、更現代的語文課堂。其次,教師還要充分鉆研教材教法,立足“雙減”政策,不斷豐富自身的教學理念與方法,讓學生能夠真正體會到課堂學習的樂趣,更好掌握知識與技能,將“雙減”的理念貫徹于每個閱讀教學之中。教師除了要聚焦課堂教學以外,同樣要關注“雙減”政策的主要對象:即學生的課后作業。教師要減少作業數量,提高作業質量,用創新意識為學生設計課后作業,推動學生多方面能力素養共同發展,這樣才能更大化課后作業的作用效果,保障學生課外學習質量。最后,教師應建立終身學習的意識,意識到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總會出現新的問題,每一次問題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教師能夠通過問題不斷優化自身的教學方法與理念,從而使教育教學質量螺旋式提升。教師要提高對自己的要求,讓自己的教育人生更有意義、不留遺憾。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