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課兩講”的意義
“一課兩講”交流計劃是由田家炳基金會、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發起,廣東省教育研究院為專業指導單位,粵港澳大灣區中小學校長聯合會為協作單位組織的活動,旨在推動香港與內地教育交流,以促進兩地教師溝通與理解,提高學校道德教育的質量。在廣東省“名師課堂”試驗點工作推動下,朝天人繼續深入推進智慧教育,探索教育數字化轉型下的育人方式和教研模式轉變,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在粵港“一課兩講”品德交流計劃中發揮名師名課示范效應,建構粵港品德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以優秀教師帶動普通教師水平提升,使名師資源得到更大范圍共享,促進大灣區教師共融與高質量發展。
二、“名師課堂”的具體策略
1.“名師課堂”支持下的粵港“1+N”實踐共同體組織建構。項目成員依據“1+N”的組織形式,“1”為袁慧名教師工作室,包括工作室內的思政領域的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聯動對項目感興趣并愿意參與的“N”位普通教師,以“釘釘”工作平臺構建起主動參與、深度體驗、團隊互動的“一課兩講”實踐共同體。第一,梳理共同愿景,提升實踐共同體凝聚力。在大灣區背景下,探索具有家國情懷、紅色基因的創新人才培養,是開啟灣區時代教育新征程的改革試驗探索。創新粵港澳三地教師協同合作模式,組建“名師+工作坊”三地種子教師實踐共同體,以培育具有較高文化認同和家國情懷的“大灣區教師”為共同愿景提升協同創新粘合力。第二,感知團隊信任,以成長為導向觸發歸屬。加入“一課兩講”實踐共同體研究的教師均經過了雙向的選擇,以項目為導向,均采用實名制加入,透過對相互教學背景的了解和認識,借助“釘釘”工作平臺,輕松實現信息的互通有無、資源的共建共享、情感的互敬互愛。第三,激活社交黏性,互相抱團實現共同成長。第四,團隊分工明確,研修互補達成價值共有。
2.圍繞“一課兩講”開展線上備課。第一,在線備課。我們在“釘釘”工作平臺建立在線備課小組,圍繞“一課兩講”選定的主題及內容,分工合作。在云盤中建立小組備課檔案,線上線下分享備課心得,及時迭代優化課程資源,存儲成為“一課兩講”研修成果。第二,在線磨課。“一課兩講”中每一講都精心研磨準備——對外,為兩地道德教育交流推進起著至關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對內,為參與項目的教師也起到以研促進添加更為靈動的一筆。廣州袁慧名師工作室領銜的工作團隊和香港學校羅雨主任組織的工作團隊分別就兩地共識的“四通八達的交通”與“飲食文化”兩大主題來明晰課程標準、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開展兩地在線磨課。
三、“一課兩講”的具體實施
本項目以主有效的課例研磨活動提供保障。以名師網絡工作坊、名師混合式研訓等模式應用為切入點,通過網絡集體備課、名優課例觀摩評析和微課題引領相結合的方式,圍繞粵港品德“一課兩講”實施的主題,強化教師育人意識、找準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更好地發揮思政課程育人效果。第一,根據國家課程標準,《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對粵港兩地品德課堂設計并進行實施比較,一方面,尋求兩地品德教學的共同點以尋求教學的共同規律。另一方面,比較兩地品德教學的不同之處,發現事物發生發展的特殊性。第二,在本項目應用中將思政教育基本理論融入課堂教學的方法,進行歸納分析,使之系統化,上升為經驗。
四、問題解決工具
騰訊會議:讓多地教師能夠以多種靈活方式參與教研活動,可以實現多端靈活參與、實時共享屏幕、高效在線協作的功能。釘釘:項目、團隊以釘釘建構線上交流平臺,可以面向群內成員隨時隨地上傳并下載教研材料,集眾人智慧在線編輯文檔、幻燈片等方便開展線上集體備課。
五、“合作研修”的收獲
1.教師研究水平提高。“合作研修共同體”的成員都視自己為研究者,培養了一線教師的研究意識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師們在合作研究中進行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2.教學能力提升。在 “合作研修”的過程中,教師對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實際有了系統的了解,更關注教學對象的心理水平,教學目標與內容針對性加強,教學能力相應提升。
3.學校特色化發展。多元構成的實踐共同體的建立,在粵港姊妹學校和大灣區學校中探索教師共訓共育、資源的共建共享、文化的共融共生。打造“朝天特色”的教育品牌,形成省內輻射影響。
【注:本文系課題“基于‘名師課堂實踐共同體建構的課程思政能力提升研究”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