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以“小數加減法”教學為例,通過兩次不同的課堂教學,從目標定位、教學內容和學習方式三個維度進行對比分析,探索在深度學習理念下的打造優質課堂的方式。在“為什么學”“學什么”和“怎么學”的三個問題的應答中,探討開展“深度學習”的一般方法。
[關鍵詞] 深度學習;目標定位;教學內容;學習方式
“深度學習”是當前教育的熱詞。西北師范大學安富海教授認為:“深度學習是一種基于理解的學習,是指學習者以高階思維的發展和實際問題的解決為目標,以整合的知識為內容,積極主動地、批判性地學習新的知識和思想,并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且能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種學習。”[1]深度學習是一種包含著主動性、整合性和遷移性的學習方式。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怎樣在數學課堂中實現學生的深度學習呢?
在一次校本教研活動中,筆者觀摩了學校一名青年教師執教的“小數加減法”一課感觸良多,引發了對深度學習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一些思考。
一、觀察: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流程
這名青年教師執教“小數加減法”的教學主要流程:
1. 復習
(1)以123+26和209-39為例復習整數加減法的方法。
(2)變上述兩道整數加減法為1.23+2.6和2.09-0.39,揭示課題。
2. 新授
(1)以1.23+2.6為例,學習小數加法。
①學生獨立列豎式計算1.23+2.6。
②投影展示學生列豎式計算的方法,并闡述列豎式的理由。(小數點要對齊)
③學生用自己的方法驗證算理,并集體反饋。(有的學生借助計數器,有的學生利用格子圖,有的學生結合元角分知識……)
④教師啟發歸納,上述驗證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單位相同的才能相加)在小數加法的豎式中我們如何做到相同單位相加呢?(板書:小數點對齊)
(2)以2.09-0.39為例,學習小數的減法。
①學生獨立列豎式計算2.09-0.39。
②集體交流計算方法和結果。
③教師啟發歸納:減法運算需要將小數點對齊,結果末尾的“0”要去掉。
(3)師生共同總結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4)嘗試練習:5.55+2;5.55+0.2;5.55+0.02。
3. 鞏固(略)
教學評析:在整堂課中,教師的引導思路清晰,學生的學習達到預期的效果。應該說,這節課教師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用教材教”的理念。教師摒棄了教材中安排的“買書”的情境(兩位小數加減兩位小數),采用純數學的兩位小數加一位小數來開展學習和探究,以期能增加學習的挑戰性。但是,這樣安排教學存在一個問題:盡管學生對小數加減法能進行正確的計算,對于算法背后的算理也能理解和接受,但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問題探究的興趣、學習參與的熱情和課堂中表現出來的效果不理想。比如,有的學生對算理的理解一知半解,有的學生對算法的闡述不清晰,還有的學生只是完成了教師的指令。那么,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是什么?是教師講解不夠生動,還是學生學習不夠主動?筆者認為,從表層來看,這些原因起著一定的作用。站在讓學生深度學習的角度來審視這節課,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問題值得探討。
一是課堂目標定位:單一的“知識導向”降低了學生素養的深度。
傳授知識、訓練技能一直是數學課堂最重要的內容。從上述的教學過程中不難發現,整節課的基本流程為“復習整數計算方法—探究小數加法—嘗試小數減法—總結小數加減法”。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很明確,就是讓學生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并且能夠熟練運用。但是對大部分學生而言,這樣的教學目標沒有挑戰性。當課堂的教學目標僅停留在“教會、學會”上,必然導致課堂教學出現重流程輕對話、重訓練輕思維等問題,導致學生的認知僅停留在對方法和技能的掌握上,使課堂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二是課堂教學內容:固定的“課時內容”阻礙了學生視野的深度。
從內容的整體性來看,教師遵循先研究小數加數,再把方法遷移到小數減法的思路,使課堂教學呈現線性結構,減少了學生生成的空間;從內容的挑戰性來看,材料的內涵不深,欠缺從知識本質的角度來理解知識的視野,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參與的熱情;從內容的自主性來看,學習的材料都是教師提供和預設好的,學生只是依照流程完成指定的任務,沒有拓展思路和缺乏思考例題背后的意圖。
三是課堂學習方式:機械的“執行指令”影響了學生參與的深度。
不可否認,教師在整節課中力圖體現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但是探究的方式、合作的內容、交流的時間都是在教師的安排下開展。這種學習方式沒有從本質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意識和科學探究精神,無法使學生真正理解知識、體驗情感和踐行價值觀,使得學生對數學知識缺少深層次的感悟。
綜上所述,從深度學習的視角來審視這節課,教師在教學目標的定位、學習內容的處理、學習方式的組織等方面存在不少的問題。
二、嘗試:深度學習理念下的課堂實施
說實話,要把“計算課”上出濃濃的“探究味”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從構建深度學習課堂的角度出發,更好地凸顯學生立場,更多地給學生創造主動學習、自主建構的空間,促進學生運算能力與數學思維的發展呢?所以,在教研活動以后,筆者對該課進行了重新設計和教學實踐,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
1. 復習
(1)出示6道簡單小數加減法算式:①13.6+5.7;④10.0-3.2;②1.5+7.1;⑤12.7-3.9;③2.3+4.7;⑥8.6-6.8。
讓學生從中各選擇1道加法題和減法題進行復習,并說一說選擇的理由。
(2)集體列豎式復習簡單的小數加減法,并揭示課題。
2. 新授
(1)問題(由學生自己設計)。
①觀察:小數加減法復習題有什么特點?(都是一位小數)
②猜想:我們繼續學習小數加減法時可能研究些什么?(兩位小數加減兩位小數、兩位小數加減一位小數等)
③設計:每個學習小組設計2道加法題和2道減法題,并說明設計的意圖是什么?
④交流:選擇典型的例子,讓學生進行匯報。
(2)法理(由學生自行探究)。
①嘗試:學生選擇4道典型小數加減法進行列豎式計算,6.44+2.3、2.46+0.54、2.65-1.5、1.3-0.18。
②交流:指定學生板演,集體反饋。
③說理:列豎式計算小數加減法時有什么共同點?(小數點對齊)為什么要做到小數點對齊?(學生從多個角度說明理由)
(3)錯誤(由學生自覺猜想)。
①猜想:學生在計算小數加減法時,可能會出現哪些錯誤?
②舉例:結合具體的板書,闡述錯誤的類型。
③小結: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4)應用(由學生自主實踐)。
①溝通:完成基本練習12.6-1.26、2.41+5.9、241+59,結合題目說說整數加法減和小數加減法有什么相同之處?
②聯系:日常生活中哪些時候會用到小數加減法?
教學評析:不難發現,在以上的教學中學生成了課堂的主角,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體現。教師在教學中起到了穿針引線、適度點撥和評價激勵的作用,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師生在課堂中的位置發生了翻轉,大大提高了學生課堂的參與度、師生對話的有效性以及學生思維的通透性,使得整節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課堂目標定位:學科育人提升學生的素養深度。
在這節課教學中,筆者力圖挖掘隱藏在小數加減法背后的規則意識和聯系的眼光。規則意識體現在學生對小數加減法的算理的理解上,聯系的眼光滲透在同整數加減法的對比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平等的對話和真誠的表達不僅讓知識進入學生的頭腦,而且還使整節課充滿了濃郁的人文氣息。
二是課堂教學內容:單元整合促進學生視野的深度。
“小數加減法”這一單元內容不多,只有小數加減法、小數加減混合運算和整數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三個板塊,小數加減法這一內容只安排了兩位小數加減兩位小數、兩位小數與一位小數的加減兩個例題,而且都是按照先加法再減法的順序編排。為了讓學生從整體上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筆者整合了兩個例題的內容,對加減兩種計算方法進行整體教學。這樣處理教學內容,讓學生對數學的學習不再是“亦步亦趨”式的“單兵作戰”,而是在“全面融合”中實現“整體推進”。
三是課堂學習方式:學生立場,促進學生參與的深度。
本節課最大的亮點是讓學生在深度參與的過程中實現自主構建。學生參與了復習內容的選擇、探究內容的猜想、學習材料的選取、錯誤類型的猜想等一系列的活動,而且每個環節都要說出理由和意圖,嘗試“像專家一樣思考”,從深層次理解算法算理的含義。因為材料基本由學生現場生成,數學的學習過程更能體現“自覺、自主、自我”的主體意味,借助教師恰如其分的現場點撥和適時適地的“穿針引線”,促進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層感悟和“主體精神”生成的協同發展。
三、反思:深度學習理念下的課堂應有的樣態
筆者認為,在深度學習的理念下,教師要站在“為什么學、學什么、怎么學”的角度來審視課堂教學,以實現課堂教學的轉型,讓深度學習在課堂中發生。
1. 為什么學:養成以“素養導向”實現“數學育人”的目標意識
從某種意義上說,“教書”只是一種手段,“育人”才是最終的目的。北京教科院的張丹教授認為:“作為數學學科,育人的價值集中體現在幫助學生形成數學素養上,即讓學生通過數學學習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2]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方面不能停留在單純的知識教學上,應該從學科本質的角度來關注知識內涵的掌握和應用,由具體的知識引向背后的數學思想方法,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讓知識生成素養;另一方面,教師要深入挖掘數學知識的育人價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遵守合作、交流、傾聽等規則,培養學生做人做事的準則和規范,使數學課堂達到基于學科又超越學科的育人效果。
2. 學什么:實踐以“整體視野”構建“結構化學習”的課程內容
讓學生清楚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從哪兒來、又可以到哪兒去)成為教師的共識。與此同時,“單元整合”應運而生,把內容相近、結構相似的課時進行整合,使碎片化的課時糅合成單元的整體教學,減少“見木不見林”的現象,以課程內容吸引學生,聚零為整,讓深度學習自然發生。
3. 怎么學:探索從“教師指令”轉向“學生立場”的學習方式
與“教師指令”的灌輸式學習相比,深度學習指向理解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教師要精準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讓數學與學生的經驗對接,這是開展深度學習的基石;變“教師帶著教材走向學生”為“學生帶著教材走向教師”,這是實現深度學習的“物質”基礎;讓學生以主體體驗的方式把所學的知識變得平易近人、生動有趣,這是開展深度學習的主要路徑;在學習過程中以“問題化”學習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這是開展深度學習的突出表現。如此種種,都是為了讓學習更有趣,更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更具有挑戰性,讓深度學習真正發生。
當然,體現“深度學習”的數學課堂絕不只是依賴于上述三個維度。“深度學習”必定“深”在對學科內容的深刻理解,從學科本質上理解教學內容;“深”在對學生學情的切實把握,讓學習成為富有吸引力的事情;“深”在對教學活動的精心設計,讓學生有思想、有情感地投入其中。這樣,深度學習才能發生在教師用心對待的每一節課當中。
參考文獻:
[1] 安富海. 促進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 課程·教材·教法,2014,34(11):57-62.
[2] 許衛后. 指向整體建構的小學數學教學[J]. 教育研究與評論,2019(04):46-55.
作者簡介:范立軍(1978—),本科學歷,正高級教師,從事小學數學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