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春君
摘要:通過有意義的“補”,讓語文學習更有生機與活力,課堂有新的增值。補畫,促使學生在形象的畫面中學得有滋有味;補白,引領學生補全作者有意不說透的那些意蘊十足的地方;補虛,補充邏輯空白與學生理解之“虛”。做實“三補”,可以讓語文學習增值。以統編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為例進行探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補畫;補白;補虛
小學語文學習中,囿于經驗、眼界和思維能力的局限,學生的理解總有一些不到位、不全面、不深刻的地方。這就需要教師補充一些“佐料”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或補充畫面,或補充空白,或補充“虛”(虛化的、隱藏的)的,讓語文學習增值?!把a”可以是教師行為,也可以是學生自己的行為,而后者更值得提倡。教師只需提供基本框架與“補”的平臺。文學作品的妙處在于不把話說透、說全、說完,而是隱藏于字里行間,隱藏于文字的背后與深處。教師的責任就在于通過有意義的“補”,引領學生深入到作品的核心地帶,理解到文學作品人物形象的豐富、思想的博大、情感的真摯。本文僅以統編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為例進行探析。此文揭示了成長的一些規律,學生如果意識到父愛、母愛以及由此引發的關于愛的理解及平衡、自我的認識等,那將是一生都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1]。
小學生形象思維發達,對畫面感較強的材料興趣十足。小學低年級,學生喜歡繪本,善于“以圖言物”。針對五年級的學生,依托畫面理解文本,能夠更好地打開語文之門。醒目、具體的畫面能夠讓學生的思維可視化。教師有意識地補充一些畫面,可用畫面的“所見”與“所能”去彌補文字的“所不見”與“所不能”,達到“以圖悅眾、以圖制勝”的目的。
(一)選圖式,表現“極”“透”的評價
引領學生閱讀課文(1-14自然段),找出作者心情變化的相關語句,想一想,然后完成以下選擇:以下哪幅圖式最能表現“我”的真實心理?

經過交流,最終達成共識:圖式“C”最能表現“我”的心情變化,最能體現出高興與痛苦的“兩重天”。在此基礎上,引領學生根據對課文的理解繪制巴迪的“心電圖”,從滿懷信心到忐忑不安再到極度傷心,應該是傾向于曲線的大幅度波動。教師應該放手讓更多的學生繪制“心電圖”,借此理解巴迪極不平靜的內心世界。
(二)分顏色,感受“極”“透”的程度
再讀課文(1-14自然段),用不同符號畫出父母神態、動作、語言等方面的細節,特別注意評價中不一樣的地方,想象可能給巴迪帶來的心情變化的程度,體會兩個“極”。那么,如何用顏色表示“精彩極了”與“糟糕透了”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呢?分小組讓學生討論,并在紙上涂涂畫畫,說出理由,然后達成共識:“精彩極了”應該是暖色調,顏色較淺;“糟糕透了”應該是冷色調,顏色較深(如右圖)。
無疑,不同顏色的轉換,“無聲勝有聲”,形象化地揭示了內心的變化與升級。對于成長中的小學高年級學生而言,盡管和喜歡繪本的低、中年級學生很不一樣,但“畫其所見”仍然一下子吸引了他們,使他們更好地理解了文本。
(三)自畫圖,理解“極”“透”的平衡

幼小的巴迪遭受爸爸的“重挫”,心情沉重。長大后的巴迪如何看待自己成長中的這兩股力量呢?引領學生默讀第15-17自然段,感悟作者的新認識———“不得不承認父親是對的”,新思考———“我當初是多么幸運”。如何理解“幸運”呢?教師補充背景資料:巴迪創作并發表34+部作品,其中13+部被拍成電影或搬上舞臺,有一部作品贏得了8個大獎……獲獎感言中,他首先感謝的是自己的父母親,認為“生活的小船沒被風刮倒”的原因就在于兩股愛的力量的平衡。教師引領學生讀完補充材料后,自畫出“平穩向前行駛的小船”(如右圖)。
“留白”與“補白”意蘊十足。繪畫或語文教材中的“留白”,言有盡而意無窮。所謂的“言有盡而意無窮”指的就是“補白”,給人們豐富想象與多元理解的余地,學生與文本、與作家的對話有多種可能與走向。這就需要學生去“補白”,使學生對文本的暗示之語、隱含之意產生自己的理解與建構。在此過程中,既要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亦要考察學生對文本的精準理解———不是讓學生的想象天馬行空,而是讓想象深扎在課文的“根”中。
(一)抓住標點符號進行補白
“七點。七點一刻。七點半。父親還沒有回來?!比齻€關于時間的短語之間,用的是四個句號。按慣例,詞語與詞語之間應該是頓號而非句號。前后也就半小時,為什么這樣重復?這是因為對于渴望見到爸爸并且渴望得到預期中的贊美的巴迪而言,每一分鐘都是焦急的,是一種煎熬,仿佛“度秒如年”。無疑,三個句號就是讓學生進行“補白”的地方。七點后面的句號處:“我”翹首遠望,爸爸怎么還沒回來???七點一刻后面的句號處:“我”更焦急了,那么,你能否用相關的句子補出巴迪焦急的心情?七點半呢?能否不要與前面的“補白”重復,但“補”得更具體、更新穎、更生動?這樣的補白不僅僅是對原文的深刻解讀,亦是對學生創生能力的提升。作為教師,應鼓勵學生多一些個性補白,少一些重復雷同,調動起學生的情緒層、思維層、想象層,豐富學生言語生命與精神生命。
(二)抓住情節空白進行補白
課文第14自然段中最后的“父母還在為那首詩爭吵著”,究竟爭吵什么,作者沒有描寫,而這恰恰給予學生“補白”的機會。教師布置小練筆任務:“你能否聯系上下文,補出他們爭吵的具體內容?注意要有理有據,要寫清之所以這樣爭吵的出發點。要符合本文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保持前后的一致性?!边@樣的一個“語用”的踐行平臺,讓學生躍躍欲試。如媽媽從“孩子還小、是第一次、能夠勇于付出行動”等角度出發,為孩子的第一首詩據理力爭;父親從“詩歌本身的質量、從小就應該嚴格要求、挫折教育”等角度出發,最終得出“糟糕極了”的結論……教師應有意識地讓學生聯系第15-17自然段的內容,讓爭吵的出發點最終落到“愛”這一主題上。當然,一定要允許學生產生個性化理解。如有的學生認為經過爭吵,母親父親都有一些“妥協”。母親:“我不應該一味地贊美,還要在充分肯定的基礎上指出其不足之處。”父親:“我不應該口氣那么生硬,哪怕孩子的詩不夠好,也不應該用‘糟糕透了這個詞。”類似的“補白”可以使學生形成個體的語言經驗,有助于學生思辨力與寫作力的提升。

所謂“虛”是不易察覺的、處于隱藏狀態的意象或余音或象征意義。相當一部分文學作品所彰顯的主旨與學生的理解之間存在著部分邏輯空白。固有的觀點或理解無法將它歸納,卻對“自以為是”的論調構成沖擊。于是,更周全的理解與“自以為是”之間需要辯論,需要在思辨之后達成共識。這時,就需要通過補虛的方式填補邏輯空白,進而提升學生的思辨力,也提升學生思維的廣度與深度。補虛,不是亂“補”,而是補充學生理解中“虛化”的那一部分與作品本身的邏輯空白。
就《“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學而言,其主旨應該是“慈愛”與“嚴愛”同樣重要,而并非指一個人的成長一定需要這兩種愛。畢竟,生活是個萬花筒,由于種種原因缺少其中一種愛甚至同時缺失兩種愛的現象也時有存在。假如教室聽課的學生中恰好有單親學生或孤兒,偶爾聽到“缺少了兩種愛就不成功”這樣的論調,心情會怎么樣呢?教師應該是高度警覺與敏感的,“由思辨他人的父母之愛轉向思辨自己的父母之愛”,善于在忽略掉的細節處關注學生的學情,善于在平淡無奇的地方發現精彩,以此作為補虛的路徑之一[2]。
1.同學們,因為家庭離散,假如你只能得到慈祥之愛與嚴厲之愛的一種,你會做何選擇?為什么?你能否列舉出生活中只擁有了一種愛的孩子也成功的例子?
這樣的問題設計,無疑會誘發出學生更多的具身體驗,生發出更大的吸納力。單親學生也能成功,只不過成功的力量只源自于一個親人(或許這個親人該嚴厲的時候嚴厲,該寬松的時候寬松,做到了寬嚴結合)。教師可為學生提供一些單親孩子最終成功的例子,促使學生視野的開闊及思想的豐富。
2.某個孩子失去了雙親,既不曾得到慈祥之愛,也不曾得到嚴厲之愛,但他發奮自強,最終走向成功。那么,與巴迪相比,你認為一個人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呢?文中的“平衡”僅僅是兩種愛的平衡嗎?文中的“小心、注意、總結、提高”還可以指什么?
同樣的,失去雙親的孤兒也能成功,只不過生長的力量源自于內生或其他因素。這就是說,成功離不開父母親愛的力量,但這不是唯一的力量。由此,學生的理解做到了“相對和絕對的統一”,而這,恰恰是巴迪“還需要警告的力量來平衡”的應有之義。
可見,教學中的“補虛”也指補全學生理解中的“虛化”,也指理解中的“煥然新生”和“反其道而行之”。在教學中的“發聲”過分統一時,偶爾的“不是這樣”或“出現了新情況”,補虛的機會就來臨了。教師應該抓住或者創造這樣的機會,引導學生補充作品之“虛”、課堂之“虛”和學生理解之“虛”。
參考文獻:
[1] 陳德兵.追求課文教學價值的最大化:《“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備課思考與教學設計[J].小學語文教學,2022(34).
[2] 程潤,倪燕.聯結—推測—轉化:閱讀策略鏈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發展:以《“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為例[J]. 語文建設,2023(10).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