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師應重新審視師生在課堂中的角色與相處模式。良好的課堂理答策略既能凸顯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又能有效提升教學效率。文章認為課堂理答教學可以從三個方面實施:分析學生特征,確定起點;發現認知障礙,排憂解難;提煉有效信息,完善認知。
[關鍵詞] 理答;教學;學生
理答是指教師將學生視為學習的主體,以合理的語言接應學生,引發并促進后續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過程。理答既屬于一種教學行為,又屬于一種教學評價。恰當的理答能拉近師生心靈的距離,激發學生的探究欲。然而,部分教師在課堂上以“權威者”自居,與學生缺乏有效溝通,甚至傷害學生的自尊。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提高教師課堂理答意識勢在必行。
一、課堂理答研究的意義
1. 有效教學的保障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著重強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地位,提出教育的本質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的全面發展主要體現在學習習慣、對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對數學思想方法的領悟、健全的人格等方面。想要實現這些目標,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各個環節,提高教學效率。
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地采取理答策略,通過耐心傾聽與合理承接尊重、點撥學生,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自主意識,提高學習效率。由此可以看出,合理的課堂理答是實現有效教學的保障。
2. 學生發展的需要
新課標明確提出數學教學應致力于全體學生,以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為宗旨發展學生的個性,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數學教育教學中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受教育、家庭等綜合因素的影響,每個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能力不一樣,這就要求教師從差異化的角度出發,針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的理答方法,以滿足各類學生的發展需求。
科學的理答策略將給教師帶來新的技能,讓教師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與分析問題,基于學生真正的需求靈活開展教學活動,讓每一位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
二、課堂理答的措施
1. 分析學生特征,確定起點
俗話說:“知此知彼,百戰不殆。”教師只有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實施理答教學,才能取得預期的教學成效。了解學情的方法有多種,如訪談、課前測、作業分析等,也可以在課前通過問答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教師要結合掌握到的情況,初步判斷學生的真實水平,確定教學起點,為接下來采取合適的教學措施奠定基礎。
案例1? “三角形的分類”的教學
師:以角為分類的依據,三角形可以分為哪幾類?
生1:可以分為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及直角三角形。
師:為什么要這么分呢?
生2:從角的類型來說,有銳角、鈍角、直角、平角與周角,而平角與周角無法組成一個三角形,其他的角可組成相應的三角形。
生3:其實我們只要判斷三角形中存在什么角,就認定它是什么類型的三角形。
部分學生課前預習了三角形種類的知識,對銳角三角形的概念與其他兩種三角形不一樣心存疑惑。
通過與學生的互動,教師了解到學生的真實認知水平,大多數學生都知道三角形分為三類,只是對分類標準的認識不夠清晰,尤其是對三種類型三角形的異同點還需要研究。
教師一旦捕捉到學生的真實情況,就可以根據學情設計教學的起點。在本節課教師應引導學生厘清三角形的分類標準,掌握不同類型三角形的相同之處在于都有兩個銳角,不同點在于第三個角的度數。
顯然,準確把握學情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幫助。因此,師生積極的互動與理答可以讓教師充分掌握學情,這是確定教學起點的根據,也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基礎。
2. 發現認知障礙,排憂解難
受年齡與生活閱歷的約束,小學生的自主意識較弱,獨立學習能力不強,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認知上的障礙,阻礙學習。為了突破這些障礙,教師可適當地進行一些方向上的引導,幫助學生克服思維障礙。比如,教師在課堂活動之前提出一些試探性的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來發現他們的思維障礙點。
案例2? “3的倍數的特征”的教學
師:請大家猜想一下,3的倍數可能存在怎樣的特點?
生1:可能個位上有3。
生2:或許個位上有3,6,9。
生3:比如30是3的倍數,那么個位上是0的數是不是也可以?
生4:好像不行,10、20都不是3的倍數。
從學生的回答來看,受2和5倍數知識的負遷移,學生一致將目光鎖定在個位上,導致思維定式,思考方向不準確。
教師發現了學生的障礙點,則可根據這個情況設計教學方案,將學生從偏移的軌道上拉回來。因此,筆者特別設計了問題串讓學生思考,為學生的思維指明方向。
問題1:個位為3,6,9的數一定是3的倍數嗎?大家算算23,16,19是否為3的倍數?
問題2:3的倍數的數的個位上一定有3,6,9這幾個數嗎?大家算一算24,15,18呢?
問題3:寫一些3的倍數的數,觀察它們的個位,看看能否找出規律?
問題4:圈出百數表中3的倍數的數,并將它們個位與十位的數相加,看看有沒有什么規律?
隨著問題的逐個突破,學生不僅發現了3的倍數的數與個位上的數沒有關系,而且在教師的點撥下發現了3的倍數的數與“個位上與十位上的數的和”有聯系。顯然,這種理答方式為學生指明了探索方向,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意識。
3. 提煉有效信息,完善認知
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應辯證地看待師生的主導與主體地位,尤其是“雙減”政策的實施,教師既要為學生營造充分的自主建構空間,又要審時度勢地發揮好引導作用。因此,在學生完成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的環節后,教師還可帶領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提煉與概括,讓學生將零碎的知識整合成知識體系,并將一些生活化的語言提煉成數學結論。
學生將組內討論成果進行班級匯報時,教師要結合實際情況從核心問題出發進行提問,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收獲,教師從學生的言語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將這些信息提煉、總結成條理清晰的知識體系,以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案例3? “質數與合數”的教學
課堂伊始,教師帶領學生利用小正方形拼搭長方形,學生經過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完成拼搭活動,并將組內成果進行班級交流。
師:通過長方形的拼搭活動,你們有什么發現?
生1:我發現不同數量的小正方形所拼成的長方形不一樣。
生2:用不同數量的小正方形拼搭,有時候能拼出多種長方形,有時候只能拼出一種形狀的長方形。
師:現在請大家從所拼成長方形的形狀是否唯一這個問題出發,將拼搭過程中的小正方形數量進行分類,說說這些數量具有怎樣的特點?
(學生繼續進行拼搭、觀察、記錄、總結)
生3:只能拼成一種長方形的小正方形數量只有1和它本身,在可以拼成多種長方形形狀的情況下,小正方形的數量最少有3個因數。
質數與合數的概念在學生的合作交流中自然生成。從該教學過程來看,這是一個成功的理答過程,學生能從探究活動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將這種信息展示出來。教師圍繞學生所提供的信息進行追問,讓學生再次通過探索與交流,進一步獲得有用信息,即本節課教學的核心知識。
總之,新課標引領下的數學教學時,教師應將“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作為基本理念,通過有效理答策略凸顯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這是推進數學高效課堂的根本措施,也是應用好課堂生成性資源、提升教師業務水平的重要途徑。
作者簡介:趙慶華(1976—),本科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從事小學數學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