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的勞動教育不再是單一的體力勞動教育,而是迎接現代化和面向未來的智慧勞動教育。沈陽市尚品東育學校充分利用大東智慧教育云平臺和人工智能技術,搭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創新勞動教育形式,以智慧融合為抓手,構建全平臺支撐、全課程融入的智慧勞動教育新體系,尋求傳統和現代結合、智力和體力共融的勞動教育新途徑,讓資源與需求緊密銜接、勞動與創新緊密融合、課堂與實踐緊密結合,實現人工智能賦能勞動教育創新發展,構筑勞動教育新生態。
關鍵詞:勞動教育;智慧教育;智慧融合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勞動教育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指出要“著力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養成數字化學習習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發揮信息化面向未來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支撐引領作用”。因此,借助智能技術和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勞動教育的智慧轉型,能夠促進信息技術與勞動課教學和勞動實踐的深度融合,推動智能時代的教育理念更新、模式變革和體系重構,引領教育現代化。為此,沈陽市尚品東育學校(以下簡稱“學?!保┻M行了積極探索。
一、總體謀劃,探索智慧勞動教育新路徑
學校充分利用大東區智慧教育云平臺和人工智能技術,以信息技術為技術手段,以項目式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以課程為載體,搭建勞動課程實施和評價體系,創新勞動教育形式和內容,尋求傳統和現代結合、智力和體力共融的勞動教育新途徑。
學校積極籌建具有現代技術特征、與勞動課程相關的智慧教室,包括機器人搭建、3D打印、智慧造物(金工木工、激光切割技術)、陶藝、皮影、創客、信息技術、無土栽培八間教室,以及智慧生態園、果園、葡萄長廊三個室外實踐基地。
學校組建多元化的師資隊伍,將校長、中層干部、班主任及相關學科教師都納入培訓范圍,以“基于創客課程開展創新教育和勞動教育的實踐研究”為切入點,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勞動教育的途徑,提高教師的勞動育人意識和專業化水平,明確勞動教育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專業成長、學校特色建設中的獨特作用。
二、全力挖潛,開發智慧勞動教育新場景
(一)構建“一體兩翼三結合”的課程體系和實施路徑
“一體”是構建以學校為主體,家庭、社區、基地、高校協助參與的勞動共同體?!皟梢怼笔峭ㄟ^課程和活動兩方面落實勞動教育?!叭Y合”是學校在實施勞動教育過程中,堅持與辦學特色相結合,與項目化學習相結合,與智慧教育相結合。
(二)通過智慧教育平臺為勞動教育賦能
學校通過項目化學習的方式開展勞動實踐,利用大東區智慧教育云平臺為勞動教育的不同階段賦能,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勞動規劃意識。
1.準備階段:以智慧平臺確定課程項目
學校在云平臺搭建勞動學習圈,了解學生對勞動課程內容的需求,發布項目化勞動清單,供學生在勞動實踐前根據興趣分組選擇項目。學校通過平臺開展可行性分析,做好準備工作。
2.實施階段:以智慧手段優化過程實施
學校開發勞動技術視頻微課,形成校本化的勞動課程資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調控觀看微課的進度與內容,強化實踐體驗。學校通過教師指導、社區交流,實現勞動課程學習的創生和交互。
3.成果展示階段:以智慧空間分享活動成果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設計、制作創意作品,并錄制視頻,在學校、班級的智慧空間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在智慧平臺上交流勞動過程中的心得體會。
三、聚焦特色,創造智慧勞動教育新體驗
(一)智慧教育+課程
學校以勞動課和綜合實踐課活動為主渠道,將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融入勞動教學,讓知識與技術、“體勞”與“智勞”互動融合,將勞動教育全方位融入育人實踐,實現雙重育人目標。
1. 3D打印創客課程
學校自主編寫16課時的3D打印教學課程。學生通過學習3D打印創客課程來進行模型設計和主題搭建,親身體驗從作品設計到成品的整個制作過程,感受到完成一個項目的成就感和勞動的價值。例如,在“百樹進校園”活動中,學生利用3D打印技術設計樹牌、班級文化牌以及獎杯。學校還將活字印刷術與3D打印相結合,利用3D One建模軟件設計印刷模具,嘗試活字印刷,用現代的智慧勞動使學生感受漢字的溫度。課程圖譜如圖1。
2.WeDo 2.0機器人課程
學校利用WeDo 2.0機器人課程教學,將信息技術應用到STEAM課程的實踐研究中。學生先按照圖紙進行搭建,逐步發展為背圖搭建,從而培養自身的創造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課程圖譜如圖2。
(二)智慧教育+活動
1.智慧教育+水稻種植活動
水稻種植是綜合性很強的實踐項目,在種植過程中,學生利用室外環境監測系統,通過傳感器監測雨雪、光照、溫度、濕度。多學科教師參與其中,解決種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見表1)。在水稻收割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廢舊機械制作水稻脫粒機、稻谷傳送機。教師充分利用智慧教育云平臺實現跨學科教學,通過線上學習、環境監測、數據收集、結果分析、過程評價等環節助力項目順利實施,引導學生對項目實踐進行整體規劃和構思,使學生綜合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不斷優化行動方案,解決項目中的問題。
2.智慧教育+無土栽培活動
學校依托沈陽農業大學開展水培種植項目,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科學指導作物栽培,使學生體驗從育苗、移栽、管理、收獲的完整生產過程和魚蔬混養的綠色生態系統。學生利用環境檢測傳感器,對溫度、濕度、酸堿度、二氧化碳的濃度進行數據收集和對比,實時監測幼苗的生長情況,既可感受到智慧科技的奇妙,也可體驗到勞動的樂趣。
3.智慧教育+主題科技節活動
以智慧勞動為主題的“科技節”是全校師生展示交流的平臺,學生制作科技作品的過程就是勞動創造的過程,作品從設計到成品輸出就是智慧思考的過程。自動澆花裝置、智能光控飲水機、智慧家居等科技作品就是智慧勞動+活動課程體系下的成果。
四、技術保障,構建智慧勞動評價新機制
(一)智能手環,實時監測
勞動需要一定的強度,需要讓學生體驗到勞動的艱辛和不易,但也不能超出學生的身體承受范圍。學校通過開展勞動競賽調動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并借助智能手環實時監測學生身體狀況,評估學生身體素質,合理安排勞動強度,為勞動實踐活動和學生參與情況提供科學的評價依據。
(二)智慧平臺,完善評價
1.知識評價,及時反饋
教師借助平臺通過在線測試了解學生對勞動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存在的薄弱環節,進行個性化指導。
2.數據跟蹤,發展性評價
教師借助智慧平臺,通過視頻記錄、照片上傳、電子日志、互動任務完成情況等方式記錄學生在勞動活動中的表現。通過連續的數據積累,對學生的勞動技能發展進行跟蹤,發現學生的成長軌跡和潛能。
3.多方參與,多元評價
學生將自己的作品和視頻上傳到平臺,也可以在平臺中觀看別人的成果。教師鼓勵學生進行互評以及自我評價,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自我意識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還增加了評價的多樣性。
4.指導過程,定性評價
智慧教育平臺能夠記錄學生的勞動過程,教師可根據過程中學生的表現給出及時反饋和指導,得出形成性評價。勞動成果呈現與表達也可以作為項目化學習效度的重要判斷依據,有利于學生反思勞動過程,客觀評價、積累經驗。
學校充分發揮智慧教育的技術優勢,結合勞動教育資源,開展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科技創新性勞動教育,豐富勞動教育形態、拓展勞動教育場域、完善勞動教育評價,形成了學校智慧勞動教育特色,引領勞動教育現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魏曉波.破解勞動教育“有勞無教”的難題[J].教學與管理,2021(1).
[2]于超,于建福.五育并舉 知行合一:黃濟先生勞動教育思想的精神特質[J].教育研究,2020(8).
(責任編輯:趙靜璇)
作者簡介:林毅華,沈陽市尚品東育學校高級教師。許芳,沈陽市尚品東育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