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晶艷 潘慧婷 熊瑞權 陸璃

基金項目:廣東科貿職業學院2023年度校級科研項目(GDKM2023-08);廣東省教育廳2021年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GDJG2021138);中國成人教育協會職業院校服務全民終身學習項目(2022-001ZZ-56)(2022-001ZZ-57)
作者簡介:樊晶艷(1993—),女,山西孝義人,經濟師,碩士,研究方向:農業農村與經濟發展。
通信作者:陸璃(1981—),男,廣西武宣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
摘 要:培養一批高素質的農村創新創業青年人才,對鄉村產業興旺、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及城鄉融合發展等都具有重大意義。當前廣東省積極支持農村創新創業青年人才培育,涉農高職院校在服務此類培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培訓的前期需求調研、課程體系設計、培訓組織模式及培訓后跟蹤服務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為此,應深入了解農村創新創業青年人才的實際需求,構建符合實際需求的課程體系,優化人才培育組織模式,健全跟蹤服務指導體系,為鄉村振興輸送更多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
關鍵詞:高職院校;農村創新創業青年人才;優化路徑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干。農村青年具有開闊的視野、活躍的思維,是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力軍。國家先后出臺了多項政策,鼓勵和支持農村創新創業青年人才培育。涉農高職院校應充分發揮特色辦學優勢,搭建農村創新創業青年人才培養平臺,構建農村創新創業青年人才培養體系,為鄉村振興輸送更多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本文以廣東省為例,探究涉農高職院校培育農村創新創業青年人才的可行路徑。
一、農村創新創業青年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一)推動鄉村產業興旺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培養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創新創業致富帶頭人,幫助他們學習先進生產管理經驗,結識行業專業學者、技術能手,必要時聘請專家把脈問診,充分調動各方資源,帶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成為推動產業興旺的重要舉措。
(二)活躍農村市場經濟
農村青年創新創業是市場經濟背景下青年自主選擇從事的市場經濟行為,創業不僅回應了青年的經濟需求和社會價值需求,還與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著緊密的關聯。青年人才在農村投資創業,將盤活農村存量設施資源,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帶動農村產業多業態發展,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農村市場經濟發展增添新的增長極。
(三)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
農村創新創業青年人才是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載體,他們成長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后,可以為農業農村發展引入人才、資金、技術、項目等產業發展要素,推動城市要素向農村流動,盤活農村各類資源,促進生產要素優化配置,推動農村各類產品、資源向城市流動,打通城鄉各類要素雙向流通的渠道,進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鄉村振興的目的是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培養農村創新創業青年人才,可以充分調動青年活躍思維,發掘農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重價值,將農業與現代產業要素跨界配置,在實現傳統產業提質增效的基礎上,打造新產業新業態,豐富農村產業發展方向。研究數據表明,平均每個農村創業項目能夠吸納6人長期就業和16人短期靈活就業。因此,培育農村創新創業青年人才,可以提高農村創業率,為當地農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此外,創新創業青年人才在推動產業發展的同時,將有效改善村容村貌,大大提高農民生活幸福感。
二、廣東省農村創新創業青年人才培育現狀
(一)政策支持
2021年9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廣東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提出深入實施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構建集投資、加速、輔導上市于一體的孵化體系,提升農村創新創業層次水平。2023年2月,共青團廣東省委發布《廣東青年下鄉返鄉興鄉助力“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三年行動》,提出要以服務青年入縣下鄉就業創業為主要抓手,加快形成城市青年下鄉、在外青年返鄉、本土青年興鄉的人才集聚效應。到2025年年底,力爭培育支持1萬名青年縣域創業。
(二)培育體系
廣東省農村創新創業人才培育主要由廣東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關工委”)、共青團廣東省委、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等部門統籌開展,構建了省、市、縣三級分級分類的農村創業青年致富帶頭人培訓體系。據統計,截至2022年,廣東省各級關工委共辦班3 500多期,培訓25萬多人。截至2023年6月,共青團廣東省委累計培育“領頭雁”8萬余名,構建各級“領頭雁”人才庫,建立人才生態圈微信群300余個、電商服務平臺30余個。搭建“廣東精勤農民網絡培訓學院”,免費提供3 000余節、近600個小時的精品視頻課程,培訓鄉村青年超70萬人。廣東省著力加強農村創新創業青年培訓工作,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為鄉村建設培養了骨干力量,為鄉村振興持續輸送“精兵強將”。
(三)培訓成效
廣東科貿職業學院作為廣東省創業致富帶頭人承訓機構,5年來承辦了全省各級關工委農村創業青年高級班、提高班、普及班及其他各類農村致富“頭雁”班、村干部班共50多期,培訓創業青年1萬多人次(日),培訓取得了顯著的綜合效益。據統計,歷年來接受過培訓的青年中,擔任各類經濟組織負責人的有432人,加入黨組織的有153人,當上村鎮干部的有209人,被選為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有128人。農村創業青年系列培訓班的舉辦已成為農村十分受歡迎、貼近實際、卓有成效的品牌項目之一,被認定為2023年廣東省繼續教育質量提升工程終身學習品牌項目。培訓的實施激發了農村青年回鄉發展的熱情,提高了農村青年的興業技能,提升了農村青年的創業成功率,有效助力“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三、涉農高職院校開展農村創新創業青年人才培訓的制約因素
(一)培訓需求調研不夠深入
目前涉農高職院校開展農村創新創業青年人才培訓需求調研主要存在3個問題。一是雖然培訓前會向參訓學員征集培訓需求及意向,但此類需求調研以線上發送需求調查表為主,效果不明顯。二是培訓需求調研只是簡單征集意見,不夠深入。三是有些培訓課程并未針對培訓需求調研結果進行調整。導致培訓的課程設計及現場實踐環節未能緊扣實際需求,培訓成效打了折扣。
(二)課程體系設計不盡合理
涉農高職院校開展農村創新創業青年人才培訓與高素質農民、農業經理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課程體系一脈相承,主要針對“三農”政策解讀、農業生產技術、生產經營管理、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創新創業政策解讀、創業指引等開展課程培訓,與農村創新創業的契合度不高。與其他培訓不同,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訓致力于提升參訓對象的創新創業能力,而非專注于提升其農業知識和基本技能,應該設計系統的提升農民創新創業能力的課程體系,提高培訓的針對性。
(三)培育組織模式不夠完善
農村創新創業青年人才范圍廣泛,包含具有帶頭創業致富、帶動群眾共同致富精神的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園等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返鄉創業大學生、退役軍人、農民工,以及鎮村干部、駐村干部、基層農技人員等。這些人員的工作性質不同,培訓需求也就有差異;學歷水平參差不齊,對培訓知識的接受程度也就不同。而目前開展的培訓班大多是將參訓人員集合在一起統一培訓,針對性不強,導致部分參訓人員積極性不高,也造成培訓資源的浪費。
(四)后續跟蹤指導體系不夠健全
培訓的后續跟蹤指導服務環節十分重要,可以幫助參訓人員較好地將培訓內容應用到實際生產實踐中去。但當前創新創業人才培訓的后續跟蹤指導體系不夠完善,未能持續跟蹤參訓人員參訓后的創新創業進展情況,無法幫助農村青年持續解決遇到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培訓的系統性和成效性。
四、涉農高職院校培育農村創新創業青年人才的路徑優化
(一)深入了解農村創新創業青年人才的實際需求
提高培訓成效的渠道之一便是深入開展調查研究,課程設計、教學模式等均應貼合農村創新創業大環境的現實需要,符合農村創新創業青年人才的實際需求。在培訓實施前,涉農高職院校應對農村創新創業政策、農業農村創業環境、區域產業發展現狀等進行全方位剖析,從大環境分析農村創新創業青年人才的現實需求,以實地走訪、調查問卷等形式對培訓人員進行調研,切實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從“宏觀+微觀”兩個角度進行全面分析,為農村創新創業青年人才的培訓做好前期保障。
(二)構建符合實際需求的課程體系
明確農村創新創業青年人才培育方向,分層分類構建課程體系。可將培訓對象分為三類:一是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主要是愿意帶領群眾共同富裕的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的領頭人物;二是返鄉創業大學生、退役軍人、返鄉農民工等;三是基層農技人員、企業生產經營者等。針對培訓對象的不同需求,構建分層分類的課程體系,因人實施培育,方能收獲實效;因產實施培育,方能學有所用。詳見表1。
表1 農村創新創業青年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三)優化人才培育組織模式
要充分發揮涉農高職院校的辦學資源優勢,構建“3+5”農村創新創業青年人才培育模式。“3”是指推動“校企協”三融合培養模式,即以涉農高職院校為依托,以涉農企業為基地,以行業協會、學會為橋梁,推動“產學研”在農村創新創業青年人才培育工作中的深度融合,提升鄉村振興人才服務“三農”的能力。“5”是指培訓過程中采用的“五結合”教學方法:一是“理論講解+生產實訓”,在理論教學基礎上,加強日常化勞動技能訓練;二是“集中+分散”,將培訓分為3~4個階段,每個階段6天左右,除進行理論知識的相關學習,還會安排“企業學區”“田間學校”的現場學習;三是“線上+線下”,線上教學主要依托部分核心課程網絡平臺開展教學,線下教學則是理論講授、參觀考察和座談交流相結合,采用一聽、二看、三議的方式進行;四是“共性+個性”,在公共課上講授政策法規、信息化處理能力、職業素養等共性課程,對個性需求則采取分班教學的方式;五是“名教授+土專家”,充分發揮涉農高職院校的優勢,不但聘請相關部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名教授”為學員授課,還邀請實踐經驗豐富的農業經理人、種植匠、致富帶頭人等“土專家”,結合親身經歷和一線實踐傳經送寶。
(四)健全跟蹤服務指導體系
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涉農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培訓跟蹤指導服務體系。一是建立農村創新創業青年人才培訓跟蹤服務反饋機制,構建培訓前、培訓中、培訓后全過程、多方位的縱向培訓體系,及時準確地對創新創業項目的實施進展情況進行梳理、匯總、分析、歸檔,以便于后續的服務指導。二是搭建培訓雙方的聯系溝通渠道,依托通信軟件、電話等方式,實現培訓教育和受訓人員的及時對接,便于培訓教師掌握創新創業青年人才接下來的創新創業進展情況,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實際困難。
參考文獻:
[1]劉榮志,伍濤,黃圣男.農村創新創業人才特征及培育模式[J].農村工作通訊,2021(7):50-52.
[2]陳夫豹,王芳.農村創新創業人才現狀思考[J]. 合作經濟與科技,2021(24):100-101.
[3]趙興隆,吳立全,于興業.高校開展農村創新創業人才培訓的路徑探究[J].中國人才,2020(9):26-28.
[責任編輯:朱松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