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英
中醫所謂“治未病”,主要指的是在發病之前或發病之初,通過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達到預防疾病發生、防止疾病發展、杜絕病情復發的目的?!爸挝床 崩碚撝饕ㄒ韵?個要點——
第一是未病先防。即在病情尚未發生的時候,要積極預防疾病的發生。這要求人們根據自己的體質、環境、季節等因素,調節精神、飲食、起居、運動等,培養正氣,增強抵抗力,避免或減少致病因素的侵害。
第二是既病防變。指在患病以后,要及時診斷和治療,防止疾病加重或傳變。在中醫的理論體系當中,病情的發展具有其相應的規律,如由表入里、由輕變重、由單純到復雜等。因此,需要對病情的發生機制、過程和轉變等,進行全面的掌握,并且要在發現疾病之后,盡快地進行診治,防止疾病加重。
第三是愈后防復。許多疾病在當時治愈之后,依然可能會復發,帶來更嚴重的健康問題。愈后防復則指的是在病愈之后,應采取相關的康復、保健措施,做到除邪務盡,強化身體免疫機能,杜絕病情復發。
“治未病”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辨證論治和預防思想。如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個部分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形成了一個動態的平衡狀態。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都是由于人體內外環境的變化,導致人體的陰陽失衡,正氣不足,邪氣乘虛而入。因此,中醫治療疾病,不僅要針對局部的病變,還要考慮全身的狀況,從整體上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增強正氣,抵御邪氣,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同時,中醫還主張根據人體與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調整飲食、起居、情志等方面,以保持人體的適應能力,預防疾病的發生。
從辨證論治的角度來講,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都是由于人體的個體差異,導致對內外環境的反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病理變化。因此,中醫治療疾病,不僅要根據病因、病機、病位、病性等方面,分析疾病的本質,還要根據癥狀、舌象、脈象等方面,判斷疾病的狀態,從而確定治療的原則、方法和藥物。中醫辨證論治的特點是個體化、靈活性和實用性,能夠根據病情的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防止疾病的惡化或轉歸。
在預防思想方面,中醫認為預防疾病是醫學的最高境界,強調“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中醫預防疾病的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攝生防病,強調通過飲食、運動、精神調攝等個人養生保健方法和手段來維系人體的陰陽平衡,達到維護“精神內守,真氣從之”的健康狀態和“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疾病預防目的;二是既病防變,強調在疾病發生后,要及時診斷和治療,掌握疾病的發展規律,采取非針對“現臟病”的“隔二、隔三臟”預防性治療,防止繼發臟病的產生,杜絕疾病發展和傳變;三是預后防復,強調在病愈或病情穩定后,要注意預防復發,時刻掌握健康的“主動權”,針對患者病理特點,采取綜合措施,促使臟腑組織功能盡快恢復正常,達到邪盡病愈,病不復發的目的。
從中醫的角度來講,胃病的發生和諸多因素相關,如脾胃功能失調、肝胃不和飲食不節等等。脾胃是消化系統的核心,脾主運化水谷,胃主受納腐熟,二者協調,才能保證水谷精微的正常分化和輸布。如果脾胃功能失調,如脾虛運化失司,胃失和降,或脾胃陽氣不足,寒邪內侵,就會導致水谷停滯,痰濕內生,胃氣上逆,出現胃痛、胃脹、噯氣、反酸、惡心、嘔吐等癥狀。肝主疏泄,調節全身氣機的升降出入,與脾胃相互影響。如果肝氣郁結,或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氣橫逆,犯胃則胃失和降,犯脾則脾失健運,就會出現胃脘脹痛、噯氣、食欲不振、胸脅脹滿等癥狀。飲食是胃病的重要誘因,如飲食過量,損傷脾胃;或飲食不定時,影響脾胃的生理節律;或飲食偏嗜,如過食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胃黏膜,或產生濕熱、痰火等病理產物,損傷胃氣,引起胃痛、胃炎、胃潰瘍等病變。
因此,以“治未病”治胃病應注意——
1.未病先防:基于中醫“治未病”理論,在胃病的防治中,首先是要注意未病先防。飲食方面,不過飽不過饑,不暴飲暴食,不偏食,不食生冷、辛辣、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刺激胃黏膜,造成胃病的發生。日常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不熬夜,不過度勞累,保證充足的睡眠,促進胃腸的消化和排泄。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生氣、憂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因為情志不暢會導致氣機郁滯,影響胃氣的升降,引起胃病的發生。防寒保暖,注意天氣變化,適時增減衣物,避免寒邪侵襲,損傷胃陽,造成胃病的發生。另外,要適當運動,增強體質,防止寒邪侵襲,可選擇一些有益于脾胃的運動,如太極拳、氣功、散步等。
2.既病防變:胃病的發展有一個較為緩慢的過程,發病之后應根據胃病的發展過程和特點,盡快對其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中醫強調在疾病初起之時,趁病情尚輕、病位尚淺之時機,及時調治,扶助正氣,祛邪外出,避免病情發展加重。因此,對于胃病的早期癥狀,如胃脘不適、噯氣、反酸、惡心、嘔吐等,應及時就醫,尋求中醫辨證論治的方法,不要忽視或自行用藥,以免延誤病情,導致胃病由表入里,由輕變重,由單純到復雜。中醫治療胃病的基本原則是,除了抑制胃酸分泌,還需解決胃酸逆行、胃氣上逆、胃熱熾盛、胃陰虧損、胃寒凝滯、胃淤阻塞等問題,根據不同的病因病機,辨證施治,選用適當的中藥、針灸、推拿、艾灸等方法,以達到調和脾胃,和降胃火,健運胃氣,消除病邪,扶助正氣的目的。并且,在治病和防變的過程當中,要特別注意規避可能加重胃病的各種危險因素,這樣才能夠取得更快、更好的療效。
3.愈后防復:胃病的復發率并不低,所以在患者病情好轉、穩定之后,必須得加強對病情復發的防范。中醫認為,胃病的病邪主要有食積、痰濕、寒熱、氣滯、血淤等,如果治療不徹底,就會在體內潛伏,受到誘因而復發或轉化為其他病證。因此,在胃病初愈或病情穩定后,要繼續服用中藥,以祛除余邪,鞏固療效,恢復胃腸功能。其次,在胃病愈后,要注意調養脾胃,健脾益胃,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具體方法有服用健脾益胃的中藥,如六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等,這些藥劑既能夠治病,也可以養胃。食用健脾養胃的食物,如山藥、薏苡仁等。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促進氣血運行。再者是要繼續保持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定期復查,及時發現和處理異常情況,防止病情惡化或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