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摘要:當今社會,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發展的不斷進步,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逐漸增強,特別是在民辦高職院校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議題。基于此,本文探究家校合作互動理念下的民辦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期為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效路徑和方法。
關鍵詞:家校合作;民辦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動模式;路徑研究
引言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和生活壓力的增大,民辦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學生在求學過程中面臨著諸如學業壓力、就業焦慮、人際關系困擾等多方面的心理壓力,而現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往往難以滿足他們的需求[1]。同時,家庭和學校作為學生成長的重要環境,對于其心理健康的培養和促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家校合作互動的理念在民辦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家庭和學校的密切合作,可充分發揮雙方的優勢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個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務,促進其全面發展。此外,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心理健康教育已經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探究民辦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僅有助于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也有助于促進學校教育的轉型與升級,推動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基于此,本文通過深入研究,探索家校合作互動理念下的民辦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當前民辦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揭示存在的問題與挑戰,論述高校合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探討家校合作互動模式在民辦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路徑,為提升民辦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支持,促進學校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一、民辦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一)心理健康問題突出
民辦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顯示出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的趨勢。首先,學生面臨著來自學業、生活、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巨大壓力。在學術方面,學生需要面對密集的學習任務、課程壓力和成績競爭。同時,實習和就業的壓力也給學生帶來了沉重負擔。在生活方面,學生可能面臨著離家生活、獨立自理以及生活費用等方面的困擾。同時,與同學和他人的相處關系也給學生帶來了挑戰。由于這些壓力的積累,學生普遍出現了心理健康問題。焦慮、壓力、抑郁、自卑等心理問題成為他們面臨的常見困擾。較嚴重的情況下,學生產生自殺傾向,甚至出現嚴重的心理障礙,嚴重影響著他們的學習效果、生活質量和未來發展。一方面,學校和社會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投入不足,導致學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得不到及時滿足。盡管部分學校提供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服務,仍然無法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學校現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往往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無法提供有效地幫助和指導。另一方面,學校和家庭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度不夠高,缺乏有效地支持和引導。家庭和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角色被忽視,導致學生在面臨問題時無法獲得及時的支持和安慰。
(二)心理健康教育不足
當前的民辦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普遍存在。首先,盡管心理健康問題在學生群體中日益突出,但是學校在這方面的投入相對不足。很多民辦高職院校缺乏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導致無法提供系統化和專業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缺乏足夠的專業支持,學校往往難以有效地識別和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從而導致了教育資源的浪費和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惡化。其次,現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存在一定局限性。雖然部分學校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這些課程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課程內容過于簡單,無法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心理健康需求。最后,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資源投入相對不足。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包括課程設置、教材編寫、師資培訓、場地設施等方面的資源投入,然而在部分民辦高職院校中,這些方面的投入往往不夠充分,學校由于經費限制或者其他原因而無法提供足夠的資源支持,從而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和效果。
(三)心理教育模式單一
當前,民辦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教育模式單一的情況,主要表現在教育模式缺乏多樣性和個性化,無法有效滿足學生的心理健康需求。首先,部分民辦高職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仍然采取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主要通過課堂講授知識、理論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學生被動接受信息,缺乏互動和參與,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較為豐富,僅通過課堂講授很難覆蓋所有內容,導致學生接受的信息有限,難以形成系統性的認知。其次,教育模式單一還表現在缺乏針對性和個性化。部分學校只提供一種通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無法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需求進行個性化的指導和幫助,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多種多樣,需要針對性的教育和支持,而現有的教育模式往往無法滿足這一需求,導致教育效果不佳。最后,教育模式單一反映在缺乏多樣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上。除傳統的課堂教學外,學校缺乏其他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心理劇表演、座談會、心理咨詢等,在當前情況下往往得不到充分利用。
(四)心理支持體系缺乏
首先,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缺乏完善的支持體系。雖然部分學校設有心理咨詢室或心理輔導中心,但是這些機構往往人力不足、資源匱乏,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學校的心理咨詢師數量有限,無法為每位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咨詢服務。其次,社會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度不夠,缺乏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支持。社會上的心理健康服務資源有限,學生在面對心理困擾時往往無法及時找到合適的支持渠道。此外,學生面臨心理健康問題被忽視或者歧視的情況,導致不愿意尋求幫助或者表達自己的困擾,加劇心理健康問題的發展和惡化。最后,由于缺乏相關知識和經驗,學生無法準確地識別自己的心理問題,也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應對和處理。即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存在心理問題,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支持體系,往往無法及時獲得幫助,導致問題得不到解決,甚至加劇心理健康問題的嚴重程度。
二、高校合力開展民辦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意義重大
在當今社會,隨著競爭日益激烈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學生面臨著來自學業、人際關系、就業等多方面的壓力,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成為一大挑戰[2]。
1.心理健康不僅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工作表現,更關系到他們的幸福感和生活質量,心理健康的學生更易適應學校生活,更具備解決問題和應對挑戰的能力,從而更好地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發展。
2.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面臨各種心理困擾,如學習壓力、人際關系、情緒調節等問題,而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地幫助和支持,可能會影響到他們的學業和生活。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學會正確應對和處理問題,及時發現和解決潛在的心理問題,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
3.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影響到個體學生,也會對整個學校的教學氛圍和學習氛圍產生影響,學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導致學習氣氛緊張、情緒低落,影響教學質量和學校形象,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可以倡導積極向上的心態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營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氛圍,推動學校的健康發展。
(二)有助于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綜合素養是指個體在各個方面的能力和素質,包括認知、情感、社交、生活等方面的綜合發展。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我認知和情緒管理能力。通過了解自己的情緒、認識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情緒,提高情緒管理能力,從而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和困難,這種自我認知和情緒管理能力是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個人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在學校和社會生活中,良好的人際關系和溝通能力對于學生的發展至關重要。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可以學會傾聽、理解和尊重他人,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溝通能力,更好地融入集體,形成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能力,從而提升綜合素養。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和應變能力。學習和生活中,學生面臨各種挑戰和困難,需要具備解決問題和應對挑戰的能力,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可以學會積極應對困難和挫折,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培養樂觀向上的心態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從而提升綜合素養。
三、家校全員參與民辦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研究
(一)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
有效的溝通機制可以確保學校和家庭之間信息的及時傳遞和有效交流,有利于雙方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共同制定出更加科學和實用的教育路徑[3]。
1.定期舉行家長會和學校開放日等活動,提供與家長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不僅可讓家長了解學校的教育理念、課程設置和教學管理情況,還讓學校了解家長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期望和關注點,通過與家長的面對面交流,學校及時獲取家長的反饋意見,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建議,為心理健康教育路徑的研究和制定提供重要參考。
2.建立健全的家校溝通平臺,如學校網站、校園APP等,為學校和家長提供便捷的溝通渠道,方便雙方隨時隨地進行信息交流和互動,在平臺上發布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資訊和活動安排,向家長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知識和技巧,引導家長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實踐。
3.通過電話、短信、電子郵件等多種形式與家長進行聯系和溝通,直接溝通方式可在必要時及時傳達緊急信息或重要通知,提醒家長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加強學校與家庭之間的合作和互動。
(二)開展多元化的家校合作項目
開展多元化的家校合作項目不僅可以增強家長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還提供多樣化的教育資源,共同推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1.舉辦家長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題講座和工作坊,邀請專業心理學家、教育專家等人士來校,就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方法和技巧進行深入講解和交流,通過參與這些講座和工作坊,了解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新理論和實踐,學習如何正確引導和支持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
2.組織家校合作小組,共同研究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問題,由學校的教師、家長和學生代表組成,定期開會討論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現和解決方案,分享各自的經驗和見解,共同制定出針對性強、實效性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徑,通過家校合作小組的合作研究,充分利用雙方的資源和優勢,提升教育路徑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3.開展家校互動的文化活動和體驗項目,包括家長參觀校園、學生作品展示、親子互動游戲等,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拉近家校之間的距離,增進雙方的了解和信任,向家長介紹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邀請家長參與相關活動,增強他們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度。
(三)提升社會參與度和支持力度
通過吸引更多社會資源和力量參與,可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廣泛、更豐富的支持和幫助,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4]。
1.積極開展與社會組織和機構的合作。與心理健康相關的非營利組織、社會工作機構以及心理咨詢服務機構等都可以成為學校的合作伙伴,與機構合作舉辦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開展心理健康培訓、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等,為學生提供更全面、更專業的心理健康支持。
2.加強與企業和行業的合作。許多企業和行業都有自己的心理健康項目或資源,為學校提供支持和幫助,與企業合作開展心理健康宣傳活動、舉辦心理健康講座、提供心理健康獎學金等,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和資源支持,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
3.加強與家庭和社區的合作。家庭和社區是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持系統,學校通過開展家庭教育活動、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等方式,促進家庭和社區的參與和支持,共同關注和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形成家校社區合力,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4.加強與政府部門的合作。政府部門在心理健康領域有著豐富的資源和政策支持,可以為學校提供政策咨詢、經費支持和監督指導等,與政府部門合作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研究和制定、申請心理健康教育項目資金、開展心理健康監測和評估等,共同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
結語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和生活壓力的增大,民辦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通過家校合作互動的模式,民辦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將更加全面有效,為其成長與發展提供更好的支持與保障。
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家校合力構建民辦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22SJSZ0600)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王麗萌.基于家校合作的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3,39(12):142-144.
[2]潘浩. 家校合作視域下的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C]//百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省德風文化藝術中心.2023年高等教育科研論壇桂林分論壇論文集.[出版者不詳],2023:2.
[3]路超, 曹致遠. 家校合作視域下的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A]創新教育實踐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三)[C]. 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國際院士聯合體工作委員會, 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國際院士聯合體工作委員會, 2022: 3.
[4]牛娟霞. 關于家校合作開展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探討[J]. 試題與研究, 2022, (21): 131-133.
(作者單位:九州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