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延壽
摘? 要:《中等職業學校藝術課程標準(2020年版)》規范了中職院校藝術教育教學工作,提出在中職藝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培養學生的藝術感知能力、審美判斷能力、創意表達能力以及文化理解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以此為基礎,中職院校公共藝術學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為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應針對核心素養的養成進行探究,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基礎。基于此,文章立足美術鑒賞教學實踐,對中職公共藝術學科核心素養的生成進行了研究和分析,旨在為相關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職教育;公共藝術學科;核心素養
為實現教育強國、文化興國戰略以及素質教育工作,人們對教育教學工作的認知度在不斷提升。在此時機中,中職教育工作也應緊隨戰略發展,依據當前教育教學的需要,優化教學方式,促使中職學生在發展中逐步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因此中職公共藝術教師在教學中,應立足學生的發展情況,針對當前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一、學科核心素養在美術鑒賞教學中的育人作用
(一)強化學生的生活審美素養基礎
核心素養是知識、能力和態度的綜合,而學科核心素養則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中職公共美術鑒賞學科的核心素質在藝術欣賞專業的教育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教育功能。
在實際的生活中,人們做出的藝術判斷、選擇的審美態度以及所反映的藝術趨向,這些是其文化價值觀在審美活動中的具體反映,也是將所受到教育的性質、水平內化為審美素養的一種具體表達方式。學生學習美術鑒賞知識,能夠提升學科素養,為其終身發展奠定美術素養的基礎。
(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人文情懷
在欣賞人類歷史、世界各民族的美術作品過程中,學生可以將自己的創作水平提升到更高的藝術審美層次。此時,學生在藝術形式中體會民族歷史和人類文明、滋養精神生活,開闊文化胸懷和拓寬國際視野,進而能夠在藝術鑒賞中汲取本民族的文化,并在文化的對比中,逐步提升自身的民族意識、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從而提升綜合素質。
(三)增強學生的藝術想象和創造能力
在信息化條件下進行的藝術鑒賞,可以加強學生對藝術風格、形態、形式的感受與辨別,對藝術品審美韻味、文化品位的感悟和了解,提升藝術感知能力以及想象、交流和創造的能力。在當代的文化鑒賞中,這是一種生存與創新的基本素質。
二、中職公共藝術學科核心素養的生成方式
(一)確定教學目標
第一,了解當前學科單元教學的要求。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教師要從單元教學要求、作品風格以及學生學習情況三個方面進行考慮。例如,在教授中國言實出版社出版的《公共藝術(美術)》教材的第三單元“凝固歷史的建筑”時,教師為促使學生感知建筑藝術,認識每時期的主要畫家和其代表作品,體會中國藝術特有的表現形式、藝術風格、審美特色和文化特色,可以結合《藝術(美術鑒賞與實踐)》教材第四章的“建筑”內容,進行國內外建筑的對比,讓學生在美術鑒賞基本原理的基礎上,鑒賞一些特定的作品。如我國的亭臺樓閣建筑藝術、國外的哥特式建筑風格和圓頂建筑風格,從而為學生鑒賞藝術作品提供幫助。
第二,探究教學內容的作品風格。我國傳統的藝術畫作是一種以表現當時的社會、政治、真實人生為題材,帶有濃厚生活藝術氣息的繪畫作品。其中包括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和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等著名畫家的代表作品。此類畫作內容具有較深的思想意蘊、較大的結構系統、較高的專業性和較多的創造技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明確教學目標,促使學生在美術藝術鑒賞的過程中感知作品的文化背景,知曉其中運用的專業技法和畫風。
第三,分析學生的基本學情。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具備一定的歷史常識和藝術常識,盡管其審美觀還有些欠缺,但他們有著很強的求知欲,同時審美觀也是他們必須具備的一種職業素質。為此,教師在教學內容、要求和方式等多個層面上,應更加注重深入闡釋藝術作品的外部形態特性之美和內部的精神、文化美,以提高學生的視覺性和知覺性。
第四,立足美術鑒賞確定教學目標。教師應在美術鑒賞教學的過程中,領略當代社會畫派的重要人物和其代表性作品,認識其創作背景和表現方式,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同時運用藝術鑒賞的方式,研究和探索“工筆重彩”的藝術欣賞方法,并在教學中,梳理中國當代寫實繪畫的發展過程,了解其所處的時代和文化環境對畫家的創作產生了怎樣的作用。此目標的完成,需要教師依據《中等職業學校藝術課程標準(2020年版)》的內容,構建相應的教學情境,解決當前的教學問題,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二)展開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研究
1. 感受寫實——邊陲生活
在公共藝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示范美術鑒賞過程,使學生對藝術欣賞的過程和方式有初步的認識。教師可以從影視作品中選擇圖片,并構建相應的教學氛圍。如在中國言實出版社《公共藝術(美術)》的教材教學中,教師可以從電影《盜墓筆記》中選取四幅插圖,再從課本中選取四幅插圖,進行四項教學實踐。
其一,情景設置。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教學內容,并構建相應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在學習中盡快地進入情境學習知識。
其二,讓學生通過《盜墓筆記》視頻,并根據“王胖子在電影中找到的東西是什么?”來理解這些墓葬中的帛畫、磚畫和壁畫的特征,以及它們所蘊含的大量的歷史和文化知識,知曉其價值。
其三,教師針對嘉峪關魏晉時期的墓葬內容,引入四個問題,對學生進行考查:(1)教師:“你在畫中看見些什么?”學生:“這些圖畫描繪了打獵、宴飲等日常生活情景,其中‘送行圖畫中女子依依,男子豪邁,尤其充滿趣味。”(2)教師:“繪畫中蘊含著哪些繪畫語言?”學生回答:“構圖簡單、線條生動、色彩淡雅。”(3)教師:“畫家這樣構建繪畫的原因是什么?”學生查詢材料,進行知識整理,得出結論:“這種做法源自中國北部地區的一種社會風俗,是魏晉南北朝的一種特殊風俗習慣。”(4)教師:“怎樣判斷一件文物的價值?”學生:“嘉峪關魏晉墓葬有‘世界最大的地下畫廊之稱。”
其四,教師的演示。針對上述問題,教師按照“描述—分析—解釋—評價”的次序,進行一次現場講解,并為學生演示欣賞藝術作品的基礎步驟。在這個環節中,教師以問題為導向,從作品的內容、形式和背景出發,讓學生對作品進行欣賞。經過教師的演示,學生對欣賞的過程和方式有了更深的認識,并為進一步的合作式學習打下基礎。
2. 感知寫實——宮廷生活
中國言實出版社出版的《公共藝術(美術)》教材中,教師可以針對“五彩斑斕的繪畫”單元,依據課本內容選取三件作品,分別是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圖片,張萱的《搗練圖》,以及五代時期的《韓熙載夜宴圖》圖片,并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其一,開展小組合作團體活動。每一組選出一篇文章,成員在組長的帶領下,一起進行討論,總結出重點。其二,每一組派出一位代表,按照藝術欣賞的“四步法”,圍繞關鍵字發表鑒賞意見。此時,教師可以采用“同伴驅動”的方式,即“A生發言,B生點評,C生綜合,之后A生和B生再次發言”的形式,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能。其三,鑒賞與對比。小組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整理所學內容,并共同探討由東晉到五代所呈現出的社會生活繪畫特色:
(1)內容上的多樣性。顧愷之在《女史箴圖》中畫的是一幅告誡婦女要增強品德的圖畫。唐代張萱所作的《搗練圖》是一幅富家女子在此勞作的情景。五代時期的《韓熙載夜宴圖》記載了一段歷史,即作者將在宮中監聽的群臣生活,通過作畫的形式呈報給皇上。(2)以“史實”為原則。這三件畫,既是對從東晉到五代,國家從混亂走向繁榮,又從繁榮走向衰落的一種寫生方式,也是對中國傳統寫生風格的一種寫生方式。(3)技術含量高。《搗練圖》和其他繪畫中服飾華麗、體態豐滿的人物形象,顯示出唐朝時期的特點。五代的“線描”“以形寫意”,對后來的人物創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著重強調利用團隊協作,通過小組同伴的共同驅動探索其畫風,讓學生了解到與之有關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文化意識,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理解力。
3. 感悟寫實——城市生活
在分析中國繪畫藝術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以中國言實出版社《公共藝術(美術)》教材為主,在教學中構建美術繪畫鑒賞課程。以《清明上河圖》為例,它描述了清明時節汴梁和汴河沿岸地區的風土人情,成為當時最具代表性的一幅作品。教師選取了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作為研究對象,通過三個具體的實驗進行教學:(1)教師通過對關鍵字的整理,讓學生按照藝術欣賞的“四步法”,自主創造出一套完整的旅游路線圖。(2)教師從班級中抽取兩三個學生進行旅游演示,并對其不足之處進行簡評。(3)以課文中的全部文章為中心,全面地制作出一套完整的導游文字。教師通過整理歷史上社會生活畫發展的過程,讓學生感受到傳統工筆重彩和淡彩繪畫的審美特點,探索國家氣數的變化對畫家創作的影響,從而解決了課堂上的困難。
(三)構建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方式
1. 學科核心素養生成層級評價
針對中職公共藝術學科的特征,教師應變繁復為簡、化虛為實,形成層次結構的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質的水平可劃分成兩個層次,分別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而核心素質二級層次則是將知識三維目標的所有內容包含在內。
例如,在《清明上河圖》中,學生一號對這幅畫進行了剖析:“該畫描述了一幅宋代汴京的清明景象,分成郊外、入城道路、江邊三個部分。‘虹橋上下‘城樓前‘熙熙攘攘等六大部分,是當時社會習俗的生動寫照,極具藝術意義。”學生二號評價:“該畫采用散點的視角,即從上往下看,也是從上往下看,作者把街市、人物、橋梁畫進去了,將船舶等事物以一種理性的方式排列呈現于一幅圖景中,也稱為“移步換影”,它是傳統繪畫中的一種主要形式。這些作品多以中低階層為主要描寫對象,在主題上有很大的突破。”教師在對學生的欣賞進行充分的肯定之后,發現一號學生對圖畫的表達并不深刻,停留在課程的第一層次上;二號學生擁有比較強的美學觀察力,可以將其與交叉領域的知識相融合,對創作手法進行分析,構建出學科思維,屬于學科核心素養的第二層次。
2. 美術鑒賞教學注重過程評價
以學科核心素養的外顯部分適合定量評價、結果評價和大型測試評價,它以課程內容學業質量水平的要求為依據,構建出一種既注重學習過程,也注重學習結果的“美術賞析評價量規表”,能夠將不同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程度、水平反映出來,對學生在科學觀測、評估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中職教育的過程中,公共藝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個動態的生成過程,這需要教師以學生為主,明確教學目標,優化教學方式、教學內容,促使學生在發展的過程中能走得更遠。美術教育是美育工作的主陣地,在教學中,教師應發揮美術鑒賞課程對學生心靈重塑的作用,不僅要依據學生的學情、教材內容、學科內涵等厘清理據,還應在感受、感悟、感知中優化教育教學,并在多元化評價中提升態度情感以及價值取向的教育效能,促使學生的核心素養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周阿成. 中國的公共藝術專業建設現狀及發展策略分析:以城市環境空間公共藝術形態人才培養方向為例[J]. 創意與設計,2021(06):69-75.
[2]王鶴,劉潔,段宗秀. 藝術學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問題、思維、原則與方法:基于教育部課程思政示范課的實踐[J].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21(05):23-27.
[3]馬濤. 以公共藝術教學改革為例探討“學院派”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新型藝術專業建設[J]. 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 37(06):49-57+95.
[4]商瑋娜,楊婧涵. 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背景下醫學院校公共藝術教育創新路徑研究[J]. 醫學教育管理,2021,7(03):293-297.
[5]連俊杰,周靜.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特色化路徑研究[J]. 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4(07):77-78.
[6]崔怡. 基于通識教育理念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建設:以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為例[J]. 人生與伴侶,2021(39):42-43.
(責任編輯: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