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卉
摘要:“思維發展與提升”強調借助語文活動,培養學生判斷、推理等能力。閱讀是讀者對頭腦中已有的信息進行加工、整合、分析的思維過程。深度閱讀的本質是思維的訓練。結合教學實踐,立足文本,從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等角度,解讀文本結構的深層文化密碼。
關鍵詞:思維發展;深度閱讀;教學實踐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引導學生掌握祖國語言文字規律,訓練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有效的思維訓練是學生深度閱讀的法寶。結合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優化深度閱讀教學設計,提出思維能力發展與提升的三個關鍵因素:情境因素,建構形象思維;任務因素,形成邏輯思維;過程因素,注重辯證思維。
一、建構形象思維,閱讀橫向拓展
形象思維是用直觀形象和表象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是深度閱讀的基礎。真實的學習情境可以調動學生的閱讀經驗,形象地轉化知識,橫向拓展。
首先,創設真實學習情境,橫向延展。“真實”是學習情境創設的首要特征。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圍繞特定的學習目標,聯系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情感,創設具體可感的學習場景。經典的文學作品往往會反復設置一些場景、人物、畫面等,進而使得語言更加形象化。情境往往可以搭建起生活與文本之間的橋梁,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立體建構形象思維,增進對文本的深度感知。比如,教學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鴻門宴》一文時,為了避開傳統的“文言翻譯+寫作主旨”的講授方法,教師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游戲對戰的學習情境。游戲對戰的學習情境將現實生活與文本學習巧妙聯系起來,強調語文學習“致用”的功能。借助對游戲雙方實力的分析,使學生巧妙掌握了對戰雙方兵力的懸殊、將領才能的大小以及雙方博弈的策略等。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自主閱讀課文,聯系《項羽本紀》《高祖本紀》等文本,勾畫出有關雙方實力的語句,進而了解雙方博弈的意義和影響。
其次,創設體驗式學習情境,橫向激趣。生動可感的圖畫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形象思維的能力。它主要包括“觀看圖畫法”“手繪圖畫法”。比如,學習統編版語文必修(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時,教師不妨創設以下學習情境: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教材編輯部準備給文本添加相應的插圖。高一年級學生剛剛學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現請你為該篇文本繪制相應的插圖,要求畫出人物的神態,符合文本的內容。
可見,上述學習情境調動了學生的感官體驗,有效地引導了學生從人物、特寫、場景等角度出發,領悟人物的心理,感受“沂水春風”的詩情畫意。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依據文本的敘事順序,可以感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由勇至遜”的禮節。同時,“暮春”交代了活動的時間,“舞雩”交代了活動的地點,“浴”“風”“詠”“歸”則為活動項目。在繪畫前,學生需要借助工具書,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刻地理解,進而才能有效地繪制出相應的情境。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相機出示不同的圖畫,要求學生巧妙運用四個成語重新給畫作命名,進而激發學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拓展閱讀的廣度。
二、建構邏輯思維,閱讀縱向深入
邏輯思維是學習者運用相關的概念,進行合理的判斷、推理,進而形成理性認識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邏輯思維訓練可以幫助學生走進文本,展開縱向深入閱讀,深刻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
首先,確立核心學習任務,縱向探究。經典的文本往往在語言表達、藝術手法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獨特性。《新課標》中明確指出:“積極引導學生通過理解分析,發現作品的獨特之處,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可見,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關注文體特質,設計環環相扣的學習任務,進而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以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六國論》一文教學為例。《六國論》一文歸于“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旨在提升學生具體分析、深入探究的閱讀能力。
核心學習任務:
秦國統一天下改變了歷史的格局,引發出了后人無限的思考。在文學史上,不少文人墨客從不同的角度,追古思今,探究事理。高一年級將開展“讀經典,悟人生”的閱讀活動,你們班級將以《六國論》為素材,組建辯論小團隊,展開關于“強與弱”轉變的論辯。請你為該論辯設計學習方案,最終形成微型學術講座。
子任務:
(1)查閱相關資料,繪制春秋戰國時期形勢圖;簡要概括六國破滅的經過;積累相關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形成知識小卡片。
(2)以蘇洵的《六國論》為例,梳理文章的脈絡,繪制論證思路圖。
(3)拓展閱讀蘇軾的《六國論》和蘇轍的《六國論》,分析六國破滅的主次原因。
(4)以“強與弱”為主題,圍繞“六國破滅”展開辯論,形成辯論提綱。
其次,巧用語言材料,縱向深入。語言是邏輯思維的外衣。思維發展與提升必須以語言建構與運用為基礎。在閱讀教學中,強化邏輯思維活動離不開對語言材料的學習。在文本閱讀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文本語言的鑒賞與品悟,進行合理的分析推理,理解語言背后的深層內涵。在整體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邏輯思維訓練需要緊扣核心問題,層層發問,激活學生深度思考的思維能力。同時,有效設計環環相扣的子任務可以銜接新舊知識,形成縱向性邏輯“思維鏈”。
三、形成辯證思維,閱讀橫縱貫通
辯證思維是學習者抓住事物的矛盾,學會用聯系的眼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這一思維訓練過程中,積極主動地探究,綜合運用分析理解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透過現象看清事物本質,實現閱讀橫縱貫通。
首先,運用比較法,橫縱思辨。“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有效的比較分析可以促進學生建構知識體系,提升思辨性思維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比較分析可以拓寬學生閱讀的視野,以及閱讀的深度。比如,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第二單元,教師可以著眼整個單元,以“戲劇人生”為主題,引導學生從“了解戲劇”到“鑒賞戲劇”再到“表演戲劇”,進而實現“學以致用”。同時,教師可以將《雷雨》與《復活》進行比較閱讀,緊扣“墮落與順從”,讓學生對文本進行語言辨析,理解不同文化。具體為:
(1)《復活》中聶赫留朵夫與馬斯洛娃的愛情有著強烈的伊甸園色彩,經歷的是“純真——罪孽——復活”的過程。
(2)《雷雨》中周樸園與魯侍萍的愛情是一個門不當戶不對的悲劇。
可見,前者更多的是對“情感”“欲望”的反思,而后者更多的是對“道德”“罪惡”的審視。聯系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學生會發現:《復活》更多地充斥著宗教氣息,是一部自我救贖的小說,而《雷雨》是一部命運孽緣小說,洋溢著濃烈的中國古典文學氣息,充斥著各種人物之間的矛盾。
其次,運用印證法,辯證探究。為了深入解讀文本,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去印證新的信息。由于受到時空的間隔,讀者往往在閱讀過程中會與作者產生一定的心理距離,進而很難深刻地理解作者創作的本意。為了打破這種隔膜,教師可巧妙運用印證閱讀法,搭建新知識與舊經驗之間的聯系,進而加深學生對文本主旨的理解。以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中的《祝福》一文教學為例。文本中的“我”往往會被學生看成“無關緊要之人”,甚至錯誤地認為為“我”也是“看客”。為了深度探究“我”的形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印證法,進行逆向思考,探究出“我”的覺醒與彷徨。具體為:
(1)“我”是何人?
(2)無“我”可以嗎?
(3)為何非“我”不可?
圍繞以上問題,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回歸文本,印證作者以“我”來敘述故事的“別有用心”。比如,抓住小說第3—18自然段,讓學生分角色進行情境表演,從而可以發現“我”既是看人者又是一個被看者。依據此,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聯系已學的《故鄉》《孔乙己》,分析文中“看客”的形象,進而全面理解作品的創作意圖。在此基礎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吃瓜群眾”,描繪其行為表現,分析其心理,形成對“看客”本質的認知,深層次探究其現實的價值與意義。在印證閱讀中,學生全面地認識文本的內涵和主題,逐步形成良好的分析、推理、辯證的能力,進而全面提升思維品質。
由此可見,在閱讀教學中,思維發展與提升需要立足文本,以語言品味為基礎,巧設學習情境,深度挖掘文本,進而實現對文本價值內涵的深度重構。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蘆淳,謝軒.以“重逢”為中心 ——《復活》《雷雨》比較閱讀[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