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僑 完欣玥 高宏鵬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赴海外開展項目合作,對技術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他們以派遣中國員工、與當地院校合作培養人才為主要方式,但這樣容易出現任用中國員工成本高、企校點對點合作態勢松散、目標具象且無法培養出適合行業領域發展和市場大環境所需的通用型人才等問題。科技社團可以通過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和指導作用,促進企校充分溝通互動,實現國際產教高效協同。該文圍繞國內科技社團產教協同育人國際合作面臨的問題,探討科技社團如何促進產教協同育人國際合作,以供參考與交流。
關鍵詞:科技社團;產教協同育人;國際合作;信息通信
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赴海外投資,廣泛參與其他國家有關信息通信、土木建筑、鐵路等領域的發展,由此,亟須大量專業技術人才。為解決這一需求,大多數企業最初以派遣中國技術人員為主,但存在派遣成本過高、所在國有人數限制、從業資格需認證、人員不穩定等問題。在業務量不斷增加的背景下,企業漸漸傾向于選擇與當地院校開展合作,以期實現項目和員工的可持續發展。然而,這樣的方式存在合作過于單一、具象、人才無法普遍適用等問題。科技社團的加入則可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全面、可持續開展更大范圍的產教協同育人國際合作。
產教協同育人是指產業與教育的協同合作,是行業企業與院校合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模式。它以教學資源共建、師資培訓、現場觀摩、實踐實訓、技術技能交流等形式為主,既要求教育內化到產業鏈的發展過程中,也要求產業在提高經濟效益時注重人力和科技創新投資。本文所說的產教協同育人國際合作是指在科技社團的組織下,以企業在海外的工程項目為依托,各主體以海外人才培養和使用為核心目的,實現國內外共享資源、積聚能量的有效互動和協同效應,進一步深化產教協同國際合作的改革和創新。
第一,根據1952年以來開展的民間交流實踐,我國逐漸形成了“民間先行,以民促官”的對外交流思路[1]。科技社團參與海外產教協同育人國際合作,形成一定影響力后,促進兩國相關政府管理部門交流甚至是兩國之間的交流合作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特別是在官方渠道尚未建立或暫時受阻的情況下,科技團體在民間外交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在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科技競爭愈演愈烈,貿易壁壘、技術壁壘不斷增高,一些國家對與其他國家政府、企業的合作持謹慎甚至是否定態度,但對科技社團則相對溫和。這緣于科技社團在國際合作中具有中立性、非營利性和靈活性等特點[1]。科技社團主要以舉辦國際會議、創辦國際期刊、開展科學普及、注重人才培養等學術性、民間性的交流為主,直接涉及的經濟貿易、技術封鎖保護較少,能夠以中立的、雙方可接受的方式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
第三,科技社團既服務于科學研究,與科研機構、高校保持密切聯系,也服務于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與企業保持良好關系,能夠對國內外行業基本情況、發展趨勢、技術動態、行業內人力資源現狀等進行調查、統計、分析與預測[2]。科技社團參與產教協同育人國際合作,能夠很好地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整合、分享優質資源并進行指導,促進知識與實踐的有機銜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效果,實現教育鏈、人才鏈和產業鏈的有機結合。
(一)國內合作多,國際合作少,重視程度有待提高
根據對中國工程師聯合體成員單位的調查,僅有25%的全國學會開展了產教協同育人企校合作,僅有1家全國學會開展相關國際合作工作,其他大多數則以國際會議、期刊、國際組織任職為主,內容形式較為單一。作為黨和政府聯系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科技社團應當在保證科技領域產教協同育人的正確政治方向和業務方向的前提下,探求新路徑,積極開展產教協同育人國際合作,以及類似可以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和社會影響力的業務,避免國際合作和交流內容長期處于單一狀態。
(二)國際合作不夠深入,科技社團被動參與相關活動
在調查中了解到,產教協同育人合作一般是企業與院校點對點直線合作,即便是多企校合作,也大多以競賽、技能交流、論壇等形式開展。合作形式及內容不夠深入,主要表現在科技社團多以指導單位或參與單位的身份被動參加活動,未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實現多方協同發展。事實上,院校希望培養高質量、符合市場需求的國際化人才;企業希望幫助所在國政府適當解決就業問題,建立和增強與政府之間的關系,更多地解決內部人才需求,促進企業和項目的穩定發展;科技社團希望協調企校資源,開展行業相關活動,提升社會地位和影響力,同時適當實現合作市場化、產業化[3]。因此,由科技社團引領指導、企業院校協同合作,就可以開展資源開發、課程建設、實訓實操、技術技能交流、就業創業、人才評價及管理等深層、高效、務實的合作,從而實現三方共贏。
(三)國際合作高度不夠,科技社團協調力度有待增強
據了解,在印度尼西亞的中國企業和當地院校的合作大多是自發的、“零售式”的,成本高、效率低、聯動少,需要科技社團發揮作用,不斷提升企業和院校的融合高度,站在國家戰略、行業發展、教育發展要求的價值高度了解企業和產業對人才的需求,結合院校資源統籌應對,實現院校人才培養和企業市場需求的同頻共振[4]。中國通信學會在開展產教協同育人國際合作時,首先與印度尼西亞信息通信協會建立友好合作關系,兩座“橋梁”交互作用,匯聚中國、印度尼西亞優質企業院校資源,依托兩國不斷深入發展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通過企業市場調研、企校交流、學術交流、工程師能力建設等形式引領企業院校開展人才培養合作,用實際行動響應“一帶一路”倡議。
(一)機遇分析
1.國內政策支持力度大。為不斷擴大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人才共育規模,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我國鼓勵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參與配合“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并出臺《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等文件。同時,通過提供專項經費支持、設立教育獎學金等方式,推進產教協同育人國際合作的開展,為科技社團、企業和院校的合作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
2.海外國家合作意愿強烈。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和技術的不斷創新,我國已經在諸多領域展現出強大的實力和影響力,包括人工智能、5G技術、基礎設施建設、新能源、航空航天等,在國際上,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與我國的合作及學習意愿較為強烈。此外,企業“走出去”還能為當地人員提供工作機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當地人才市場的就業壓力,受到當地政府歡迎。這些都為科技社團聯合院校,依托“走出去”企業開展產教協同育人國際合作提供了較好土壤。
(二)風險分析
1.地緣政治風險與國家內部政治環境風險。“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深受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暴力恐怖主義的影響,沿線許多國家政局動蕩,政權更迭頻繁,地緣政治沖突明顯。此外,一些國家還存在合作能力差、政策連續性不足等問題;有的國家政府工作效率低、法制不健全[5],更給此類國際合作帶來困難。比如印度尼西亞,因國際合作的中止或破壞,給合作各方都造成重大損失。科技社團在開展工作時,要做好風險分析及預案,幫助并引領中方企業、院校維護自身利益,穩步向前發展。
2.社會風險。各個國家在政治制度、法律體系、文化制度、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層面存在較大差異,在與對方國家團體組織開展交流合作,特別是產教資源整合與分配過程中,可能會因為不甚了解對方國家的具體情況而面臨諸多障礙,導致合作項目無法順利實施。科技社團要做好對合作方國家相關法律制度和人文文化的調查與研究,并將成果及時共享,避免因上述差異而造成交流合作受阻。
(一)提高國際合作創新力,提升重視程度
科技社團要進一步加強重視,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利用國內外有利政策環境,深入參與產教協同育人國際合作。一方面,科技社團的參與可以實現產業和教育的統籌融合,協助解決人才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結構性矛盾,幫助國內外院校培養國際化人才,為在海外發展的中國企業實現可持續人才供給[6];另一方面,可以提升科技社團國際影響力,在合作產業化、市場化之后實現創收。
(二)加強工作主動性,增強協調力度
科技社團在人才供應鏈中,要主動發揮自身優勢,化解、疏通供應鏈的痛點和堵點[7]。人才供給方面,在產教協同育人國際合作的教學三要素中,需首先考慮教師這一要素。印度尼西亞教師存在實踐能力短板突出、實踐教學經驗不足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科技社團可以聯合企業、院校,通過研究制定教師能力標準,建設教師職業成長通道,形成院校教師和企業教師人才庫,對教師的知識體系、教學能力、實操能力進行統一培養、考核和管理。教材方面,印度尼西亞信息通信專業課程資源與行業發展進程有所脫鉤,教學案例不夠。對此,科技社團可以聯合院校和企業共同研制專業課程,通過產業鏈和教育鏈聯動,開發新的教學資源。人才應用方面,在印度尼西亞的中國企業對技術人員的培訓方式各不相同,需要協同規范。對企業招聘難、留人難問題,科技社團可以統籌規劃,聯合開發模板式的人才培訓方式,同時協調資源,建立專家庫和人才庫,幫助企業高效開展人員招聘和培訓。
(三)密切關注合作方國家相關政策、法律變化
科技社團在促進國際合作中應密切關注合作國政治體制和社會結構變化,關注對華政治態度、雙邊貿易關系和涉及中國企業政策變化發展趨勢,加強與當地政府或相關行業組織的溝通協調,維護好雙方之間的合作關系。在對國內外經濟形勢和具體行業發展趨勢進行充分分析的基礎上長遠布局,并做好長期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準備,培養“善觀風向,善擇時機,見機而做”的能力,引領企業、院校順利開展產教協同育人國際合作[8]。
(四)加強對合作方國家法律法規、風俗習慣及本地市場的學習與研究
在跨文化交流與合作中,經常會出現因文化差異而產生文化沖突。調查發現,在印度尼西亞開展項目的中國企業眾多,然而因為對印度尼西亞工程相關法律制度、風俗習慣了解較少,且不成系統,導致業務開展之初在企業注冊、工程師外派、資質認證、工程師工作生活等方面都遇到了不少困難。因此,科技社團應利用資源和平臺優勢,組織專家對涉外法律進行解讀,同時對合作方國家相關法律制度、人文文化及本地市場開展研究,并將研究成果及時進行分享。
參考文獻:
[1]高立菲.加強科技社團民間科技外交能力的思索和建議[J].海峽科技與產業,2023,36(9):1-4,8.
[2]張海波,方芳.科技社團開展繼續教育的經驗、問題及對策建議[J].學會,2022(10):51-57.
[3]吳清華.提升行業指導能力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21):155-158.
[4]劉曉梅.行業協會參與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8(17):29-35.
[5]鄧向榮,劉燕玲.行業協會促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制度邏輯與路徑研究[J].智庫時代,2020(6):226-227.
[6]滕偉.產教融合視域下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的路徑探析[J].機械職業教育,2020(11):1-4.
[7]任豪祥.以新思維新舉措推進新職業教育法實施——基于行業組織的視角[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4(2):1-5.
[8]葉丹丹.行業組織融入產教融合改革研究——以某地網絡經濟促進會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4(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