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洋
摘 要:搏擊運動作為一種古老而充滿魅力的體育活動,不僅要求參與者擁有出色的身體素質,而且需要他們掌握精準的技術和靈活的戰術,但這種高強度、高對抗性的運動也伴隨著一定的風險。運動損傷不僅會影響運動員的職業生涯,而且可能給他們的生活造成不便。因此,為更好地規避運動損傷,將損傷造成的影響降到最小,就需要對常見損傷的預防和現場處置措施進行探討。
關鍵詞:搏擊運動;損傷;預防;現場處置
1 搏擊運動中常見的損傷
1.1肌肉拉傷
在搏擊運動中,運動員的某些肌肉群可能因被頻繁、重復地使用而過度疲勞,造成肌肉纖維的微損傷積累,最終引發拉傷。同時,如果運動員在進行搏擊訓練或比賽前沒有進行充分的熱身和拉伸活動,肌肉沒有得到充分的伸展和放松,那么其在運動中會有較大概率發生肌肉拉傷,特別是在做出突然的起跳、轉身或出拳等快速而又劇烈的動作時,肌肉會因為過度使用或突然、強烈的收縮而拉傷。
1.2關節扭傷
在訓練和比賽時,搏擊運動員經常需要快速移動以及變換步法,而這些動作要求運動員在短時間內快速改變方向或身體姿勢,這會給關節和韌帶帶來巨大的壓力,導致其踝關節、膝關節和腕關節等部位扭傷。例如,運動員快速出拳或手腕突然翻轉會造成腕關節扭傷;足部突然翻轉會使踝關節周圍的韌帶過度拉伸或撕裂,從而出現疼痛、腫脹和活動受限等問題。
1.3骨折和脫臼
在搏擊運動中,運動員經常會展開高強度的對抗,此時,運動員的骨骼和關節都會承受巨大的壓力和沖擊力,所以很容易造成骨折或脫臼。例如,在拳擊比賽中,運動員的拳頭直接與對手的身體接觸,如果擊打力量過大或碰到對方比較堅硬的部位,就可能會導致自己的手部骨折。又如,運動員做踢腿動作,特別是旋轉踢等高難度動作時,假如運動員腿部承受的力量超過了其承受能力,也會造成腿部骨折。
1.4頭部和面部損傷
在搏擊運動中,運動員的頭部和面部經常是對方重點攻擊的部位,所以也是最容易受傷的部位。常見的頭部損傷有腦震蕩、腦挫裂傷、顱骨骨折等,面部損傷有面部軟組織挫(裂)傷、眼部損傷、鼻骨骨折等。例如,在散打比賽中,運動員的頭部和面部經常會遇到來自對方拳頭、肘部的攻擊,如果防護不足,可能會對運動員造成嚴重的損傷,對運動員的日常生活和職業生涯產生長期影響。
2 搏擊運動中常見損傷的現場處置方法
2.1肌肉拉傷的現場處置方法
在出現肌肉拉傷以后,搏擊運動員應立即停止所有活動,坐下或躺下休息,以減輕受傷部位的負擔,防止進一步的損傷,然后采取冰敷的措施,將冰袋、冷毛巾或冷凍凝膠等冷敷物輕輕敷在受傷部位上,持續15—20分鐘,每隔2—3小時重復一次,這樣能夠有效減少腫脹、疼痛和炎癥。同時,如果情況允許,運動員可以將受傷的肌肉部位抬高,使其高于心臟,來減少血液淤積。要注意,在急性期內不要對受傷部位進行按摩或熱敷,否則可能會導致炎癥和腫脹癥狀加重。除此之外,運動員應注意密切觀察受傷部位的癥狀表現,如疼痛、腫脹和淤血等。假如拉傷嚴重或癥狀持續加重,運動員應及時就醫,接受專業醫生的評估和治療,并且在恢復期間,應注意不要讓受傷肌肉進行強度大的運動,要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康復訓練和物理治療。
2.2關節扭傷的現場處置方法
當運動員在搏擊訓練或者比賽過程中發生關節扭傷時,應迅速而正確地對受傷部位進行處理:立即停止運動,進行冰敷,以減輕局部充血,降低組織溫度,抑制神經末梢的敏感性,減輕疼痛,并使用繃帶、三角巾或其他適當的材料對扭傷關節進行固定,來降低關節的活動度和避免進一步損傷。在固定時,要從受傷部位的遠心端開始,逐漸向上包扎,保持適當的松緊度,避免過緊影響血液循環。如果運動員的疼痛始終得不到緩解,抑或懷疑運動員出現關節韌帶斷裂,應立即送醫,進行醫學檢查,采取對應的治療措施。除此之外,運動員在疼痛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以后,可以適當地進行肢體活動,并輔以熱療和輕柔的按摩等措施,幫助緩解肌肉緊張和促進血液循環,加快關節的功能恢復,避免肌肉萎縮。
2.3骨折和脫臼的現場處置方法
在搏擊運動中,如果運動員發生骨折損傷,應立即停止所有活動,讓運動員保持靜止與冷靜,不要驚慌。救援團隊使用夾板、繃帶或其他可用的物品對受傷部位進行固定,以減少運動員疼痛、防止骨折端移位或者關節進一步損傷,并在轉運過程中保護受傷部位,預防二次損傷。在完成基本的現場處置后,應盡快將運動員送往醫院接受專業醫生的檢查和治療,由專業醫生根據運動員受傷情況制訂合適的治療方案,進行必要的手術或治療。同時,對于運動員脫臼的情況,如果有專業人士的指導,可以嘗試現場進行關節復位,但如果沒有經驗或復位失敗,切勿強行復位,不然可能會起到反作用,造成損傷加重。除此之外,如果運動員出現明顯的出血或傷口,應該先觀察出血的嚴重程度,對于明顯的出血,使用干凈紗布或繃帶輕輕壓迫傷口上方,直接壓在出血點上,以減少血液流動,但需要注意,繃帶不要過緊,避免阻止血液循環,并且應注意使用清潔的水或生理鹽水輕輕清洗傷口,去除傷口表面的污垢和異物,避免感染。
2.4 頭部和面部損傷的現場處置方法
在搏擊運動中,運動員的頭部和面部損傷很有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所以必須采取及時合理的現場處置措施。其中,在運動員頭部損傷處置方面,應迅速檢查運動員的意識狀態和呼吸情況,如果運動員出現意識喪失或呼吸困難,在場人員應立即對其采取心肺復蘇(CPR)等急救措施;如果運動員頭部有出血傷口,在場人員需要使用干凈的布或繃帶輕輕壓迫傷口上方以止血,避免用力過猛,防止損傷加重,同時,盡量不要移動受傷者的頭部,以免加重傷勢,假如一定要移動,應由2—3人平穩地抬起受傷者,確保頭部和頸部得到穩定支撐,并且應注意讓受傷者安靜地休息,保持受傷者處于溫暖狀態,盡快將受傷者送往醫院接受專業醫生的檢查和治療。在面部損傷處置方面,應先使用生理鹽水或冷開水清潔面部傷口,去除傷口表面的污垢和異物,保持受傷部位清潔干燥,并做好止血處理。在處理過程中,有關人員應注意盡量不要直接用手觸摸受傷部位,避免加重損傷或感染。如果運動員受創嚴重或者止血困難,需要盡快送醫,保證其可以得到及時正確的救護。
3 搏擊運動中常見損傷的預防措施
3.1充分進行熱身運動
熱身是搏擊運動前的必要準備,充分的熱身能夠幫助運動員提高身體溫度,增加肌肉的彈性、靈活性和柔韌性,減少肌肉緊張和疼痛,降低受傷風險。因此,在正式訓練和比賽前,搏擊運動員應持續開展至少10分鐘的熱身運動,并從慢跑或快走等輕松的有氧運動開始,逐漸過渡到動態拉伸和專項技術練習,慢慢提高熱身運動的強度。其中,在動態拉伸過程中,運動員可以開展踢腿、轉腰、揮拳等模擬搏擊動作的練習,這樣能夠有效提高關節的靈活性和運動范圍,并激活肌肉和神經系統。同時,在熱身運動的最后階段,運動員可以進行一些搏擊基本動作、腳步移動等專項技術練習,從而幫助自身更好地適應即將到來的訓練或比賽。
3.2正確佩戴防護裝備
要想更好地預防運動損傷,搏擊運動員需要正確佩戴頭盔、手套、護齒器、護腿、護脛、護肘和護腕等防護裝備。另外,搏擊運動員需要在正確選擇和佩戴防護裝備的基礎上,定期進行防護裝備的檢查和維護,確保防護裝備處于良好的使用狀態,或者及時更換出現損壞或磨損的裝備。運動員還需要積極接受專業的訓練指導。運動員只有掌握防護裝備的正確使用方式,才能將其保護作用最大化發揮出來,降低自身受傷的概率。
3.3做好科學化指導
要想更好地預防搏擊運動損傷,教練需要做好科學化指導,根據運動員的身體狀況、技術水平、心理特征等因素,制訂個性化的訓練計劃,保證訓練內容、強度和時間安排都符合運動員的實際需求,避免他們因過度訓練或訓練不足導致的損傷。在訓練過程中,教練應當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增加運動員的負荷,絕對不能突然增加訓練強度或時間,以防止運動員的身體承受過大負擔,從而降低運動員的損傷風險。同時,教練員在對運動員進行指導的時候,應先展示正確的技術動作,突出關鍵的動作要點和技巧,確保運動員有一個清晰的視覺參考,然后將復雜的技術動作分解為更簡單的步驟,逐步傳授給運動員。在運動員練習時,教練應密切關注其動作執行情況,一旦發現錯誤或不當之處,應立即給予反饋,并指出如何改進,進而切實保證運動員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避免運動員因為錯誤的動作姿勢或技巧導致損傷。
3.4掌握人體科學基本知識
搏擊運動員應加強對人體解剖學、生理學與生物力學等方面知識的學習,掌握人體各個部位的結構和功能,特別是頭部、頸部、四肢等與搏擊運動相關部位的功能。運動員應了解人體的生理機能和代謝過程,掌握人體在運動中的力學原理和運動規律,從而更加準確地感知身體的反應和狀態,合理控制運動強度和時間,并在訓練和比賽中更為科學、合理地運用身體,使自身技術水平得到充分發揮,規避運動損傷。除此之外,搏擊運動員在業余時間還可以參加專業的訓練課程,或是采取咨詢專業教練或醫生等方式,獲取更加全面、系統的人體科學基本知識,進而對自己身體有更為科學的認識,得到個性化的訓練建議和指導,更好地預防搏擊運動損傷。
4 結語
搏擊運動員可能在訓練和比賽中出現肌肉拉傷、關節扭傷、骨折和脫臼、頭部和面部損傷等運動損傷。因此,教練應進行科學的指導,運動員自身也應樹立正確的預防意識,做好熱身運動,正確佩戴防護裝備,積極學習人體科學知識,從而降低在訓練和比賽中的受傷風險。當運動員出現損傷以后,教練應第一時間對其采取合理的處置措施,將損傷的影響降至最低。
參考文獻:
[1]石根.散打專項大學生運動損傷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21,11(18):14-16.
[2]李明.散打專項訓練中的運動損傷及預防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1,11(20):13-15.
[3]胡偉,張月.搏擊運動常見損傷的預防及現場處置探討[J].拳擊與格斗,2023(1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