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勝華
摘要:作為先秦諸子百家的代表學說之一,儒家學說體系中蘊含著“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全方位的內容,其不僅為當時社會道德規范教化標準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而且隨著幾千年歷史的演變仍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現階段高校教育管理存在諸多問題,表現為學生民族認同和愛國情懷仍需加強、學生誠實守信意識需要進一步提升、學生價值觀易受不良思想浪潮影響,據此,文章從儒家思想出發探尋實踐策略,具體包括以“仁愛”“舍生取義”思想涵養愛國情感,明確學生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主體性地位,教育管理者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君子”修為,注重因材施教、啟發誘導管理方式的應用,構建以和為貴、和諧穩定的高校校園環境。
關鍵詞:先秦諸子百家;儒家學說;教育管理;因材施教;以和為貴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4)03 — 0130 — 04
儒家學說是先秦諸子百家的代表學說之一,在我國乃至全球范圍內都具有很高的影響力的,是中華文明幾千年發展進程中封建社會固有價值系統的代表,能夠真實地反映出我國古代社會的樸素哲學觀,具有極強的系統性和包容性。儒家思想中蘊含的經世致用思想放在當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同樣能夠發揮出重要作用[1]。在黨的第二十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重申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論斷,總結并升華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中國化發展過程中的最新理論成果,對實現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發展具有指導性作用。古往今來,無論是我國歷朝歷代的科舉考試制度,還是現代社會的中高考制度;無論是之前的應試教育,還是現在的素質教育,其教育模式、理念和方式方法中都能夠發現儒家思想的影子。因此,新時期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應深入挖掘并科學運用儒家思想的內涵要義和思想精遂,積極宣揚和傳承儒家文化思想價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從而實現學生的全方位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人才儲備和保障。
一、儒家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儒家思想的基本內容是“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而儒家思想中最強調的是“仁者愛人”,即滿懷愛意和慈愛之心的人才是真正具有大智慧和人格魅力的。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體制下,幾乎每一階層的人都有一套能夠與儒家思想相關的行為標準,從而幫助他們明確自身定位。儒家思想向來都非常看重人的道德修養,強調每一個個體都要有憐憫之心和敬畏之心,特別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身處不同職業和階級中的人們要有一套為人處世和與人交往的相應標準,而其中的最基本標準便是師徒之間、父子之間和君臣之間的倫理關系道德[2]。儒家思想中的“文、行、忠、信”等都與現代教育相關,封建社會中統治階級就是以“忠”和“信”的內容構建了道德規范教化標準,之所以在我國封建社會中儒家思想一直能夠被統治階級推崇和認可,從中便可窺見一二。而“文”和“行”的思想內容在當時同樣受到了封建社會的推崇,關于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歷史地位,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司馬遷在《史記》中給予了中肯的評價和充分的肯定,他認為“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儒家思想中的“文”就是孔子關于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標方面的論述,如孔子整理的《春秋》《周易》《詩經》《尚書》等,成為中國歷史上選用人才參考的重要標準,孔子提出的“溫故而知新”“因材施教”等內容,即使放到現代社會教育工作中依然具有借鑒意義;儒家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同樣可以成為當代高校教育管理所要實現的目標[3]。儒家思想在當時封建社會體制下雖然維護的是統治階級的利益,但其中蘊含的教育思想同樣可以為現代教育所用,是我國教育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將其運用到新時期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仍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二、現階段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學生民族認同和愛國情懷仍需加強
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我國高校中的學生群體普遍都有較強的愛國意識,但在我國各領域和產業升級轉型的關鍵時期,部分學生在時代背景影響下,他們對民族認同感和愛國主義情懷有時也會產生困惑,認為愛國主義是虛無縹緲且與自身利益不相關的,缺少社會歸屬感、民族認同感和集體榮譽感。每個大學生心中都有國家情結,但怎樣通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將其激發出來,讓學生認識到上大學并不只是要滿足自身的物質需求,更重要的是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貢獻自身力量,只有如此,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才具有意義。
(二)學生誠實守信意識需要進一步提升
誠實守信是人們在所處環境中與他人交往和為人處世應遵循的基本準則,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傳承下來的美好品德。新時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廣大人民群眾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已得到顯著提升,但社會誠信、企業誠信和個人誠信卻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如在虛擬網絡中,有人隨意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有的甚至肆意妄為,導致個體誠信缺失。而在高校中一些學生在人際交往、就業擇業、學術研究和助學貸款申請中也出現過不誠信問題,對當代大學生的形象產生了不良影響[4]。
(三)學生價值觀易受不良思想浪潮影響
大學階段是當代00后大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這批大學生思維更加活躍、學習能力強,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卻也易被拜金主義、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等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不良思想浪潮所影響和侵蝕,導致部分大學生過于看重自身利益,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嚴重脫離,導致高校大學生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重成員而輕道德品質、重個人利益而輕集體利益、重物質追求而輕理想信念等錯誤思想狀態。西方自由主義思想浪潮還導致一些學生以自我為中心,過于看重個人得失。在我國社會結構升級轉型的關鍵期,西方多元思想浪潮的侵蝕和影響,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則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儒家思想對高校教育管理的現實啟示
(一)以“仁愛”“舍生取義”思想涵養愛國情感
作為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仁愛”和“舍身取義”的思想在幫助學生樹立集體主義觀念和培育愛國主義情懷方面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禮記·大學》中提到“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告誡人們要想真正實現個人價值,就必須將家、國和天下緊密聯系起來,如果“生”和“義”兩者不可兼得,要“舍生取義”。儒家思想將“義”放在了“生”前面,認為人類社會中最應尊重和推崇的就應該是道義,追求仁愛和道義的儒家思想則成為了促使我國社會不斷發展和進步的高貴精神財富[5]。儒家思想中的“義利”觀念強調集體利益要高于個人利益,“舍生取義”的思想放到當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同樣具有借鑒意義。作為大學生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的主陣地,高校教育管理者應準確把握儒家思想中的教育內涵,吸收思想文化精髓,將之運用到高校教育管理實踐中,以針對性的德育教育模式和管理手段培育當代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愛國主義情感,促使他們形成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二)明確學生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主體性地位
人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教育管理實踐中應充分遵循儒家思想中以人為本的原則,明確大學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體性地位,采取多種舉措以調動學生的創新能力和主觀能動性。在社會活動和教育管理活動中,人在其中都占據著主體地位,為此,高校教育管理者應尊重不同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構建和諧、穩定的師生關系,將更多人本情懷融入到高校教育管理中。
第一,高校教育管理中應注重構建和諧、穩定的師生關系。儒家思想中有著“以柔克剛”的仁愛管理思想,在教育管理中的體現便是以人為本的原則,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和問題時,學生才更愿意傾訴給教育管理者。要做好這項工作,讓整個班級和專業更加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教育管理者要多從學生角度出發看待和分析問題,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發現問題時及時和學生互動交流,真正做到互相包容和互相理解;第二,教育管理者應遵循儒家思想中關于“禮”的觀點,對學生實行民主管理。在校園和班級中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和互助的生生關系,讓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要意識到集體能夠給予他們最大的幫助,這樣學生才會自覺為集體作出貢獻;第三,尊重不同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高校教育管理者還應以儒家思想中的“因材施教”理念為原則,在考慮到不同學生之間個體差異和心理特點的基礎上開展多樣化的教育管理活動。所謂“君子尊賢而容眾”,即要求教育管理者有一顆包容理解的心,要結合學生的各自情況開展針對性的管理和教育,從而向高校和社會舉薦更多賢才。無論學生學習好壞、成績高低,教育管理者都能夠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讓學生感受到被關愛和重視,從而更好地激發出自身潛能,讓高校各個專業的每一名學生都能夠成長成材。
(三)教育管理者不斷提升自身的“君子”修為
儒家思想旨在培養具有較強責任心和明辨是非對錯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儒家思想中提倡“子欲善而民善”,即君主若是善良,百姓自然就會善良。放到當代社會中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管理效果,教育管理者就必須做到德位相配,不斷提升自身的“君子”修為,凡事都能夠以榜樣的力量帶動學生,學生的道德素養自然就會慢慢提升。第一,教育管理者要在自我修養上下功夫,學會自省和反思,不斷強化自身的道德和品格,學生對其才會更加尊重和信服。在實踐中,教育管理者要做到深刻理解儒家思想,知道一位君子要具備哪些修為和人格,不斷強化自身的理論素養和業務能力,與學生的交往和相處過程中要及時發現自身問題,在一種平等關系下與學生對話交流,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改正自身的問題和不足,在學生面前起到模范和榜樣的作用[6];第二,教育管理者應做到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核心內容,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人有了誠信才能夠立業,國家有了誠信才能夠富強。高校教育管理者在實踐中對學生要做到誠實守信,自己給予學生的承諾就一定要做到,這樣他們在學生心中才更有威信,學生就會更加支持和認可教育管理者,以信任激發信任,提升高校教育管理的整體成效。
(四)注重因材施教、啟發誘導管理方式的應用
作為儒家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內容,因材施教要求高校教育管理者應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開展差異化的教育管理活動,無論是在教學目標設置上,還是在教學方式選擇上,都要注重實施差異化教學,根據不同能力水平和知識儲備的學生分別設置教學目標,采取針對性教學方法,保證學生都能夠順利完成各自等級的學習目標,這樣教學效果就會逐步提升。設置教學內容時應將學生的情感、氣質、性格和能力等多方面因素考慮進來,差異化設置教學內容并保證所設置的內容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相比于馬斯洛需求理論,儒家思想中的“因材施教”思想更加簡單直接。另外,在教育管理工作中還要注重對學生的啟發和誘導,以啟發式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學會舉一反三,教學中擺脫傳統的理論灌輸式教學模式,以小組合作、情境構建和設置懸念等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育管理實踐中,教師更多地要起到引導者和組織者的作用,學生學習中遇到問題可隨時向教師提問,促使學生能夠更加牢記相應的知識和理論,更有興趣主動建構知識體系,并提升素養。
(五)構建以和為貴、和諧穩定的高校校園環境
儒家教育思想的一大標志是“以和為貴”,“和”是天地之道,是對宇宙萬物生存形態的客觀描述,所以荀子在《荀子·天論》中提到“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之后“和”又逐步發展為生命之源、禮義之本和處世之行的和諧,即要求包括人類在內的世間萬物都要和諧共處。放到當代社會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以和為貴”的儒家思想,要求高校領導者和管理者應采取有效舉措來有效構建和諧、穩定的校園環境。高校校園中充斥著不良的社會思想影響與溝通不協調等不穩定因素,高校管理者要想處理好這些問題,就必須提升自身的溝通協調能力,經常與師生溝通,搭建順暢的溝通渠道;同時,要站位師生立場進行思考問題,達成彼此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這樣才能夠構建和諧穩定的校園環境。此外,和諧、穩定的外部環境則指學校與社會、學校與學生家長之間的和諧關系,將多元主體納入進來并形成教育合力,爭取更多教育資源,提升高校教育管理的整體水平。
四、結語
經過幾千年的沉淀和發展,儒家思想在全體國人心中早已占據了重要地位,其合理運用,不但能夠有效提升我國高校的教育管理水平,而且對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良思想浪潮的排斥和抵御也能夠發揮積極作用。高校教育管理實踐中應深入挖掘儒家思想的內涵要義和精神文化,要以辯證的眼光看待儒家思想,汲取其中有益的與精華的內容,實現高校教育事業中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的深度融合,推進高校教育管理的現代化發展。高校教育是面向未來的,這個未來既是國家的未來、社會的未來,更是學生個人的未來,為此,高校教育管理者應順應教育信息化時代發展潮流,準確把握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特點和方向,及時更新教育模式理念和方式方法,積極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先進教育元素,以儒家思想中的教育精華指導現代教育管理實踐,對高等教育事業和受教育群體負責,讓國家的高等教育事業能夠與我國綜合國力提升和國民期待相匹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林慧川.轉型與整合:儒家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對話下的賀麟[J].晉中學院學報,2023,40(05):15-20.
[2]丁漢文.儒家思想對當代教育管理的啟示[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40(01):45-51.
[3]李帥衛.儒家文化情境下倫理領導力養成與“君子式”管理建構[J].領導科學,2021(10):61-63.
[4]王世奇.價值哲學視域下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儒家思想的會通[J].中共合肥市委黨校學報,2021,20(02):52-57.
[5]史向前,魏強.“義和”:中國儒家思想精神的特質——從“大道和生學”的哲學貢獻說起[J].衡水學院學報,2020,22(06):71-74.
[6]宋紅麗.儒家德教思想在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6,2(23):11-12.
〔責任編輯:丁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