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爽 張佳偉 蔣思媛



摘要:作為推動全球產業變革核心力量、實現顛覆性創新、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重要支柱,國家高度重視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及其人才培養問題。本文以“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為著眼點,在新一代信息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中挖掘并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對解決“為誰培養人”問題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新一代信息技術;自主可控;課程思政
引言
新一代信息技術人才培養主要聚焦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區塊鏈等相關專業。此類專業是推動國家產業變革核心力量、實現顛覆性創新、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重要支柱專業。探索其人才培養問題時,尤其要注意回答“為誰培養人”的問題,也就是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這一大前提下,通過挖掘并融入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國家科技強國戰略思想及愛國思想,在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協同作用下,培養自主創新能力與國家安全意識強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人才。
1. 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時代特性與發展目標
結合我國所處國際環境,并根據大量政策文件及產業發展報告得知,當前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時代特性即“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也是其發展目標。
“自主可控”是指信息技術的自主可控能力,即一個國家或組織能夠獨立研發、生產、控制和使用信息技術和產品,避免對外部技術和產品的依賴,保障國家或組織的信息安全和利益。
“安全可靠”是指信息技術和產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即信息技術和產品在應用過程中能夠保障安全、穩定、可靠的性能,避免因技術故障或漏洞而導致安全事件或損失。
“競爭力強”是指信息技術發展在全球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能融入國際分工體系,具有開拓市場、占據市場并獲得利潤的能力[1]。
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時代特性“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為著眼點,在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中充分挖掘并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是追本溯源解決“為誰培養人”問題的關鍵。
2. 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新一代信息技術人才培養課程的實踐路徑建構
新一代信息技術課程思政元素融入的前提條件是充分分析同樣以“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為著眼點構建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專業(群)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
由圖1可知,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相關專業中,每個專業均設有1門導論課程、均設有1門對標自主可控的專業基礎課“信創操作系統基礎”,這兩門課可以作為課程思政元素融入的主要路徑;專業核心實踐課作為課程中心,也是課程思政元素融入的主要路徑。此外,公共基礎課、專業選修課可作為課程思政元素融入的補充路徑;在此路徑選擇基礎上構建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模型,如圖2所示。
2.1 主要路徑及其課程思政元素挖掘
2.1.1 專業導論課
每個專業的導論課能夠幫助初學者建立基礎思維框架并掌握學科前沿和熱點,是學生在短時間內了解一個專業或者行業產業的最有效途徑。在基本概念、發展歷程、主要領域和熱點問題、實例分析和應用這一傳統框架中,通過融入對國內外該專業對應產業發展現狀的介紹并特別強調其自主可控完成度,引導學生認識到核心科技自主可控的重要性;通過融入該專業主流軟件及其在國產操作系統上的適配情況,引導學生認識到國產軟件生態的發展和健全對產業自主可控的重要影響;通過融入產業發展過程中遭遇的信息泄露或間諜泄密事件,引導學生自覺做好專業相關保密工作,做好網絡安全防護,以行動守護國家及網信安全。通過上述三項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導論課,幫助學生樹立起以防范信息泄露、投身發展自主可控的專業技術護衛國家安全的家國觀,既是對“為誰培養人”問題的回答,也是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理想信念,同時打下在后續學習實踐時技術遷移與原研過程中正視差距、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的思想基礎。
2.1.2 信創操作系統課
信創操作系統是我國在開源操作系統Linux基礎上通過原研創新構建的自主可控操作系統,引導新一代信息技術人才使用國產操作系統開展學習實踐活動,對于我國突破“卡脖子”技術,建設科技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相關專業中都要注意引入信創操作系統這一專業基礎課。在帶領學生掌握使用信創操作系統的基礎上自然而然融入國產芯、國產操作系統價值介紹,引導學生樹立自覺使用國產芯片、國產操作系統等對應行業工作的意識,通過實際行動開展認知生態建設,豐富產業生態應用,助力科技強國。
2.1.3 專業核心實踐課
學生通過導論和操作系統課的學習,已經獲得了“紙上得來”的感性認知和經驗,通過融入使用國產數據庫、國產服務器,學生一定會在使用過程中體驗到技術差距,也在一次次調試運行中鍛煉自己的耐挫能力。通過挫折教育,使學生“知恥后勇”,更加堅定地投入“自主可控”的實踐活動中;通過融入對專業主流軟硬件適配情況的介紹,引導學生從差距中發現“可為”;通過融入主流軟硬件遷移策略,鼓勵學生對“可為”進行探索實踐,將“可為”變為“能為”和“成為”,在理想信念支持下不斷錘煉琢磨遷移、適配技能,使自己成為德才兼備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人才;通過融入啟迪學生思考基于國產操作系統原研軟件的設計與開發問題,引導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學生通過創新實踐活動填補“自主可控”發展過程中的“真空”地帶,從而逐漸實現“競爭力強”的目標。
2.2 補充路徑及其課程思政元素挖掘
2.2.1 專業選修課
專業選修課可以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對于主動選擇和拓展自己能力的學生,一方面融入網絡安全相關的密碼學基礎知識,引導學生樹立通過加密保障安全的意識,為“安全可靠”打下思想基礎;另一方面融入開放型課程,通過引導學生思考“開源軟件是否真開源”和“馮諾依曼體系是否可打破”的問題,思考如何徹底擺脫對西方技術的依賴,如何通過自構如“錢學森彈道”的計算機體系打破技術桎梏,實現“競爭力強”的目標。
2.2.2 公共基礎課
在公共基礎課中,主要通過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密碼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恐怖主義法》等系列法律法規[2],以及詳解近年來我國網信領域重大安全事件與科技領域受國外制裁事件,引導學生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和網絡安全意識,以筑牢思想長城,助力實現“安全可靠”目標。
2.2.3 課程思政典型案例——以“信創操作系統基礎”為例
“信創操作系統基礎”課程對標替換的是傳統的“計算機基礎課程”,主要包含信息與信息技術基本概念、計算機概論(產生與發展歷史)、計算機系統(硬件系統與軟件系統)、操作系統(操作系統介紹與基本操作)、信息安全與職業道德等教學內容,是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新一代信息技術人才培養的主要路徑。具體融入內容如表1所示。
結語
“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是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目標,也是新一代信息技術人才培養的立足點與著眼點。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使學生對我國科技強國戰略和“自主可控”信息技術發展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助力青年學生筑牢總體國家安全觀,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專業學習過程中“知恥而后勇,知弱而圖強,厚積而薄發”,開拓創新,對于“自主可控”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與人才生態建設具有不可小覷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原磊.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N/OL].中國經濟時報,2023-03-20[2024-05-1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0860217964635153&wfr=spider&for=pc.
[2]梁懷新.國家安全情報學:研究進展、學科定位與推進要點[J].情報雜志,2021,40(2):24-30.
作者簡介:陳爽,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信創認知與人才生態;張佳偉,本科,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信創操作系統、軟件工程研究;蔣思媛,本科,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大數據技術、數據可視化。
基金項目:2023-2024年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廳職業教育研究課題——面向產業信息技術應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編號:XJZJKT-2023Y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