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
摘 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高校積極推進融媒體建設,為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精準化轉型提供支撐。從高校媒體融合發展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出發,分析融媒體賦能精準思政建設的根本目標,探討“四全媒體”視閾下充分運用融媒體賦能精準思政構建,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融媒體;高校;精準思政;媒體融合
融媒體時代,高校校園媒介生態和傳播格局發生深刻變革。高校全面推進融媒體建設,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打造開放、合作、互聯的全媒體平臺和矩陣,實現平臺融合、管理融合、內容融合。如何借助融媒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精準性、針對性,樹立精準思維,實現精準育人,成為高校深入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完善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重要課題。
媒體融合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
新形勢下,融媒體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和載體,已經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過程。融媒體傳播生態和主流輿論引導呈現新的格局,驅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發生變革性轉變[1]。
第一,融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系呈現融合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亟須革新,不再是灌輸教育,而是引導教育。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自上而下的話語體系亟須重構,需要積極探索互動式教育模式創新,借助融媒體平臺實現師生的全面實時互動,增強交互式教育體驗。
第二,媒體融合發展加速了多元文化的傳播。各種特定的亞文化場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校園輿論場中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權,增加了主流輿論引導和思政育人的難度。融媒體技術有助于推進全員參與、資源整合、渠道互通,提供定制化、個性化的內容推送,生成內容、載體、形態多元化的混合式思政教育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精準度。
第三,融媒體環境下人工智能算法等多種因素作用形成“信息繭房”效應。這促使受教育對象的價值觀呈現片面化、極端化等特點,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難度。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不能滿足受教育對象個性化、差異化的信息需求,須從“需求側”的被動適應轉向“供給側”的主動融入,在育人的重點環節集中發力,形成以教師為主導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給與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之間的均衡,實現對育人對象“精準滴灌”式的精準思政教育,為破解“信息繭房”帶來的困境提供有效支撐。
精準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的必然選擇[2]。媒體融合背景下,高校實施精準思政需要在精準思維的指導下,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運用新媒介、新技術對學生需求情況進行深入了解、精準分析、準確判斷,精準引導大學生進行審慎的思考和判斷,深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思政教育“主渠道”“主陣地”協同育人。
融媒體賦能精準思政建設的根本目標
媒體融合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精準識別教育對象為前提,對學生進行精準畫像[3],敏銳捕捉和精準研判其內容偏好、心理特征和價值取向,使得根據不同大學生群體的特點、需求等實施不同類型的混合式思政教育模式成為可能;以精準供給為核心,充分調研主體需求動態,精準把脈問題發揮優勢、選擇組織活動最優方法,并向不同類型學生群體提供與其需求相匹配的定制化、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進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準性;以精準評估教育效果為引導,通過大數據分析、云計算技術科學評價學生特點及教育效果,有助于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差異化、多樣化的思政教育服務;以精準優化教育過程為保證,根據學生主體需求進行創新設計,實現全面實時互動、多平臺互動、跨地域互動,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反饋教學效果,有針對性地糾正、調整和完善,有助于精準思維下思政教育工作的內容拓展,能夠打破時間、空間限制,實現全方位、全過程覆蓋,從而增強思政教育的效能。
此外,通過發揮融媒體技術的耦合性,整合優勢、優化溝通、理清關系,還將助力高校精準思政構建為一個合理、有序、高效的整體,從而實現“統一指揮、協同運作”的整體格局。
融媒體賦能精準思政建設的實踐路徑
“四全媒體”建設理念為高校融媒體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式。高校要準確把握全媒體特征,將融媒體建設與精準思政工作相融合,系統性開展精準教育、精準管理、精準服務,有針對性地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4]。
第一,全程媒體:打造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庫,完善人機協同育人機制。高校要發揮融媒體的資源整合優勢,建設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庫,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一方面,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庫,積極統籌整合校內外資源,擴充思想政治教育題材,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等教學資源進行數字化轉換。挖掘豐厚的校史資源、紅色資源,弘揚紅色資源蘊含的正能量,并將其有機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各環節之中轉化為“活教材”。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相關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形成校內校外、線上線下多重育人渠道聯動傳播氛圍。另一方面,依托融媒體新技術著力完善人機協同的育人工作機制,著力構建媒介議程和公眾議程同構的輿論引導機制,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進行全方位思想引領。依托融媒體平臺及時監測師生的思想動態,主動設置話題并融入具有時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元素,從而在輿論的萌芽階段進行有效引導、在潛伏階段有的放矢設置議程,使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更為深刻地融入師生學習生活中,對師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精準性和前瞻性。通過融媒體教育平臺推進思想政治教育互動式教育模式創新,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議程設置,增強獲得感和體驗感。同時,教師通過情感引導積極參與大學生話語創造,并利用控制算法打破“信息繭房”,提高話語敘事主體和客體的匹配度,以應對“去中心化”對思政教育價值引領功能的削弱。
第二,全息媒體:創建融媒體思政信息載體矩陣,打造沉浸式大思政課堂。高校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優勢同融媒體技術高度融合,開發層次不同又互有補益的全息化、沉浸式、交互式思想政治教育作品,拓寬敘述視角,延伸受眾感官,豐富表現手段,從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廣度和深度。一方面,通過短視頻平臺增強視覺感知,通過觸屏設備激發觸覺反應,通過智能化虛擬主客體、智能化學習助手等使主客體的雙向互動關系更加多元。以沉浸感為目標,利用ChatGPT技術等在一對一交互中對個體思想行為數據進行精準分析,準確挖掘和把握個體的思維特征、行為習慣,形成精準思政所需要的定制化話語,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黏性和受眾的接觸頻率。另一方面,構建智慧教室、個性化教學、在線課堂等教育場景,實現教育場景在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的跨越。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推進虛擬思政,創新紅色文化場景傳播,打破虛擬和現實的邊界,滿足師生用戶對高場景度、社群性和沉浸式體驗的需求。此外,高校積極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探索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新模式,實現教學方式信息化、教育資源多樣化、教育載體視頻化。依托媒資庫開發教學案例,通過線上平臺開展直播教學,通過平臺數據分析進行教學過程跟蹤與效果評估,增強學習的互動性和體驗感。
第三,全員媒體:變革師生參與方式,創新交互育人體驗。高校要充分發揮教育融媒體平臺聚合能力,建設高校“大思政”育人共同體,真正實現全員育人[5]。一是著力激發全體教職工的育人主體作用,充分調動教師的育人潛能,引導專任教師自覺挖掘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專業教學、主動參與到日常思政工作中,實現“教師人人講育人”。著力培養教師的“融媒體+育人”意識,增強教師運用融媒體服務于教學、學習和生活的能力,將媒介素養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推出融媒體思想政治教育產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與形式。二是依托全員育人機制下的媒介素養培訓,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自身的創造力與傳播力,幫助學生了解全媒體渠道的傳播特征,開展自我教育、發揮朋輩互助作用,使參與信息生產與交互的過程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三是高校融媒體建設賦能校內外協同,要對自發形成的師生傳播主體積極吸納、規范引導,充分發揮有影響力的榜樣群體的影響作用,挖掘優秀原創作者,加強與家庭、社會的聯接、融合,引導家庭、學校和社會不同主體進一步增強育人意識、共享育人資源、提供育人支持。
第四,全效媒體:豐富傳播渠道的多樣性和融入性,提供精準的思政教育內容。高校融媒體建設要突破功能尺度、拓寬傳播渠道,為推送精準的思政教育內容提供新的技術支撐和平臺。一是通過擴展傳播渠道的邊界來提高傳播效能,實現融思政教育工作、內部宣傳資源、融媒體聯盟、線上和線下活動,融資源庫、校內媒體與社會全媒體,融在校生和校友,融校內管理與校外大數據服務,打通內外宣傳平臺。在注重內容打造、載體構建的同時,注重信息權威性和親和力的結合,加強服務功能的加載,形成一體化的“新聞+思政+服務”多功能育人樞紐,發揮實時、實地、實境的立體化協同育人優勢,有針對性地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傳遞給受教育者。二是借助大數據技術,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平臺,將教學數據與學工數據相整合,打造“信息集市”,利用平臺優勢搶占育人陣地。利用算法優勢對大學生行為數據進行分析,有效挖掘反映學生思想行為特征的信息,精準把握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狀況,精準預測學生個性偏好、研判學生預期行為的可能性,將個性化內容與學生偏好進行有效匹配,根據學生的專業背景、知識儲備、學習進度等具體情況,制訂精準化的個性學習方法、推薦與分發模式,實現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轉變。
本文系2022年度北京市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新時代高校‘三全育人體制機制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為例”(項目編號:XXSZ2022YB51)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李厚銳.智能媒體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探究[J].思想理論教育,2022(7):96-101.
[2]許佳,周蘇婭,王小丁.融媒體時代高校精準思政的構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2):150-153.
[3]黃文林.基于學生畫像分析的高校精準思政探索[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3):104-111.
[4]李小梅. 融媒體視角下高校校園媒體育人功能的實現路徑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9.
[5]郭俊玲,黃昭華.融媒體賦能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創新路徑[J].北京教育(高教),2023(2):28-30.
(作者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校部機關黨委)
[責任編輯:苑聰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