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彩蓮 王軍 彭桂濃



摘要:文章旨在設計一款基于ARCS模型的攝影教育游戲,來提升非藝術生在公共攝影課程中的學習動機。作者團隊對ARCS的4個要素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將它們融入游戲的設計策略中。分別對游戲的視覺、教學內容、獎勵機制和交互模式進行設計實踐。最后將游戲投入攝影課堂中做了效果對比測試。結果顯示此教育游戲對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具有顯著作用。文章為模擬攝影教育游戲的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更為提升非藝術生的攝影教學打開了更多的創新空間。
關鍵詞:ARCS動機模型;模擬攝影;教育游戲設計;學習興趣;公共攝影教學
中圖分類號:TP3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069(2024)11-0060-04
Abstract:The article aims to design a photography educational game based on the ARCS model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of non art students in public photography courses. The author team conducted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four elements of ARCS and integrated them into the games design strategy. Design and practice the visual, teaching content, reward mechanism, and interaction mode of the game separately. Finally, the game was put into the photography classroom for a comparative test of its effectivene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educational gam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enhancing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The article provides new ideas for the design of simulated photography educational games, and opens up more innovative space for improving the photography teaching of non art students.
Keywords:ARCS motivation model;Simulation photography;Educational game design;Learning interests;Public Photography Teaching
在現行的高校教育體系中,非藝術生公共攝影教學課堂普遍存在著教學方式單一、內容針對性不強、實踐機會不足等問題。這直接導致了學生攝影技能提高緩慢、學習興趣不高等問題。與此同時,社會對大學生攝影技能的需求在日益增長,這無疑對高校攝影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ARCS模型是一種關注學習動機的教學設計理論,可以為教學設計提供系統的指導,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模擬攝影教育游戲作為一種新型的攝影教學方式,具有互動性和沉浸感,能夠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攝影知識、鍛煉攝影技能。然而,目前服務于公共攝影課堂的教育游戲研究與實踐,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和實踐經驗。因此,文章將 ARCS 模型理論框架融入此類課堂中,設計出一款模擬攝影教育游戲,并驗證其有效性和可行性。旨在促進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為高校的公共攝影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參考。
ARCS動機模型是由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約翰·M·凱勒教授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教學設計模型[1]。此模型是一種經典的學習動機設計理論,包含4個關鍵組成要素:注意(Attention)、關聯(Relevance)、信心(Confidence)和滿意度(Satisfaction)。ARCS模型被廣泛地應用于教學領域,用于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從而提升學習效果。
教育游戲是一種融合了教育理論,以游戲的方式完成特定教育目的而開發的游戲[2]。該類型游戲可通過游戲過程中的幻想元素激發玩家的挑戰心理,使玩家在安全的虛擬環境中學習知識和技能[3],以此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這些都能很好地滿足ARCS模型對注意和關聯的要求。同時,游戲中的獎勵機制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信心和滿意度。目前,大多數教育研究者關注將ARCS模型應用于中小學生的教育游戲,如2024年的一位學者基于ARCS 模型開發了一款教育游戲,應用于中學生歷史課堂。此游戲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增強了他們的思維能力[4]。同年,另外一位學者設計了一款基于ARCS模型的小學德育課教育游戲。此游戲提升了學生成績,增強了課堂的活躍度、互動性[5]。然而,ARCS模型應用于高校的教育游戲開發案例卻很少,更是沒有關注到高校公共攝影課堂。
傳統攝影課堂主要應用于藝術類專業學生的教學。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需求,越來越多的非藝術生也需要學習攝影技術。如廣告學、電子商務、建筑學、數字媒體技術等,也需要修讀攝影課程。然而,目前教育界忽略了他們的學習需求。這類學生的攝影課堂呈現人數較多、師生比例失衡、設備不足等特點。加之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缺乏針對性、實踐機會較少。這些問題都直接影響到了他們攝影技能的提升和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習效果也不佳。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教學方式單一
以老師授課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為輔的傳統授課方式是目前攝影教育的普遍做法。這樣的方式,往往忽視了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培養[6]。此外,攝影課需要不斷實踐和探索。單一的授課方式也很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他們通常無法深入理解知識。同時,他們還缺乏自主探索和創新的機會,導致攝影技能提升緩慢,學習興趣逐漸降低。
(二)教學內容無針對性
由于課堂人數多,教師很難顧及大多數學生。不積極與老師溝通的學生更是無法得到及時指導。同時,由于傳統攝影課堂缺乏對非藝術生特點的針對性分析,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基礎能力以及實際需求脫節,他們的學習自信心、滿足感較低。
(三)實踐機會不足
攝影是需要學生通過大量的實際操作來掌握技巧的一門實踐性課程。但實踐機會的不足,這在目前的高校公共攝影教育中是普遍存在的。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很難得到實際運用和驗證。造成知識與技術、理論與實踐無法關聯。實習設備、場地等由于教學資源的限制,很難完全滿足[7]。導致學生的攝影技能提升緩慢,對攝影學習的熱情逐漸降低。另外,學生還缺乏對攝影藝術的深入理解,他們通常難以體會到攝影的樂趣和價值,也影響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模擬攝影教育游戲的設計需要以ARCS模型為基礎,設定游戲的設計原則和策略。同時,游戲中的視覺元素、教學內容、互動設計、以及獎勵機制需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一)游戲的視覺設計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游戲的視覺設計在模擬攝影教育游戲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沉浸感和游戲視覺體驗。想要抓住學生的“眼球”,首先場景設計采用3D畫面風格,應盡可能還原真實攝影環境,包括自然風光、城市街景、人像攝影等多種場景,使學生能夠在游戲中體驗到真實的攝影感。其次,游戲視覺為第一人稱視角,可增強學生的沉浸感。此外,游戲界面設計應美觀簡潔,使學生能夠輕松愉快地進行游戲,并能持續性地專注于攝影學習。
(二)游戲的教學內容要有針對性
游戲的教學內容應針對非藝術生的特點,注重基礎知識的普及、實用技能和美感的訓練。游戲內容應涵蓋攝影基礎知識,如相機操作、光線運用等,以簡潔明了的方式呈現,便于學生快速掌握。其次,要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對游戲難度的要求,要做到層層遞進。還要增加審美訓練的內容,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適當的增強。
(三)獎勵機制設計要提升學生滿足感和自信心
獎勵機制設計,需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從而提升他們的滿足感和自信心。首先,獎勵機制應多元化,涵蓋不同層面,讓每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表現獲得相應獎勵。其次,游戲要有及時的反饋。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從而提高學習效果。最后,獎勵機制應持續更新與優化,根據學生的反饋與需求進行調整,以保持其持久的激勵效果。
(四)游戲的交互設計要契合模擬性
交互設計方面,在符合高校機房設備條件的同時,需注重攝影操作的模擬性。以第一人稱視角進行游戲學習體驗,應模仿真實攝影器材的操作,如快門、對焦、曝光等,使學生能夠在游戲中熟悉并掌握攝影的基本操作。同時,交互設計還應考慮學生的學習接受度,通過逐步引導、提示等方式,幫助他們在游戲中提升攝影技能。此外,游戲的操作盡量簡單易上手,打造真實、簡易、有趣的學習體驗。
作者團隊設計的模擬攝影教育游戲名叫“虛擬攝影課堂”,輔助教師教學。該游戲的視覺設計、教學內容設計、獎勵機制、交互設計都遵循了基于ARCS模型的設計原則。具體如下:
(一)游戲的視覺設計
在模擬攝影教育游戲中,視覺設計是吸引學生并提升游戲體驗的關鍵環節。該游戲注重視覺設計的真實性和模擬性,同時注重界面的簡約性,減少學生的視覺認知負擔。為非藝術生的公共攝影課堂提供有趣且有效的學習體驗。
1.游戲場景設計
此游戲的場景設計,還原了真實的攝影環境。作者團隊設計了園林、自然風光、城市街景、人像攝影等多種場景,每個場景都使用3Dmax、PS、World Machine、UE4等軟件來進行設計與搭建。使學生能夠沉浸在各種攝影場景中。如第一章節的園林場景,學生在欣賞美景的同時,還可以學習如何運用構圖和光線,拍攝美麗的園林建筑與自然風光。還可以模擬光線在不同的時間變化。比如,黃昏時分,柔和的燈光,讓人感到溫暖;而日間的艷陽高照,需要注意的是避免曝光過度。這些光影效果的模擬,使學生能夠在游戲中體驗到各種攝影場景下的光線變化,從而更好地掌握攝影技巧。
2.游戲角色設計
此游戲的角色主要有虛擬教師和模特角色兩種。其中,虛擬教師角色的形象是富有親和力的,讓學生感受到親切感。模特角色形象則根據不同章節主題、場景、劇情進行設計。這些角色的動作設計都符合游戲中的攝影任務活動,使學生在游戲中能夠更好地感受沉浸感、真實感,也有利于理解攝影創作的過程。
3.游戲界面設計
在該游戲中,界面包括了游戲主界面、相機操作界面、場景選擇界面和任務提示界面等。相機操作界面模擬了真實相機,讓學生后期使用真實相機設備時,能夠迅速且便捷地進行知識遷移,快速上手。如電子教材界面,將現實世界的教材導入游戲中,學生可以隨時學習和回顧知識。再如任務提示界面,根據游戲進度為學生提供具體的任務目標和拍攝建議,引導他們逐步完成各種攝影任務。當接受任務后,打開拍攝界面,學生可以輕松地調整焦距、曝光、白平衡等參數,體驗真實的攝影操作過程。通過這些界面的清晰呈現,學生不僅能夠提升攝影技能,還能加深對攝影原理的理解。如圖1所示。
(二)游戲的教學內容設計
游戲的教學內容與正在使用的紙質教材內容一致。在此基礎上,加入了攝影知識和技術的講解,以及游戲劇情的設計。
1.攝影教學內容

攝影教學內容分為4個部分:取景、曝光、虛實、構圖。它們分別對應了4個場景(關卡),學生可在場景內學習相應的教學內容、攝影任務。其中,取景部分主要涉及的任務是焦距和透視;曝光部分主要涉及的任務是曝光要素、模式、光線;虛實部分主要涉及的任務是景深實現虛化、快門對焦虛實;構圖部分主要涉及的任務是各種常用的構圖法。這些內容都會在游戲的4個場景中得到呈現,具體對應關系如表1所示。

為了學生可以扎實地掌握知識,游戲中的攝影教學內容包括了基礎知識的講解、操作技術的演示。基礎知識的講解采用電子教材呈現,學生可以隨時點擊游戲主界面的“知識回顧”按鈕,打開知識介紹界面,選擇電子教材來學習或復習。而攝影操作技術的演示,采用視頻形式,學生可以打開演示視頻來學習和回顧操作流程(如圖2所示)。這些知識可以反復觀看,以符合不同學習進度的學生需求。
2.游戲劇情設計
劇情是引導學生進入游戲世界、推動學習進程的重要部分。劇情與場景的主題有關,如第一章是園林場景,學生扮演一名詩人,虛擬教師將會帶領學生游玩該園林。虛擬教師與學生、以及場景內NPC會產生一些故事。故事內穿插了攝影知識,學生還可以隨時向虛擬教師提問,得到協助和提示。如此,不僅增加了游戲的互動性,還提升了趣味性。但是,虛擬教師的答疑內容僅限于游戲劇情和攝影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識,超出這個范圍的內容還需向現實中的任課教師咨詢。與此同時,還加入了攝影美感基礎知識的介紹。在該游戲中,作者團隊設計了一系列與攝影相關的攝影任務,虛擬教師為任務發布者,以此來鞏固學到的知識和技術。攝影任務涉及取景、曝光、虛實、構圖等知識。攝影任務的設計具有難度的遞進性,從簡單到復雜,讓學生在挑戰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攝影水平,從而獲得成就感。
(三)游戲的獎勵機制設計
獎勵機制是鼓勵學生持續學習的重要手段[8],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還能讓他們在游戲中獲得成就感和愉悅感,從而更加投入地參與學習。在此游戲中,作者團隊設計了評分系統。當學生完成一項攝影任務后,游戲系統會根據照片的構圖、技術運用等方面進行評分,還會根據學生的拍攝操作規范來評分,以激發學生的挑戰欲望。關于攝影美感、創意等,由于此能力的評分標準難以量化,作品還需現實世界的任課教師來評分。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打開個人頁面,回顧自己以往的作品與得分,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與進度。此外,作者團隊在游戲里還設置了獎牌系統,根據學生的成績和分數,設立不同類別的獎牌。這些獎牌包括了“最美作品”“進步達人”“攝影大師”等稱號。
(四)游戲的交互設計
教育游戲的交互設計直接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學習效果[9]。游戲的交互流程需要合理、層級清晰。游戲的操作方式應當貼近現實、簡單易上手。具體如下:
1.游戲的交互流程
教育游戲與娛樂性游戲不同,是以教學為目的。因此,游戲在基于常規游戲的交互流程的同時,還需注重攝影教學環節。學生打開游戲后,進入登錄界面(注冊賬戶、個人賬戶、游戲設置、登錄按鈕),再進入章節選擇界面,章節的順序和真實教材是一致的,且尚未完成前一章節的學習任務,無法打開新的章節,教學內容由易到難。選擇相應的學習章節后,方可進入游戲。首先,學生會來到虛擬的攝影場景中,虛擬教師會與學生對話,引入劇情、介紹攝影知識。在此之后,虛擬教師就會發布任務。學生需要接受任務,然后到達場景中相應的位置,根據提示完成攝影任務。如若遇到問題,可以隨時查閱電子教材和操作演示視頻。完成任務后,就可以看到系統給自己打的分數。如果不滿意,可以重新拍攝作品。如果有突出成績,會獲得相應的虛擬獎牌。此獎牌可以兌換相應的課程平時分。作品不僅會在“個人作品”界面中呈現,還會自動被保存在電腦指定的文件夾中,供線下使用,交互流程如圖3所示。
2.游戲的交互操作方式

首先,游戲的人機交互采用鼠標結合鍵盤的方式。首先,學生進入游戲后,系統會自動彈出操作指導界面。鍵盤上的W、A、D、S鍵分別控制人物前進、向左、向右、后退;空格鍵控制人物跳躍;回車鍵可以切換聊天模式;TAB鍵可以切換人物視角;M鍵可以打開場景地圖,看到自己所處位置;\鍵可以切換人物走路或跑步;ESC鍵可以打開游戲設置界面;C鍵可以切換漫游模式或拍攝模式。F鍵可以切換拍照模式或攝像模式。拖動鼠標右鍵可操縱視角方向;鼠標左鍵在漫游模式時可以點擊選擇任何游戲內元素、而在拍攝模式時是相機的快門鍵;鼠標的滾輪鍵可以將視圖拉進或拉遠。具體人機交互方式如圖4所示。其次,游戲的引路功能也是非常便捷的,當學生在游戲中迷失方向時,點擊任務欄或小地圖的目標地點,系統會自動將學生引路至任務點。再次,在攝影模式下,拍攝各個功能模塊的內容,與真實相機鏡頭所見內容是一致的,方便學生與實際結合。除此之外,游戲的音效模擬了現實世界,如走路、拍照、鳥叫等。增加學生的沉浸感與樂趣。總體來說,該游戲的交互操作流程簡單易學,學生可通過簡短的培訓,快速上手。
此游戲的測試對象為大二非藝術專業學生的混合公共攝影課班級。作者團隊隨機抽取了其中兩個班級(A班和B班),人數為50、51人。A班使用此游戲在機房進行學習,B班則使用傳統教學方式。他們的授課教師、學習內容都是一致的。測試共持續4周的時間,每周課程時長為90分鐘。


4周后,作者通過問卷星分別給A班和B班的學生發放了ARCS問卷。此問卷共16個題目,共5個級別的答案。分別為“非常同意”計5分、“同意”計4分、“中立”計3分、“不同意”計2分、“非常不同意”計1分。問卷回收率為100%,將收集回來的數據使用SPSS統計分析。此次測試中兩個班的信度分別達到了0.912和0.897,表示可信度較高。A班和B班配對樣本T檢驗對比結果如表2所示,16道題的顯著性P值全部為0.000***,水平上呈現顯著性;差異幅度全部大于0.8,表示A班學生從注意力、關聯性、自信心、滿足感這4個方面都高于B班,且差距顯著。因此,使用此攝影游戲的A班學生的學習動機明顯高于B班。
基于ARCS模型的攝影教育游戲可以有效激發非藝術生公共攝影課堂的學習動機。這一模型為攝影教育游戲設計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為非藝術生公共攝影課堂的教學創新提供了新思路。還為高校公共攝影教學打開了更多可能的教學創新空間。然而,此教育游戲畢竟是模擬性質的,并不能完全替代真實的攝影設備,可以考慮作為公共課攝影課堂教學的輔助教具。此外,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作者團隊也非常期待有更多的新技術能夠應用到公共攝影教學中,為教學創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鄭燕林.ARCS模型視角下翻轉課堂的教學設計與實踐[J].現代遠距離教育,2020,(03):18-23.
[2]王彤,李健.心流體驗框架下的生態教育游戲設計研究[J].設計,2022,35(23):28-31.
[3] 郗彩蓮,陳明江.基于敦煌壁畫故事的兒童RPG教育游戲設計[J].科技傳播,2022,14(18):127-130.
[4] 魏琛.基于ARCS模型的初中歷史教育游戲設計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24.
[5] 郜石蕊. 基于ARCS動機模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游戲設計與應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24.
[6] 汪露,蔡建梅.肖像攝影中的服裝設計及造型研究[J].設計,2022,35(07):150-153.
[7] 王亞昕.高等院校攝影公共選修課教學策略探析[J].旅游與攝影,2024(01):155-157.
[8] 李文欣,崔晉.心流理論下的AR教育游戲設計研究[J].設計,2023,36(22):13-15.
[9] 張云鵬,盛歆漪.具身視角下基于行為的虛擬現實游戲交互設計要素及方法探析[J].設計,2023,36(13):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