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晨 李華鋒
摘要:鄉村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本文結合廣東茂名農林科技職業學院服務鄉村特色產業的實踐,深入分析了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產業振興存在的問題,從構建協同幫扶體系、優化專業布局和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提出了進一步做好服務鄉村產業振興工作的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產業;人才培養;科技創新
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其中最重要、最根本、最關鍵的是產業振興[1]。高職院校與區域產業結構吻合度高,與鄉村產業相互耦合、共生互依,先天具有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巨大優勢,在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推動技術技能積累轉化、促進傳統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高職院校如何響應時代召喚,主動尋求鄉村產業振興與學院發展的結合點,是亟待探索的重大現實課題。基于此,本研究以廣東茂名農林科技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廣茂農林職院)為例,分析其在服務鄉村產業振興方面的經驗做法及問題癥結,并提出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未來圖景,以進一步提高職業教育對鄉村產業振興的“適應性”。
1 廣茂農職院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主要經驗做法
廣茂農林職院地處廣東省農業大市茂名。近年來,茂名圍繞荔枝、龍眼、化橘紅等鄉土優勢資源,全產業鏈打造“五棵樹一條魚一桌菜”等若干個百億特色產業,探索一條可借鑒復制、多業相互支撐的產業振興茂名路徑。作為一所農業類院校,廣茂農職院深扎于茂名深厚的農業產業根基,打好人才科技牌,助力茂名特色產業發展。在探索高等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上,學院總結出“1+7+3”的鄉村特色產業振興模式,即以鄉村特色產業振興為總目標,圍繞“五棵樹一條魚一桌菜”七大地方特色產業,搭建以人才培養為保障、科技創新為引擎、服務基層實踐為路徑的“三位一體”鄉村特色產業振興平臺。
1.1 培養“三農”人才,強化鄉村特色產業振興人才保障
學院緊緊圍繞“以農為本”的核心理念,將專業群建在區域農業產業鏈上,對接發展特色產業對人才的需求,重點建設現代農業技術、畜牧獸醫、食品智能加工技術3個專業群,配套建設電子商務、工業機器人2個專業群,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有機銜接。同時,學院堅持立德樹人,將思政教育、耕讀文化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每學期帶領學生深入一線開展“行走的課堂”研學活動,將課堂鋪展在茂名的廣袤鄉村,增強學生投身鄉村振興實踐的使命擔當;適應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要求,在服務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建立起“學校+企業+農戶+在校生”的互動鏈條;成立智能機器人、智慧農業等多家產業學院,推動企業深度融入鄉村振興工作大局,在產銷合作、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等方面互幫互促。
1.2 強化科技支撐,點燃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引擎
學院重點圍繞茂名特色產業進行科技攻關,獲批成立茂名市果樹產業工程、茂名市動物疫病預防及監測工程、茂名市食品工程3個技術研究中心,充分發揮3個中心的作用,推進技術開發、技術轉化和技術培訓服務;承擔《茂名市荔枝新品種風味物質指紋圖譜分析》《嶺南道地藥材化橘紅種質資源開發利用和產業化應用研究》《陸基循環水養殖模式對羅非魚的生長及肌肉品質影響研究》等省市科研項目,主持或參與制定荔枝、龍眼、沉香等林果林藥相關技術標準
19項;推廣羅非魚池塘套養羅氏沼蝦模式,使每畝池塘產出約100 kg羅氏沼蝦,增收約4 000元/667 m2;組建預制菜開發團隊,成立預制菜研究院,與政企合作開展三黃雞和扣肉預制菜項目、脆肉羅非魚預制菜產品研發項目,推動茂名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
1.3 堅持服務導向,構建鄉村特色產業服務矩陣
1.3.1 實施“十百千萬工程”
對接廣東省政府“百千萬工程”,制定和實施“十百千萬工程”戰略方案,要求10個基層黨支部對接10村委,100個老師團隊聯系100個自然村(企業),1 000個學生團隊服務1 000家農戶(企業),培訓10 000名新型農民,通過黨建引領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目前學院已與化州平定、信宜錢排等簽訂校地合作協議,與茂名名園農業有限公司、高州豐盛食品有限公司等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授予了25家企業和村支部產學研基地牌和科技驛站牌。
1.3.2 深入開展科技下鄉活動
學院先后派出24名省市級農村科技特派員、20個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1名駐鎮幫扶鎮村工作隊隊員下鄉開展幫扶工作,累計參與幫扶500多次,投入專項資金近200萬元,服務帶動農戶600多戶,服務企業、合作社、農民協會等機構33個,引進新品種9種,推廣新技術7個,為當地引進項目5個,幫助受援對象增收300多萬元。
1.3.3 積極開展鄉村人才培訓
依托內設的“廣東省高素質農民培育省級示范基地”“廣東省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積極承擔茂名市新型職業農民、農村實用人才等社會培訓。2018年
以來,共舉辦培訓93期,培訓學員39 192人次,為茂名鄉村振興發展提供充足人才。
1.3.4 打造學生直播帶貨團隊
為帶動茂名特色農產品的銷量,組建了45支大學生直播帶貨團隊。直播團隊先后參與了中國荔枝龍眼產業大會“千名學生直播、助荔打Call”“茂名市十萬電商賣荔枝”等10余次電商直播活動,累計觀看人次超40萬,為20多個企業及村鎮帶來了超60萬元的訂單,撬動茂名特色農產品線上渠道資源。
2 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產業振興存在的問題
2.1 協同主體聯合較為松散
鄉村產業振興是一項整體性、系統性工程,需要包括政府部門、職業院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等在內的多方主體協同開展。但回歸實踐,目前職業教育與其他主體間聯動發展的合作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導致跨界協作和聯動松散[2],具體表現在:各方在運行中的定位和分工不清晰[3];各方的利益關切點沒有得到很好保障,自主參與度不高。因此亟待進一步優化鄉村產業振興幫扶力量的協同結構。
2.2 專業布局存在困境
鄉村產業發展不能僅局限于第一產業的發展,必須走三產融合發展之路[4]。產業融合需要培養多學科、多領域交叉的復合型、創新型的人才。而當前專業布局與現代農業產業內涵發展互嵌不深[5],加之部分職業院校對傳統農林專業的“提檔升級”不夠迅速,因此人才培養供給側與鄉村產業發展需求側存在矛盾。例如裝備制造大類仍然以傳統機械裝備制造為主,僅少數農業類院校開設有設施農業與裝備專業;農林牧漁大類仍以傳統種植養殖為主,較少關注綠色農業、生態循環農業等方面的需求。
2.3 人才培養方面存在不足
鄉村振興戰略對高校涉農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在當前職業院校的涉農專業中,培養目標定位窄化,忽視對學生崗位通用能力培養的現象仍然存在。同時,雖然不少涉農高職院校積極引導學生投身“三農”事業,但并沒有找到培育農業職業價值觀的有效路徑,很多學生“懂農”卻不“愛農”,缺乏服務“三農”的行動自覺[5]。因此,雖然近年來在政策激勵下,高職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就業創業的規模有所增加[6],但流向農村與城市的數量仍呈現兩極化態勢,鄉村產業振興面臨人才“招不到、留不住”的困境。
3 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實踐優化
3.1 構建協同幫扶體系
深入推進鄉村產業振興,需要多方主體協同發力。因此明確各主體的功能定位,理順各主體之間的結構關系,找到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約數,才能形成協同幫扶合力,發揮對鄉村產業振興的牽引作用。一方面,要構建“責任清晰、目標明確、激勵導向”的多元主體協同框架[3]。一是要建立起逐層分解的目標體系。將鄉村產業振興的大目標逐步分解成多個層級的子目標,并確保各級目標的同一性。以目標為導向,形成協同合作的基礎。二是要制定清晰明確的責任機制。明確各方在鄉村振興中的定位和職責,如政府作為主導者和決策者,發揮引導、監管作用;企業作為經濟主體,提供資金支持,并將技術轉化為商品;職業院校和科研院所作為教育者,具有培養人才和研發的功能。根據各方角色和功能定位,劃分各項子目標,并制定出具體可行的任務清單。三是要構建協同幫扶信息平臺。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構建立體信息服務平臺,為各方提供政策解讀、技術咨詢服務及合作資源。四是要建立協同幫扶激勵和評估機制。通過制定優惠政策、提供資源支持等方式,引導企業及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校企合作;及時對各方參與幫扶的情況進行評估,以進一步完善協同幫扶體系。另一方面,要打造“有機聯動、深度融通、優勢互補”的多元主體協同平臺。職業院校可以與科學院所、農業龍頭企業、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合作,建設一批以服務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推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主的鄉村產業振興科技創新示范基地,以促進產教融合科研轉化、開發旅游文化資源、開設校外實訓實踐為主的鄉村“產學研游”示范基地,以及開展技術推廣與服務、人才培訓、決策咨詢為主的鄉村產業振興服務基地等,形成職業教育與鄉村產業深度融合的良好態勢。
3.2 優化專業布局和建設
農業類高職院校的專業布局要突出地方農業產業特色。以廣東省為例,珠三角、粵西、粵東等不同區域的農業資源各有特色,農業產業布局具有鮮明的區域特征。鄉村產業振興就是要充分發掘地方資源和產業基礎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因此農業類高職院校應該圍繞當地鄉村產業鏈布局特色專業集群,并根據特色產業發展方向及時優化專業布局和結構,調整招生數量。高職院校還要根據農業新技術變革和農業新業態、新場景的需要,對傳統涉農專業進行“提檔升級”,動態增設“農村會計”“農村電子商務”“生態農業技術”等新興涉農專業,通過新型農業人才的精準供給服務鄉村產業發展。同時針對非涉農專業進行課程內容的“涉農化”改造,打破不同學科之間的壁壘:如在電子商務、廣告策劃與營銷等專業中,融入農村電商、農產品銷售和包裝等課程內容;在風景園林設計、園林工程等專業中,融入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旅游、鄉村景觀等課程內容,提高課程設置的針對性和人才培養的靶向性。
3.3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一是變革鄉村振興產業人才培養路徑。鼓勵校企雙方通過現代學徒制培養、訂單班培養等模式開展人才聯合培養[7],構建“基礎知識+專業技能+綜合素
質+崗位能力”的知識與能力發展體系,促進涉農人才培養與農業產業崗位的有效耦合。二是上好鄉村振興“大思政課”。高職院校應針對涉農專業進行思政課改革創新,積極探索適合農業人才培養需求的改革創新路徑,到“三農”一線、田間地頭講授思政課,將農業“綠元素”融入思政課“紅課堂”。三是建立專創融合實踐平臺。聯合政企打造農業雙創一站式開放性綜合服務平臺“農業眾創空間”[8],組建由專家教授、行業導師、技術工匠等組成的創業導師隊伍,開發針對鄉村產業升級的專創融合特色課程,利用線下孵化載體和線上平臺聚集創新資源和創業要素,為在校生創業團隊提供創業培訓、創業資訊、項目指導、資金扶持等多種服務,激發返鄉創業思路,逐步改變學生流向城市的就業趨勢。
4結語
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農業職業教育應順應當前鄉村產業發展態勢,明確自身在鄉村產業振興中的角色功能,制定好協同幫扶機制和體系,聯合多方主體協同發力;了解鄉村產業對人才的需求,優化專業布局和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農業職業教育競爭力,為推進鄉村產業振興提供更充足的人才和科技支撐,為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賦能。
參考文獻
[1] 趙琳琳.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職業教育不能缺位[N].中國產經新聞,2021-02-27(001).
[2] 周永平,楊和平,沈軍.鄉村振興與協同治理:職業教育“CCEFG”聯動共生模式的探索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7):14-20.
[3] 瞿曉理.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實踐與優化[J].職業技術教育,2021(13):59-64.
[4] 田真平,高鵬.職業教育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的實踐困境和服務模式[J].教育與職業,2021(9):5-10.
[5] 盧會翔,劉義兵.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現實表征、邏輯轉向與未來圖景——以重慶市為例[J].教育與職業,2023(21):28-35.
[6] 廖曼寧.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高職畢業生農村就業創業的問題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20.
[7] 勞賜銘.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產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困境與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22(10):59-65.
[8] 張孝宇,馬瑩,馬佳.我國農業眾創空間的發展模式與困境剖析——基于京滬蘇鄂四地的實地調研[J].科技管理研究,2020(4):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