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敏
摘? 要:多元化設計作業的目的是拓展作業的廣度和深度,豐富作業的形式與內容,讓小學生能夠在豐富的作業中自主探索與學習,從而鞏固基礎知識、拓展思維與視野,發展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文章對“雙減”下的小學語文作業多元化設計進行研究,目的是根據“雙減”政策要求,調整語文作業的形式和角度,在控制語文作業總量的基礎上盡可能豐富作業內容,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真正學習各種知識、實現全面發展。文章根據部編版小學語文課程內容,結合“雙減”要求提出小學語文作業多元化設計基本思路,之后對“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多元化設計實施方法進行了深入探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
“雙減”政策落地后,小學語文教師紛紛遵循減負增效要求,對作業的總量進行控制,并且盡可能創新作業的呈現方式與完成形式,以此激發學生的作業完成興趣,便于學生在豐富的作業活動中形成多層次體驗,受益于多元化作業。在實際過程中,語文教師設計多元化作業,應當遵循“雙減”理念,同時靈活利用情境、生活元素、個性化元素,豐富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在此基礎上,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細化作業分層,以便于減輕不同情況學生的課后作業負擔;還可以根據課程內容調整作業的完成形式,比如拓展形式、主題串聯、多學科融合等,這樣才能夠真正設計出多元化的語文作業。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多元化設計基本思路
(一)結合“雙減”政策指導多元設計
“雙減”政策提出之前,小學語文教師為了鞏固課堂學習成果,一般會以“數量多”為作業設計的特點。一般情況,教師會根據課堂的學習情況與學習內容,分別從詞匯練習、詞句使用、閱讀理解、簡單表達等角度入手,分別設計作業,這些作業的總量較大,且重復性較高,雖然可以起到鞏固學習成果、鍛煉學生語用能力的作用,但是大幅增加了學生的課后學習負擔。學生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完成這種單一、重復的作業,不僅會加重學生的課后學習壓力、占用學生過多的時間,長此以往還會引起學生的厭煩,事倍功半。“雙減”背景下,教師設計多元化作業,最基礎的就是要遵循“雙減”政策理念。根據“雙減”理念,教師應當控制作業的總量,同時豐富作業的布置形式,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增加作業本身的探索性與實踐性。
以部編版三年級上冊《大青樹下的小學》這節課的作業設計為例,原本的作業是字詞練習、造句練習和閱讀理解,這三個部分的總量較大。教師根據“雙減”理念進行設計,一方面應當控制作業的總量。比如,將字詞練習和造句練習相結合,設計為“使用新學習的字詞簡單表達”,這樣學生可以在完成一項作業時間內獲得兩項作業的效果,提高了學生完成作業的效率;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對閱讀理解部分采取多元化設計。教師可以引入課外文章,讓學生自主選擇課內的某個段落,對比閱讀課內外文章。這種方式豐富了閱讀理解的作業形式,且給予學生自主空間,進一步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輔助學生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可見,“雙減”背景下,教師根據“雙減”政策要求開展多元化教學,應當將“控制數量”“豐富形式”等思想作為關鍵依據,設計出有助于小學生自主學習與成長的課后作業。
(二)運用趣味情境元素輔助達成多元
根據“雙減”政策要求,課后作業應當具備一定的趣味性,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后學習興趣,讓小學生產生良好的課后作業完成體驗,促使學生在愉悅的課后作業中鞏固知識、得到成長。按照這樣的要求,教師設計語文多元化作業時,應當盡可能引入趣味元素。教師可以采用趣味情境元素進行作業設計,具體為:結合小學生的興趣傾向,將特定元素作為背景構建情境,依托情境布置作業,讓學生在某情境之下運用詞匯語句進行表達與交流、完成閱讀理解等作業,從而內化小學生的語言運用建構素養、發展小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
以部編版二年級上冊《小蝌蚪找媽媽》這節課的作業設計為例,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學生對“小蝌蚪變化到小青蛙的過程”感興趣的情況,提出“小蝌蚪是如何變成青蛙的呢”這一問題,引入有趣的自然科學知識,構建自然科學情境。之后,在趣味情境內設計作業為:
1. 簡單閱讀段落內容,哪幾句話表現出了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發生的事情呢?為什么他們找不到媽媽呢?
2. 觀看“蝌蚪成長經歷”的繪本圖示,結合課文的詞語和語句,請簡單描述這四幅繪本圖示中的內容,盡可能生動、豐富地表達其中的內容。
可以看出,教師以有趣的自然科學知識作為本節課作業的背景,將小蝌蚪的成長過程與本節課課文內容結合起來,進一步豐富了作業內容和呈現方式。這樣的作業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索興趣,更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在有趣的探索、自主思考過程中完成詞句應用、語言表達,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語文思維、綜合素養與學習能力。
(三)借鑒生活元素構建多元開放空間
在“雙減”背景下設計多元化的語文作業,教師還需要從課外作業角度的角度,為學生賦予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與學習視野。在實際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入其較為熟悉的生活元素,利用生活元素構建出課后作業的自主空間,讓學生通過完成作業認識到生活與語文學習之間的聯系,啟發學生的生活化語文學習意識,讓學生認識到語文學習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從而培養學生逐漸形成認真觀察生活、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知識的良好習慣,不斷拓展學生的視野與知識儲備,驅動學生自己向著更高層次的方向發展。
例如,在《小蝌蚪找媽媽》課后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活角度入手,為學生提供各種各樣其生活中常見的小動物的自然科學知識,并且設計開放式的多元作業:“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不同的小動物,這些小動物的幼年期和成年期有很大的不同,請大家認真觀察某種小動物,嘗試著觀察、記錄它成長過程中的一系列變化,說說,若是這些小動物去‘找媽媽可能會發生什么呢?”教師設計這樣的作業,能夠加強語文課程知識與學生生活的聯系,為學生構建生活化的語文作業探索空間。
本次設計作業的主要目的是為學生構建開放的、生活化的探索空間,在這樣的作業空間內,學生可以面對多元的作業資源、生活現象和探索方式,通過自主選擇進行探索,有效豐富了學生的作業完成過程。教師還可以利用這樣的作業延伸小學生的課后學習與探索過程,進一步實現“雙減”的“減負增效”要求。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多元化設計實施方法
按照上述思路,“雙減”背景下開展小學語文作業的多元化設計,應當踐行“控制總量”“增添趣味”“聯動生活拓展范圍”這三個理念。在實際設計過程中,教師還應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關注語文作業本身,盡可能地豐富語文作業的層次與形式,增添語文作業的實踐性和實施性,為學生設計出更多多元化的作業活動,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多元化作業設計的價值,為小學生的課后自主學習與成長提供驅動力。
(一)立足學生主體情況,按照“雙減”政策要求分層設計作業
按照上述提出的設計思路,教師要盡可能引入有趣的元素,比如自然科學知識、生活常識與現象等,這些元素能夠大幅增添作業的趣味性,有助于教師設計出豐富多樣的作業,形成多元化設計。為了進一步實現“減負增效”的目的,避免過于豐富的作業對學生造成額外的負擔,教師可以采用分層設計的方式開展多元作業設計。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或者分層,設計出不同層次的作業,以此提升多元化作業的針對性,確保落實“雙減”政策理念。
例如,在完成四年級下冊《貓》的教學之后,教師將班級學生按照語文綜合能力分為A、B兩個小組,設計多元化的分層作業。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充分滿足班級兩個能力水平學生的課后學習興趣,并且激發學生對漢字的興趣,輔助學生理解課文情感,引領學生能在生活中豐富語言材料。
教師設計的兩個能力小組的作業為:
A組作業(偏向基礎,包含一定閱讀內容):1. 以字詞走進語境,閱讀段落,根據其中部分詞語與句子的拼音補全文字,確保字詞準確,同時標記出相應字詞的簡單意思;2. 根據劃線的多音字,說出其在本段落中的正確讀音;3. 根據每個語句中描述的意思,寫出相應的詞語(例:全神貫注地看,連氣都不敢呼吸)。
B組作業(基礎之上的拔高,包含一定讀寫內容):1. 本篇課文中描寫了貓的性格,根據課文內容,采用“既……又……/高興時……不高興時……”等語言方式寫出來。2. 閱讀“說它老實吧……它也不肯回來”這段話,體會這段話中的表達特點,按照這個示例嘗試著自己寫出一段話,可以描寫小狗,也可以描寫小貓。3. 學習本篇課文中作者觀察貓、描寫貓的方法,請觀察一種你喜愛的小動物,利用圖片、文字記錄下來。
教師以分層的方式設計多元化作業,能夠進一步滿足班級不同能力水平學生的課后自主學習需求,讓學生在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作業范疇內自主探索與學習,提高完成課后作業的高效性。同時,本次作業設計可以分別針對兩類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其提供鞏固基礎知識、聯系語言思維、字詞句理解運用、文章概括歸納等方面的聯系,實現既可以讓A組學生鞏固學習成果,發展獨立思考能力;也可以讓B組學生增加積累、增廣見聞,逐漸發展其語文綜合素養與核心素養。
(二)突破學科局限強調多元,以融合手段豐富多元化作業
按照“雙減”政策中提出的課后學習空間打造理念,學生的課后學習應當是多元的,這種多元并不僅指作業形式的多樣、作業內容的豐富,更是指語文作業中包含了多學科的內容,能讓學生進行跨學科的閱讀與寫作,從而達到“不可偏廢,以致中和”的效果。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打破學科局限,引入多個學科的知識元素,統籌整合跨學科作業和實踐性作業,其中實踐性作業可以以課文的人文主題為核心,充實閱讀、寫作與表達等要素內容,讓學生在課后作業中同步實現這些練習;跨學科作業則可以要求學生多主體參與,讓學生自主進行作業的探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逐漸發展學生融會貫通的素質,進一步提升小學語文多元化作業的高效性。
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古詩三首》的課后作業設計中,本節課的人文主題是“傳統節日”,語文要素包含了閱讀、寫作、表達、現代語言與古詩詞語言等內容。教師可以將人文主題、語文要素和傳統文化、社會科學、歷史學科等內容相結合,進一步形成多元化的跨學科作業。教師的設計作業可以為:
1. 探尋古代節日,尋找古代人們慶祝節日的方式。
2. 對比古今中外,結合詩詞內容嘗試尋找古人度過節日的蛛絲馬跡,結合自己生活中的節日慶祝方法進行思考,利用本節課語言進行表達。
3. 歷史節日調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節日進行調查,了解節日的來源、歷史發展、不同時期人們慶祝節日的方式、不同地區傳統節日的表現,標記上這些節日的古今詩詞語句,以思維導圖形式呈現出來,同時利用圖示給大家進行介紹。
三、結語
綜上所述,多元化作業設計為小學生的課后學習增添了更多的色彩,有益于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拓展學生的語文學習思維,為小學生的自主成長與發展提供更多的支持。通過對小學語文多元化作業設計的研究,可以看見,對作業進行多元化設計不僅需要落實“雙減”理念,采取分層作業措施;更需要立足學生視角,盡可能引入趣味元素,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多種不同的作業形式滿足學生的自主學習與發展需求,真正將減負增效“嵌入”小學語文課后作業中。
參考文獻:
[1]馬彩鳳. 雙減背景下多元化設計小學語文作業的策略[A]∥廣東省教師繼續教育學會. 廣東省教師繼續教育學會第六屆教學研討會論文集:一[C]. 新和縣尤魯都斯巴格鎮中心小學,2023:976-977.
[2]趙詩雅. “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單元作業多元化設計的策略:任務驅動的視角[J]. 文教資料,2022(24):140-144.
[3]葉惠君. 聚焦“雙減”多元設計:“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外作業多元化設計初探[A]∥廣東教育學會. 廣東教育學會2022年度學術討論會暨第十八屆廣東省中小學校長論壇論文選:一[C]. 東莞市高埗鎮西聯小學,2022:120-123.
[4]劉茂生. 小學語文作業多元化設計的策略[J]. 華夏教師,2022(32):51-53.
[5]王嬌. 小學語文作業多元化設計的策略研究[J]. 新課程,2020(29):193.
(責任編輯:廖? 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