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歷史不斷演進的過程中,也涌現了很多經典作品,這些經典作品經過了歷史的證明,經久不衰,蘊含諸多哲理,能夠啟迪人生,開發智慧。中學生處在學習的萌芽期,成長的關鍵期,如果能在學校中學習經典作品,品悟人生,對他們未來的發展是很有幫助的。目前,諸多學校紛紛開展了群文閱讀的活動。群文閱讀是一種具有創新性的閱讀方式,教師在進行群文閱讀課程設置的時候,可以“讀經典,悟人生”為目標,合理布局閱讀內容,引導學生能夠通過閱讀經典作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關鍵詞】經典? 初中語文? 群文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4)06-0181-03
群文閱讀是一個具有創新性、靈活性的閱讀方式,在初中語文教學之中,語文教師需要合理開展群文閱讀活動。以群文閱讀來讓學生多讀經典,品味不同的人生,開拓視野。如此一來,可以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讓學生能夠通過閱讀不同的經典作品來構建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建立系統的語文寫作框架、知識框架,培養學生多元化的思維。在觀念層面,教師需要明確群文閱讀的必要性,明確教學目的以及教學方式,不斷地改進教學策略,以促進學生的全面性發展。
一、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增加學生的閱讀量
教師在課堂中開展群文閱讀活動,可以引導學生擴展閱讀的范圍,增加知識面。以往的傳統閱讀方式一般是精讀一篇文章,教師需要帶著學生逐字逐句地進行分析,學生的學習范圍基本上固定在單篇文章上,閱讀量相應地會減少。對于現實情況來說,學生的閱讀時間基本上是在課堂之中,即使教師布置了其他的閱讀任務,可能也難以讓學生去精讀或者從閱讀過程中獲得知識。開設群文閱讀,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到多篇文章,從而有利于改善學生閱讀貧乏的狀況[1]。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群文閱讀模式重點在于讓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之內閱讀到多篇文章,而傳統的閱讀方式則難以讓學生閱讀到多篇的文章,通常是對一篇文章進行精講,而且教學方式通常來說是由教師進行細致的講授,而學生被動接受。但是,群文閱讀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們在有限的時間之內學會某一類型的文章,教師也會講述多種閱讀方法,通過有趣的方式讓學生能夠學習到多種行文結構,接觸多種寫作思維,增強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形成系統性的知識,提高寫作能力,提高閱讀速度,在有限的時間之內學習到更多的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有利于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群文閱讀模式注重將學生放在主體位置上,在閱讀的過程之中,教師會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選擇合適的時機讓學生進行主動思考。教師也會拋出各種語言類問題,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思想品質,分析作者的人格特質。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對文學進行鑒賞,對人生百態進行感受與理解,品味人生,品味經典。學習多篇文章之后,學生的綜合能力自然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文化素養在潛移默化之中得以形成,提高學生的文化內涵[2]。
二、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
(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教師在進行群文閱讀授課的時候,一定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程理念之下,初中語文的教學方法在不斷進行改善,而群文閱讀就是新課標理念之下形成的一項有效的教學方式。新課標強調要將學生放在主體位置上,教師主要是發揮引導的作用。那么,對于群文閱讀而言,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當然要讓學生參與到群文閱讀過程中,提高其參與度。比如,教師在講授七年級上冊統編版古代詩歌四首之《觀滄海》時,就可以按照下列的方式開展群文閱讀。首先,在進行詩歌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事先篩選出和《觀滄海》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類似的其他詩歌作品,或者找出曹操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所寫出的作品,讓學生們先進行初步的閱讀,完成大致的理解。其次,教師讓學生們自行閱讀古詩,將古詩初步翻譯成白話文,感受翻譯的過程。最后,為了更好地參與群文閱讀,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曹操的生平事跡,以小視頻或者圖文的形式展現給學生,然后讓學生站起來回答,看完之后對這首詩有了什么樣新的體會,激勵學生主動地去體會作者的人生百態[3]。此外,教師讓學生對其他的古詩或者與《觀滄海》相類似的古詩進行閱讀,讓學生在講臺上帶著感情讀一遍,并說一說對于自己以后的發展有什么樣的期待,自己有什么樣的夢想等等。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之內閱讀多篇古詩文,不僅能夠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情感,也能夠由作者轉移到自身去進行思考、反省。
(二)以目標為導向,合理布局閱讀內容
教師在進行群文閱讀之前,一定要有一個整體性的目標,也即教師需要樹立一個整體性的目標,根據目標去確定閱讀內容。比如,就閱讀的類型而言,如果是經典作品的話,設定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閱讀完經典作品之后,學習作者的高潔人格、道德情操,引導學生對人物進行分析,轉而剖析自己的不足之處,今后要怎樣去提升自己,要怎樣去應對挫折,應當樹立什么樣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等等。群文閱讀的內容應當是與達成目標相類似的作品。具體來說,比如,教師在講授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課程《木蘭詩》時,就可以按下述方式展開群文閱讀。教師以教學目標為導向,確定群文閱讀的目標,比如是“讀經典、悟人生”,那就要找出與《木蘭詩》內容相關的作品,比如,《鳳凰涅槃》《芳華再現》《紅顏抗戰》等。這些作品與《木蘭詩》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相類似。教師可以將這些作品一一地讓學生進行鑒賞,體會這些人物身上所展現出來的人格魅力、家國情懷、責任擔當等。除此之外,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現《木蘭詩》的作品背景,以文字和圖片的形式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時代特點,有利于分析人物行為背后的深層原因,更好地進行閱讀與理解,由此一來,有利于學生“見賢思齊”,以這些經典人物為學習榜樣,樹立承擔家庭責任、社會責任、愛國愛民的思想觀念,體會不同人生,增強感受力,學會換位思考,實現了教學目標。
(三)確立中心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合作閱讀
進行閱讀的時候,不能只是讓學生單純地去閱讀文字,不帶著腦子去思考,而是應當對學生進行一個適當的引導,確立中心問題,讓學生能夠帶著問題去讀,邊讀邊思考,邊讀邊體會。當然,當自己一個人進行閱讀的時候,難免會缺少主動性、積極性,或者思維的靈活性不足,這個時候就需要進行合作閱讀,進行交流與互動,在與他人進行交流的過程之中,能夠增強思維的靈活性,不斷給自己注入靈感,更好地體會作品所展現出來的思想感情,分析作者展現出來的人格特性,這有利于讓學生反觀自己,進行一個由外向內的思考過程[4]。比如,教師在講授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課程《背影》時,就可以按照下面的方式展開群文閱讀。首先,確定中心問題。根據這篇文章,教師所確定的中心問題是“如何理解父愛的偉大”。其次,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合作閱讀。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將性格稍微內斂的學生和性格活潑的學生組合在一起,相互促進進行學習。最后,教師將與父愛相關的文章推薦給學生,讓學生集體進行閱讀。由學生相互提出對于父愛的不同觀點,相互進行質疑和探究。除此之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分析父愛是如何形成的,去思考父愛展現出什么樣的特征,相互舉幾個日常生活中有關父愛的小例子進行分享。在這個過程之中,教師啟發著學生去閱讀思考,通過合作打開學生的思路,提高了思維的多元性;讓學生能夠在閱讀之中,理解父愛,感受到父愛的偉大;在讀經典作品的過程之中,讓學生體會到何為愛、為什么會存在愛、我們應當如何去愛、如何去孝敬父母、如何承擔家庭責任,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尋找人生的意義。
(四)選擇時機進行指導,提高閱讀效率
群文閱讀教學也要注重一定的策略性,教師要尋找適當的時機對學生進行指導。比如,當學生遇到難題或讀不懂文章的時候,教師要敏銳地察覺出學生遇到的問題,尋找合適的方法,為學生解答疑惑,指點迷津;當學生出現了矛盾、沖突或者觀點不一致的時候,教師要及時發現,予以制止,引導學生進行換位思考,要有包容性與開放性;當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低,不愿意去閱讀或者拖拉、懶散的時候,教師需要活躍氣氛,創設優良的閱讀環境,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提高閱讀效率。比如,教師在講授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課程唐詩三首之一《石壕吏》時,就可以按照下述的方式進行群文閱讀。古詩文屬于文言文,而且這首古詩主要展現的內容是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關聯性比較低的,學生在進行古詩文閱讀的時候可能會產生乏味感,閱讀的效率比較低,讀不進去,而且當閱讀多篇類似的詩文或文章的時候更會使學生感到枯燥。這個時候,教師要敏銳地察覺到開展此類群文閱讀的難點,看到學生缺乏閱讀興趣時要進行適當的引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具體來說,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視頻,視頻的內容可以是紀錄片,比如杜甫生平的紀錄片,還有一些與杜甫相關的動畫、視頻,視頻能夠引起學生對杜甫的興趣,進而愿意去閱讀這篇課文,當產生閱讀興趣之后又有利于閱讀其他的類似古詩或文章。也會存在一些情況,學生看視頻的時候只是“浮于表面”,不進行思考,產生怠懶情緒,致使學生無法體會憂國憂民的情感。教師也要精準識別此類問題,需要將古詩文與實際進行結合,激勵學生進行思考。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民間疾苦的圖片,并且可以聯系學生們所熟悉的歷史,比如我國的抗戰史的視頻、圖片,結合多首與《石壕吏》類似的古詩,去展現國家治理方式錯誤導致人民疾苦的場景。由此,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們產生家國情懷、責任擔當,讓學生們感受依法治國,讓學生們體會民主權利的重要性,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要盡自己所能,使國家興旺,同時要捍衛自己的人權,體會何為尊重和保障人權,整堂課下來,學生收獲頗多。可見,選擇適當時機進行引導,提高學生閱讀效率是教師的必備基本功。這樣一來,教師不僅能夠提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不再感到乏味枯燥,還能夠活躍課堂,提高閱讀興趣,讓學生樂意去閱讀,體會詩文的思想感情,進而聯系自身,聯系國家;提高了學生的思考能力、感受能力,形成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到了更多,收獲了更多[5]。
(五)設置層次性問題,引發學生思考
任何閱讀,教師都要設置一定的問題,有了問題才能促進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去分析問題,提高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對于群文閱讀而言,教師要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由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探討,最后師生能夠達成一個都能夠認可的觀點。問題也要具備層次性,逐級提高難度,讓學生能夠隨著問題難度的增加而提高理解能力。比如,教師在講授統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課程《醉翁亭記》時,可按下述方式展開群文閱讀。首先,在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要根據閱讀進度進行提問。剛開始閱讀的時候,教師可提問:“同學們看到這篇文言文的題目有什么樣的感想?”當學生回答完畢之后,教師可以問:“同學們能不能把這篇文章的注釋或者不能理解的地方勾畫出來?誰能說一說這篇文言文能夠分為幾個部分?”接著,學生回答完問題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這篇文言文的群文解釋,然后請同學們說說這篇文章的主旨思想,談談作者的思想性格特點。最后,讓學生去閱讀與《醉翁亭記》類似的文章,比如《桃花源記》《小石潭記》等,并請同學們表達出這些文章的共同思想情感,去積極探討這些文章的不同之處在哪里,有什么樣的人生感悟等。在群文閱讀過程中,要隨著閱讀進度進行提問,提問難度逐漸增加,這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進而體會不同人生,逐步增強思考能力。
三、結束語
群文閱讀是一項重要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們得到全面發展,讓學生在閱讀經典的過程之中體悟人生,形成健全的價值觀、人生觀,提高文學素養。初中語文教師一定要重視群文閱讀,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不斷的創新,完善教學方式,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讓學生在閱讀之后有所收獲,人文素養得到加強。
參考文獻:
[1]蔣瑤.探討群文閱讀教學法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的運用[J].漢字文化,2023(19):111-113.
[2]王芳.淺談初中群文閱讀教學中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策略[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3(5):83-85.
[3]后會科.論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群文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J].中國民族博覽,2023(4):236-238.
[4]潘曉露,王燦.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教師教育論壇,2022,35(12):34-36.
[5]李長江,趙國秀.群文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探究[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2(7):62-64.
作者簡介:
楊文赟(1967年4月—),男,漢族,甘肅武威人,本科學歷,高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