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大背景下,職業院校有效發揮統一戰線的重要作用,扎實有效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直接面向就業市場的職業院校,其統一戰線工作視野開闊、資源豐富、人才薈萃,與社會經濟接觸面廣、協同性強、聯合度高。從邏輯角度分析,職業院校統一戰線工作在黨的統一戰線理論指導下不斷發展演進,在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過程中進一步發揮作用;從作用角度分析,職業院校統一戰線工作可以有效發揮統一戰線人才支撐的關鍵要素、科研創新的技術支撐、資政建言的智力優勢和覆蓋“三類人”的天然優勢等。面向未來,職業院校要以凝聚共識為主旨,彰顯統一戰線的政治優勢;以合作協同為方式,彰顯統一戰線的組織優勢;以改革建功為目標,彰顯統一戰線的人才優勢;以建言資政為途徑,彰顯統一戰線的功能優勢,從而不斷在工作理念、工作機制、工作作風等方面進行創新,充分提升統一戰線工作水平,更好地發揮統一戰線的作用。
[關鍵詞]職業教育;統一戰線;邏輯;路徑
[作者簡介]施靜龍(1979- ),男,浙江湖州人,湖州學院黨委委員、統戰部部長,講師。(浙江" 湖州" 313000)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24)13-0100-06
面對新發展理念引領下的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需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的作用,實施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和教育強國戰略。具體到職業教育領域,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要有效推進職業教育領域的深度改革并切實保障職業教育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作用的發揮,必須全面貫徹上述要求,“以建設高質量職業教育體系為根本導向,以增強職業教育個體適應性與社會適應性為關鍵要點,全面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以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最高目標”[1],切實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逐步建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工業制造體系和與之相適應的職業教育體系。“截至2022年,我國有1.12萬所職業院校,職業院校在校生數3000多萬人;共開設1300多個專業,12萬余個專業點。”[2]職業教育已成為國家教育體系與人才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賦能社會經濟發展、培養大批高技能人才、促進創業創新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從社會需求來看,隨著社會化分工越來越細,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要求越來越高。而與此同時,職業院校培養出來的人才無論從總量還是質量來說,都無法滿足企業的直接需求,更多地需要進行“回爐”再造,通過就業再培訓后才能勝任崗位需求。
高等學校歷來是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領域。作為直接面向就業市場的職業院校,其統一戰線工作視野開闊、資源豐富、人才薈萃,與社會經濟接觸面廣、協同性強、聯合度高。因此,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大背景下,職業院校充分發揮統一戰線的重要作用,有效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職業院校統一戰線工作的邏輯分析
(一)職業院校統一戰線工作在黨的統一戰線理論指導下不斷發展演進
馬克思、恩格斯通常把統一戰線表述為“聯盟”,既包含工人階級及其政黨自身的團結統一,又蘊含爭取更多更大范圍的同盟軍的聯合思想,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3],其實質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列寧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統戰理論的基礎上,客觀地分析了俄國無產階級與帝國主義勢力的力量對比,號召“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4],明確提出了建立同盟軍的思想,特別強調同非黨知識分子聯合的必要性,要充分利用他們手中所掌握的知識、技術和文化,推動共產主義的實現,并使之逐步轉變為共產主義者。
中國共產黨一百多年的奮斗歷史也是不斷實踐、不斷探索中國特色的統一戰線理論的過程。毛澤東同志獨創性地提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三大法寶,并始終牢牢把握住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權,對廣大知識分子開展思想改造運動,贏得了包括廣大青年學生在內的致力于革命、獨立的強大力量和廣泛共識,實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與時代相適應的政治協商制度,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任務。鄧小平同志根據國內外形勢的變化發展,對統一戰線的性質、范圍、任務進行了新的闡釋,并補充“要為促進臺灣歸回祖國,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而共同努力”[5]的偉大使命,特別重申和明確了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要引導其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出“統一戰線是黨克敵制勝、執政興國的重要法寶,是團結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法寶,必須長期堅持”[6]。
在黨的統戰理論的引導下,職業院校統一戰線工作進一步明晰了政治導向、工作策略和發展路徑。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迅速,黨中央高度重視黨外知識分子工作,加大高等院校統戰力度,以團結更多的人才,進一步鞏固和擴大愛國統一戰線。2004年,《關于加強高等學校統一戰線工作的意見》出臺,明確將各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黨外知識分子、出國和歸國留學人員等十類人群納入高校(含職業院校)統戰工作的范疇,職業院校統戰工作的指向性更為明確。2015年,黨內關于統戰工作的第一部法規——《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出臺,為統一戰線事業發展提供了政治保障、組織保障、法治保障,對高校(含職業院校)統戰機構設置、干部配備、人才培養選拔進行了系統規范。2020年,該條例進行進一步修訂,為新時代的統一戰線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對職業院校提高統一戰線工作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二)職業院校統一戰線工作在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過程中進一步發揮作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且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求“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從歷史進程來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職業教育為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提供了廣泛人才支撐。但是,隨著經濟轉型升級,尤其是以新技術、新產業、新信息為核心的新質生產力加速發展,給職業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與機遇。因此,需要加快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培育更多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技能人才、創新人才,以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世界職業技術教育大會的賀信中指出“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對促進就業創業、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增進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義”[7],對職業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給予了充分肯定。從現實基礎來看,當前我國已經形成了與現代產業體系相對應的規模巨大、體系完整的職業教育體系。根據最新統計數據,2023年,全國中等職業教育(不含人社部門管理的技工學校)共有學校7085所,招生454.04萬人,在校生1298.46萬人,專任教師73.48萬人;高職(專科)學校1547所,招生555.07萬人,專任教師68.46萬人;本科層次職業學校33所,招生8.99萬人,專任教師3.08萬人[8]。中等職業院校和高等職業院校在相對應學歷層次的規模比重均已過半,足見其重要地位和作用。
鑒于歷史實踐和現實基礎,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特別是在落實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戰略要求中,必須不斷深化對職業院校統一戰線工作的內涵和外延,廣泛凝聚黨內外知識分子,有效發揮職業院校人才聚集效應,推動職業院校統戰工作在職業教育現代化過程中實現守正創新。
二、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職業院校統一戰線工作的優勢作用
(一)具有人才支撐的關鍵要素
職業院校是知識分子聚集地,是產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地,是學術與思想爭鳴的前沿陣地,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歷史使命。截至2023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73.48萬人,在校生1298.46萬人;本專科職業學校專任教師71.54萬人,在校生約1742萬人[9]。從職業院校教師到廣大學生,均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并且源源不斷地為社會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而根據相關統計,截至2014年底,全國高等教育領域有民主黨派成員15.6萬余人,占總數的15.3%;時任民主黨派中央主席、副主席中,54人有過高校工作經歷,占63.5%;中央統戰部無黨派人士重點人物庫中,25%在高校工作[10]。高校及職業院校的黨外知識分子和有過相關工作經歷的黨外知識分子,正在社會各界綻放著自己的光彩。
職業院校是整個社會人才的“源頭活水”,具備“輸血”和“造血”雙重功能。一方面,廣聚黨內外英才,并通過校內外崗位歷練,培養和鍛煉了大批黨內外干部。另一方面,職業院校黨內外知識分子也是聯系學校、企業和社會的一條重要紐帶。相比本科院校,以技能、應用為特色的職業院校黨外人士更擅長各行業各領域的協作與履職服務,直面市場所需,與學生共同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真正把論文寫在車間里、把科研做在項目上、把人才育在產業上,為培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社會所需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做出應有貢獻。
(二)具有科研創新的技術支撐
職業院校是國家科研和創新的重要策源地,分布著眾多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各類專業研究平臺,承載著大量橫向和縱向課題研究任務。黨外知識分子廣泛分布于各個專業和研究機構,是知識生產、理論研究、科技創新的“排頭兵”。職業院校統戰工作發揮統一戰線凝心聚力的作用,將黨外知識分子緊密團結起來,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有利于實現科研成果的產出和轉化,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
職業院校統戰工作事關科研強國,各類職業院校高度重視統戰工作,為黨外知識分子搭建好平臺和渠道,減少了諸多中間環節,讓黨外知識分子能夠利用專業所長,直接有效致力于科技創新。從近年國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情況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實際效果來看,黨外知識分子科技創新的“排頭兵”作用凸顯。
(三)具有資政建言的智力優勢
職業院校黨外知識分子中,既有學科帶頭人,也有行業專家,在校內外均有較大的影響。他們中有些基于一定的學術造詣和對相應專業的了解,成為相關行業智庫的主力軍;有些還被選為各級政協委員,將專業與社會需求融會貫通,關注社會熱點,積極為國家發展建言獻策。一些職業院校民主黨派人士積極參與國家大政方針的制定,通過各種渠道,形成調研報告、提案,反映社情民意,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衛生等多個領域。
“從政治制度保障、社會資源整合、政治身份社會屬性、建言獻策渠道和平臺等角度而言,職業院校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和統戰團體在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和社會治理能力提升方面,具有其他主體、其他方式所難以比擬的顯著優勢。”[11]在國家重大決策的過程中,職業院校黨外知識分子進行調研、論證,參與政策的制定,充分發揮智力優勢,推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的公共事務中,諸如產業發展戰略、城市發展規劃等,隨處都可以看到職業院校黨外知識分子的身影。
(四)具有覆蓋“三類人”的天然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階級階層的結構變化,變動著統一戰線的格局和陣容,決定著統一戰線的力量、對象、范圍。”[12]2015年,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新時期要加強“三類人”的工作,即作為統戰工作新的著力點的留學人員、新媒體中的代表性人士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特別是年輕一代作為黨外知識分子工作的重點對象[13]。“三類人”就業相對較為靈活,行業分布廣泛,他們是當前我國社會和經濟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群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在實際統戰工作中,由于力量較為分散,“三類人”的統戰工作較為薄弱。
“三類人”中的留學人員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特別是年輕一代大都與職業院校聯系緊密。一方面,在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隊伍中,有職業院校背景的人物相對較多,他們大都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技術實操能力和交際能力,成為深受非公有制企業喜愛的佼佼者,往往也更易成為企業負責人和高管;另一方面,當代大學生海外留學人數越來越多,在就業選擇中進入非公企業的比例也越來越高。對于他們的統戰,職業院校具有天然優勢。可以將統戰工作前置,在校期間就有針對性地開展統戰理論和政策的宣講,進行教育、引導、團結,為其進入社會之后奠定良好基礎。
三、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職業院校統一戰線工作的優化路徑
(一)以凝聚共識為主旨,彰顯統一戰線的政治優勢
大團結大聯合是統一戰線的永恒主題。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識是奮進的動力。面對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時代背景和新質生產力的技術創新及職業教育服務產業發展的新趨勢,職業院校統一戰線工作必須弄明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緊緊圍繞中心工作,加強宣傳動員,切實凝聚起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思想共識。
在政治上,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全力抓好民主黨派和黨外知識分子的思想引領,引導其樹立“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理念;在思想上,要遵循職業院校教育發展規律和職責使命,引導其積極轉換人才理念,樹立技能強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德技并修的教育觀,共同致力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和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在實踐上,要致力于形成“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現實認同,提升理論素養和實踐操作能力,涵養增強“雙師”能力水平的自覺性與主動性。
(二)以合作協同為方式,彰顯統一戰線的組織優勢
合作協同是統一戰線組織優勢作用發揮的重要特色。從統戰組織和成員自身來講,天然具有聯系廣泛的優勢。全國各統戰團體構筑起了由中央到基層的嚴密組織架構,如職業院校黨派基層組織在黨派組織體系內隸屬于上一級基層委或市委會,在本黨派領域可以實現成員身份的有效轉換,可以實現校內與校外成員間的有效對接與交流,為職業院校事業發展及統戰工作開拓了路徑與視野。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實現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有效銜接的重要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先后出臺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等文件,明確要求構建起校企融合發展的平臺載體,推動產教融合發展。
職業院校統一戰線工作要堅持立足企業實踐基地和產教融合型平臺建設導向,著力建設校企聯合的基層組織和統戰平臺,全面吸納與學科專業相一致的校外企業負責人和高管進入高校統戰團體,實現組織共建、活動共辦、資源共享,更好地促進雙方深入交流、全面融合與合作協同。一方面,要讓統戰對象充分利用平臺載體發揮他們在校企融合中的關鍵作用,創建“雙師型”名教師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并充分發揮其載體作用,引導統戰對象與學校和企業協同發展、雙向融通;另一方面,通過吸納校外資源,在企業內設立教學實踐基地、實習實訓基地,開發應用實踐的微課堂,建立合作式、訂單式培養模式,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早接觸深接觸一線,更好地促進其成長成才。同時,還應統籌落實校企產學研用一體推進,通過技術難題共同攻關、科學成果融合轉化等舉措,真正發揮統戰對象在產教融合中的重要作用。
(三)以改革建功為目標,彰顯統一戰線的人才優勢
做好職業院校統一戰線工作的關鍵在于教師,特別是在深入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今天,尤其需要廣大黨外知識分子的積極參與和主動作為。各職業院校要有效引導黨外知識分子積極投身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努力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積極參與者、推動者和踐行者。
職業院校統一戰線工作要主動聚焦世界產業的發展變化和國家產業政策的最新導向,“特別是把握新業態的出現及其影響,將產業愿景、產業標準、產業流程融入專業課程體系中,通過案例式、任務式、場景式教學方式,促進產教融合”[14],從而引導黨外知識分子深入企業、行業一線,把握最新的技術動態和產業需求,將這些實時的、實際的知識和技能轉化為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式方法,切實提升職業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要積極引導廣大黨外知識分子立足自身崗位,發揮專業學科優勢,致力研究推動地方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的前沿科技,通過橫向科研協作、技術攻關、項目攻堅等方式,著力突破企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創新難題,提升學校服務產業發展的貢獻度和享譽度。同時,還應著眼于系統提升黨外知識分子的整體素質和專業能力,通過組織開展培訓學習、行業交流、技能大賽等方式,不斷拓寬其研究視野,有效提升其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
(四)以建言資政為途徑,彰顯統一戰線的功能優勢
建言資政是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功能。從職業院校的設置來看,全國1.12萬多所職業院校中,90%以上為市屬院校。這些職業院校是地方人才培養的重要來源,也是地方統戰代表人物的主要來源和建言資政的重要主體。
職業院校統一戰線工作要積極引導廣大黨外知識分子緊緊圍繞服務經濟社會、服務學校教育事業、服務學生成長成才三大方向,聚焦黨委政府關注的重點、學校事業發展的難點、社會民生的痛點,深入調查研究,廣泛開展參政議政、資政建言,真正發揮好“智力庫”和“人才庫”的作用。特別是要利用好資政建言的直達通道,積極向黨委政府提出諸如優化資源配置、鼓勵社會參與職業教育、推動產學研合作等真知灼見,努力為職業教育發展爭取資源,引導形成全社會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的良好氛圍。
職業院校作為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陣地,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同時,職業院校統一戰線工作涉及黨外知識分子眾多,目前所面臨的綜合形勢復雜、風險挑戰眾多。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大背景下,職業院校只有在工作理念、工作機制、工作作風等方面持續創新,才能不斷提升統一戰線工作水平,更好地發揮統一戰線的作用,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更大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時文龍,周月華.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生成理路與價值向度探析[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12):16-21.
[2]胡德鑫,邢喆.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概念闡釋、演進邏輯與行動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3(7):6-11.
[3]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35.
[4]中央編譯局.列寧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6.
[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3.
[6]習近平.促進海內外中華兒女團結奮斗 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偉力[N].人民日報,2022-07-31(1).
[7]習近平.習近平向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致賀信[N].人民日報,2022-08-20(1).
[8][9]教育部發展規劃司.202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基本情況[EB/OL].(2024-03-01)[2024-03-29].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4/55831/sfcl/202403/t20240301_1117517.html.
[10]廉維亮.象牙塔里統戰工作有聲有色——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高校統戰工作綜述[N].人民政協報,2015-11-24(1).
[11]楊博,田青,王坤.新時代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助力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探索與思考[J].四川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2(4).
[12]張莉莉.統一戰線與社會階層結構[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2(4):51-54.
[13]習近平.習近平明確三類人將成重點團結對象[J].海峽通訊,2015(7):9.
[14]夏文斌.產教融合與教育教學改革[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