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要調動多種育人主體、多樣育人元素,形成育人合力,涵養學生大情懷,展現時代新人大擔當。培星小學積極探索“大思政”協同育人模式,校家社聯動,共建思政育人大格局。
1.以學校為核心,建設好大思政教育主陣地
紅色校史,筑牢精神底色。校史是“大思政課”最好的“教材”。建校70多年來,培星小學一段段難忘的歲月都以各種形式被記錄并收藏在校史館中。每年新生入學、新教師進校,我們都把他們帶到校史館,在一份份珍貴的文物、照片面前,講述周恩來總理留下的“你們的工作很重要,革命需要接班人”的深情囑托;講述葉劍英元帥親自安排運來磚石修繕學校的感人場景;講述遲浩田上將親自為學校題寫校名、校訓時的諄諄教誨;講述從培星校園走出的一位位國之棟梁……置身其中,師生被深深地震撼,心里不知不覺播下“紅色種子”。學校還研發校史課程、開設微講壇等,用校史小故事講出“大道理”。師生也由“相信”故事到“確信”其中的精神力量。
隊伍建設,提升育人能力。學校黨組織定期開展思政培訓。學校還通過改進“青藍工程”,重塑“頭雁工程”,為老教師成立“星火工程”,激發不同發展階段教師干事創業的熱情,為學校思政教育質量的拔節提升積蓄力量。發現“最美培星人”、講述“我的育人故事”及“黨員先鋒崗”五項承諾主題實踐活動等,引領教師們反思教育得失,提升大思政教育智慧。
學科育人,轉變教學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學校積極上好思政課,并充分發揮班隊會的作用,讓學生成為班級微講壇、班級辯論賽的主角,表達自己的觀點,分享自己的體會,在此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學科教學中,我們不斷加強教與學方式變革的研究,深入挖掘教材里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知行課程,落實核心素養。學校整合優化三級課程,建立了知行課程體系,從人文與社會、科學與技術、藝術與審美、體育與健康、道德與修養五大領域全面建設,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進行學科整合,打造了校級、年級、班級的學科主題實踐活動,突出了課程的實踐育人和整體育人功能。
2.以家庭為基礎,形成大思政教育家校合力
開放辦學,協商共治。學校邀請家長走進學校,參與學校制度制定、活動設計、工程監督、文化創建等,參與學校各種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和孩子們共享快樂的親子時光。在此過程中,不斷增強家長的參與感和認同感,使其自發與學校“同向而行”。學校還定期開展問卷調查,暢通家校聯系渠道,主動接受社會各界監督。
志愿服務,家長參與。學校設立志愿助學服務崗,面向全體家長招募活動策劃師、服化道具師、樂考指導師、游戲裁判員等志愿者,特別是家長講師團,為學生們帶來內容豐富的社會大課堂講座。家長在志愿服務中加深了對學校的了解和對教師的理解,主動攜手學校,形成互助共育的強大合力。
家長學校,指導提升。結合家長的困惑與需求,學校定期組織線上線下家長學校,還培訓了一批家庭教育指導師,指導家長開展積極有效的家庭教育。
3.以社會為依托,凝聚大思政教育力量
挖掘社會資源。新時代的大思政教育需要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建設一批學生思政教育實訓基地,構建實踐育人共同體。學校充分挖掘地域資源,與周邊科研院所等共同建立實踐教育基地,聯合開設具有培星特色的課程。
開展社會實踐。學校帶領學生們走進軍營、走進社區、走進森林,不斷為學生成長搭建寬廣的平臺。例如,學生們以假日小隊的形式走進紅色教育基地,為參觀者進行志愿講解;走進國家大劇院、西苑醫院、消防中隊等,尋訪身邊的時代英雄……這些活動讓學生們有了深刻的人生體驗,讓他們學會奉獻愛心,懂得責任擔當,同時也強化了信仰的力量,引導學生們立下“從小學先鋒,長大做先鋒”的遠大志向。
編輯 _ 汪倩" "于萍" "李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