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的作業設計具有多元化、系統性的特點,給語文教學提供了更大的選擇和創造空間。本文基于發現學習和深度學習理論,探析用好教材本身的作業路徑,采取以“分層”的方式化用教材作業設計,從“重組”的角度整合教材作業設計,在“遷移”設計中實現深度學習,在“開放”設計中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
【關鍵詞】作業設計;多元化與系統性;細化與整合;遷移與開放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教師要嚴格控制作業數量,用少量、優質的作業幫助學生獲得典型而深刻的學習體驗”[1]。但是在具體實踐中,作業的優化更多還是停留在控制時間和控制作業總量的表層操作,重復性訓練居多,類型較為單一,無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對作業的需求;同時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來設計作業,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溫儒敏先生指出,“‘部編本’語文教材是由教育部出面聘請主編和編寫專家,調集了全國最強的編寫隊伍”[2]。教材編者在編寫教材的時候,已經提供了豐富多樣的作業設計,與其挖空心思去設計其他作業,不如充分利用好教材上的作業設計。尊重教材,讀透教材,用好教材。
一、統編語文教材作業設計的多元化與系統性
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指出,“學習者需要通過獨立學習、獨立思考,自行發現知識,掌握原理原則”[3]。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習”是學的方法,其實也是教的方法。筆者在實踐中發現,教材作業設計不但有多元化、系統性的特點,而且與新課標契合。統編語文教材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以四篇不同風格、不同主題的小說為主要內容,其作業設計具有以下優勢。
1.多元化
首先,為滿足不同區域、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教材編者提供了多元的作業設計,供師生在課前課后選擇使用。有用于課前使用的預習提示,用于課中及課后的思考探究、積累拓展、讀讀寫寫等;自讀課文《溜索》還提供了指導自學的旁批式作業設計,有自讀要求、問題設計等。其次,就訓練點而言,有涉及篇章閱讀訓練方面的情節梳理、整體感知、概括提煉、把握主旨、分析人物形象等,有涉及賞析審美訓練方面的感悟語言風格、把握寫作手法、品味煉字造句、解析語句含義等,有涉及拓展運用訓練方面的課外閱讀拓展、劇本表演、活動設計、小論文寫作等。最后,單元內每篇課文的作業設計體現了前后照應,相互勾連的特點。這樣既有助于學生學習單篇課文,又能讓學生學會從單篇走向單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2.系統性
統編語文教材作業的設計,還具有嚴謹的循序漸進的系統性特點。比如,對小說人物的理解,不能簡單貼標簽,或者靜態地分析。教材為解決這個問題,作業設計可謂循循善誘?!犊滓壹骸芬徽n的預習提示先是這樣引導:“‘孔乙己’是小說中人物的真實姓名嗎?人們為什么這樣稱呼他?帶著問題讀課文,你可能對這個人物有更深刻的理解?!边@是第一層級,在課前帶著好奇與疑問初讀課文。緊接著,預習提示又引導:“讀完課文,想一想,孔乙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在初讀的基礎上,學會表達自己的看法,有初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這是第二層級。帶著這樣的思考,在課堂教學中,進一步印證與糾正。在課文學習結束后,教材“思考探究”作業一的設計就變為:“孔乙己是一個怎樣的人?結合課文中的具體描寫,聯系人物所處的社會環境,談談你的理解?!边@是第三層級,要將課堂所學融會貫通,有理有據,全面地分析人物形象。
二、教材作業設計基礎上的細化與整合
筆者充分利用教材作業設計,根據學生情況,因班制宜,對教材上的作業進行了適合本班學生使用的分層與整合。盡可能地讓學生通過作業“自主發現”,由積累已知轉向探究未知,將知識與方法內化為自己的語文素養。
1.以分層的方式細化教材作業設計
設計分層作業要根據學生認知結構和個體差異進行,以達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需求的目的。
比如,對于《孔乙己》這篇課文的作業設計,可以結合課堂教學實際,進一步豐富并用好教材作業設計,也能夠避免學生照抄現成的答案。教材上“思考探究”作業二為:
小說多次寫到人們的“笑”,找出具體語句,看看人們每次都是為什么而笑的。作者用“笑”來貫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理解“笑”這一細節,是解讀《孔乙己》這篇小說、讀懂人物、把握主旨的關鍵。筆者根據學生層次,進一步細化這項作業,作了分層設計,讓學生解讀得更透、更細、更實。
A層次:
(1)閱讀《孔乙己》這篇小說,找出至少三處描寫人們“笑”的具體語句。
(2)看看找出的語句都是誰在“笑”?試著具體分析每次“笑”的原因。
(3)作者用“笑”來貫穿整個故事,用意是什么呢?試從多角度分析。
B層次:
(1)閱讀《孔乙己》這篇小說,分別找出寫不同人(如孔乙己、掌柜、短衣幫、小伙計等)“笑”的語句。
(2)分別分析每個“笑”的場景和原因,試著歸納人們每次“笑”的共同特點和含義。
(3)探討作者為何用“笑”來貫穿整個故事,以及這種手法對于表達主題的作用。
C層次:
(1)閱讀《孔乙己》這篇小說,找出所有描寫人們“笑”的具體語句,并作分類整理。
(2)對比每個“笑”的場景和原因,分析不同人物的“笑”是否有區別,以及這種區別反映了什么。
(3)深入思考作者為何用“笑”來貫穿整個故事,探討這種手法對于展示人性、社會現象或者文化背景的意義。
(4)如果給小說再增加一個“笑”的環節,你會放在什么地方,怎么設計?同樣,如果要刪去一個“笑”的環節,你會怎么選擇與處理?
“笑”在本文中是一個很好的教學切入點,作者在每一層描述中都以“笑聲”作為結尾,考慮到學生學習層次的差異性,設計不同層次的探究任務,不同層次學生在不同層次問題探究中可以更好理解不同人物的“笑”及其背后的深層含義。分層細化的過程也是因材施教的過程,有助于激發不同層次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加深對作者塑造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深層含義的理解與認識。
2.從分類的角度整合教材作業設計
溫儒敏先生指出,要研究如何把“教讀”“自讀”與課外閱讀三者結合起來,融為一體,千方百計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有這一條,語文素養的提升才不是空話。[4]作業設計同樣如此。這啟示我們,還可以采用歸納、演繹、整合的思維方式,對教材上的作業進行單元內分組歸類,以提供高階思維的學習體驗。比如,這一單元的小說塑造的都是“小人物”,作業設計可以從品析小說語言角度入手,從讀懂“這一篇”小人物走向讀透“這一類”小人物。在課堂教學初步賞讀的基礎上,筆者根據教材原有設計,再增添一些探究性的、整合性的分類作業,讓學生進一步走向文本深處。比如:《孔乙己》如何巧用一系列動詞來刻畫人物的“迂腐”;《變色龍》如何通過人物的動作與語言描寫來展示人物的“善變”;《溜索》如何借助干凈、洗練的語言表現人物的“英勇豪邁”;《蒲柳人家》如何以富有特色的語言,如口語、俗語、借鑒評書等來呈現農民的“淳樸”。學生可以任選自己喜歡的篇目,對上面的問題作出自己的分析,寫一篇關于“小人物”形象塑造與解讀的文章。
統編語文教材上的作業設計,直指每篇文章的精華,受教材篇幅限制,不可能做面面俱到的作業設計,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對單元內同類作業進行歸類,發現它們的邏輯性、系統性,在分析、歸類的基礎上,從而把握“這一類”知識的體系,學會解決這一類問題的方法。
三、教材作業設計的遷移與開放
教師要在深入理解教材編者意圖的基礎上,將教材上的作業落實好、運用好,也可以靈活地創造性使用。因為地域不同,生源結構不同,也需要教師針對學生個性化的需要,在引導學生走向深度學習的過程中,對教材作業適當地“遷移”使用,適度地“開放”設計。
1.在“遷移”設計中實現深度學習
“遷移”指向的是把在一個情境中學到的東西運用到新情境的能力,這也是一種深度學習。強調在“現實世界”中“創造和運用”,運用的過程就是遷移的過程。運用“遷移”理念進行教材作業再設計,意味著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上的作業,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情境相結合,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促使他們將所學應用到不同的情境中。比如,教材上《變色龍》“積累拓展”作業為:
如果根據課文內容編演一個小品,由你做導演,你對警官奧楚蔑洛夫、巡警葉爾德林、首飾匠赫留金這三個人物的衣著、表情、語氣、動作等,會進行怎樣的設計?請說說你的想法。
筆者受教材原題的啟發,以情境為載體,從問題出發,進行衍生、遷移的作業設計。
如,《孔乙己》拓展作業為:
根據課文內容表演一個情景短劇,由同學自由選擇扮演孔乙己、酒店老板或其他角色,通過衣著、表情、語氣和動作等展現出不同角色的特點和情感。在扮演過程中,各角色需要理解角色的性格特點、思維方式和情感表達,并展示出人物的獨特形象。
這些作業涉及的知識,雖然看起來是碎片化的、零散的,但有利于提升學生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完成遷移作業的過程中,列出需要解決的問題,梳理出已學知識點或建構知識樹,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找到從組織知識到搜索知識再到提取與應用知識的路徑。這樣的過程才能由表淺的學習轉化為深度學習,發揮作業“遷移”的效能。
站在單元一體化的角度,對四篇文章都提出類似“遷移”要求,學生可以選擇部分完成,也可以全部完成,作業的衍生設計,既尊重教材,又巧妙靈活運用于單元整體教學。這種實踐性的學習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培養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應對挑戰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開放”設計中體現個性化學習
要以“開放”的理念用好教材的作業設計,通過創造性、探究性和自主性的任務設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其參與度,培育他們的語文能力和素養。開放性任務是指給學生提供一定的自由度和選擇權,讓他們根據個人興趣和能力,自主決策并完成任務。這種任務設計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主動性,促進他們的深度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上《孔乙己》“積累拓展四”作業為:
這篇小說以酒店小伙計的視角敘述故事,試著換個角度簡單講述這個故事,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同學之間交流。
這是一道開放型的作業設計,旨在啟發學生換位思考,從其他人的角度出發,重新敘述故事,體會不同視角帶來的效果和觀點的不同。筆者把這道作業題繼續創新設計,命制得更加“開放”。
(1)換個敘述方式——寫
請同學們選擇一個與酒店小伙計有關的情節或人物,以第一人稱敘事的方式重新講述該情節或人物的故事。同學們需要運用創造力和想象力,從小伙計的視角出發,展示他們對于情節或人物的理解和想法。
(2)換個敘述方式——畫
請同學們選擇一個描繪酒店小伙計所見所聞的場景,用繪畫的方式呈現出來。同學們可以通過繪制場景中的細節、人物形象等,展示小伙計所處的環境和他的觀察力。
(3)換個敘述方式——講
請同學們以酒店小伙計為敘述視角講故事,選擇一首樂曲或者通過剪輯、搭配幾個音樂片段,作為講故事的背景音樂。同學們可以通過樂曲的編排和音色的選擇,表達小伙計在故事中的情感和心境變化。
(4)換個敘述方式——演
請同學們學寫劇本,將小說中描述小伙計視角的場景進行劇本重構,并嘗試自主進行編、演、拍攝。同學們可以嘗試從小伙計的視角出發,體驗和展示小伙計在故事中的情感變化和思考過程。
(5)換個敘述方式——對話
請同學們設計“校園電視訪談節目——對話小伙計”,可以選擇作品中的人物與之對話,也可以選擇今天的“我們”與之對話;可以是當年的“小伙計”,也可以是今日“小伙計”回首當年。
通過以上作業設計,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形式來深入理解酒店小伙計的敘述視角。學生的語言技能的掌握、文化意識的培養、批判思維的發展等多個層面也得到了鍛煉。不但激發了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還培養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信息獲取能力。學生在開放性作業中進行合作與分享,通過小組討論、展示和互動交流,促進彼此的學習和成長,使語文學習更具有意義和深度。
總而言之,基于統編語文教材的作業設計為教師提供了一種可操作的作業設計思維方式。在作業設計中,我們可以秉持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理念,為學生打造一個豐富多樣、創新有趣的作業環境,讓他們在語文學習中得到更全面的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8.
[2][4]溫儒敏“. 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
[3]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23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