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目的
“平行課堂”即同年級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班級在同一時間針對同一教學內容,通過靈活分組手段開展教學的組織形式。本研究基于“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視角下,通過設計“平行課堂”教學實驗方案在小學五年級足球教學中實施,同時將教學實驗與常規教學模式作對比,分析二者對小學五年級學生足球技能的影響情況,以期豐富教學方法,促進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高質量發展,為探索新的足球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提供經驗與借鑒。

二、研究方法
(一)文獻資料法
通過運用文獻檢索法、查閱政府網站等手段,檢索“教學組織”“小學足球”“足球技能”等詞條相關文獻,查閱整理出有關基于“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平行課堂”教學的相關內涵體現,以及足球技能評價標準內容,為本文的研究提供學理支撐。
(二)實驗法
1.實驗目的及假設
基于“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理論的研究,通過實驗驗證“平行課堂”教學組織形式與常規教學組織形式,并假設兩種模式在小學五年級足球教學中,對學生足球技能的影響存在顯著性差異。

2.實驗對象
選取廣州市增城區某小學五年級四個班學生為實驗對象,按班級隨機分為“平行課堂”教學模式的實驗組和常規教學模式的對照組。其中實驗組男生43人,女生40人,共83人。對照組男生42人,女生41人,共83人,兩組人數相同且性別比例均衡。
3.實驗控制
實驗采用單盲法,從教案的設計到教學過程以及后續測試,參與實驗學生均不知道實驗相關的信息,確保學生不會因主觀因素影響實驗結果,實驗班與對照班授課教師由本校足球專項的兩位教師擔任,實驗過程中嚴格控制學生課外訓練行為,且確保教學時長、進度、場地、設備及器材均相同,減少變量對實驗所帶來的差異性影響。實驗時間為2023年10月至2024年11月,連續授課共計18課時,每課時40分鐘。
4.實驗測試指標及方法
實驗指標的選取在前期通過文獻綜述法,經過征詢專家意見以及結合學生足球教學實踐情況后,選擇采用教育部印發的《學生足球運動技能等級評定標準(試行)》中二級測試的技能部分測試方法]。腳背正面顛球:劃定 5m×5m 區域,測試者聽到口令后,把足球用腳踢起或用手拋起,運用腳背正面進行顛球,球落地或球顛出規定區域則停止測試,測試時間不超過1分鐘。測試兩次記錄最佳成績。繞桿運球:在平整的球場上劃定 25m×5m 區域。起點距第一個桿 4m ,其余桿距 2m ,起點距終點 20m 。測試者聽到口令后,從起始線開始運球出發,依次繞過間隔為 2m 的8個標志桿,以運球過終點線結束。測試兩次記錄最佳成績。踢準:在平整的球場上劃定 12m×6m 區域,球門距起始線 10m ,球門尺寸 1.5m×1m ,球門和球門之間相距 0.5m ,測試者聽口令后,在起始線上用腳內側踢地滾球的方式將球踢進距起始線 10m 處的三個足球門,每人5球。踢進中間球門得1分,踢進兩側球門得2分,按照每個球踢進球門的分數累計相加得出最后分數。測試兩次記錄最佳成績。
5.實驗內容
按照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版)》文件要求,在“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根據小學五年級學生年齡段知識與技能掌握規律和特點設計教學內容,并制訂大單元教學計劃(表1),實驗組和對照組嚴格按照教學計劃進行授課,教學內容與進度均保持一致。
6.實驗設計
在“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實驗組采用“平行課堂”組織形式,在課程的編排上將兩個平行班的體育課安排在同一時間,授課教師同時對兩個班級進行授課。在學習活動階段、練習活動初期階段的模仿練習、基礎動作練習階段采用一人主講,一人進行管理或示范的方式進行;練習活動中,教師根據學生技術水平分成兩組,一人負責安排有足球基礎、掌握較好的學生進行強化拓展練習,另一人則負責安排動作掌握較差的學生進行鞏固練習;比賽活動部分則安排行政班級之間的男生與男生、女生與女生進行同性別比拼,教師則按照性別專門組織比賽;評價活動中,教師負責對教學分組的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對照組的兩個班則采用每班一名教師進行授課的常規形式開展教學活動。
三、結果與分析
(一)實驗前學生足球技能對比分析
在實驗前,根據選取的測試方法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技術進行了測試,并分別對三項指標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探究實驗前兩組學生是否存在顯著差異。

續表

由表2可知,兩個班的學生腳背正面顛球、繞桿運球、踢準測試指標的成績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Pgt;0.05 ),滿足教學實驗對變量控制的要求,并且通過對數據的觀察可以發現,兩組學生在腳背正面顛球以及繞桿運球方面成績均較差,存在較大提升空間。
(二)實驗前后足球技能對比分析
實驗后對實驗組、對照組的成績數據與實驗前數據分別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分析實驗前后樣本是否存在差異。
由表3、表4可知,實驗后的實驗組、對照組的腳背正面顛球成績相比實驗前存在顯著性差異( Plt;0.05 ),且實驗后的實驗組、對照組的繞桿運球、踢準成績相比實驗前存在十分顯著性差異( Plt;0.01 ),同時實驗組在實驗后繞桿運球成績出現標準差明顯變大。說明無論是實驗組還是對照組,實驗后的三項足球技能測試成績較之實驗前均有顯著的提高,但是在繞桿運球和踢準成績方面提高得更為明顯;實驗后,實驗組在繞桿運球方面相比實驗前,組內的學生之間成績差距拉大,究其原因在于“平行課堂”教學組織方式在練習活動中通過對學生技術水平進行分組,每組教師專門針對處于該水平的學生進行輔導,使優秀學生更好地得到運球技術拓展和提高,但是在后進生的提高方面,分層的設定可能存在一定負作用。
(三)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足球技能對比分析
在實驗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三項技能指標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探究實驗后兩組學生是否存在顯著差異。




根據表5可以看出,實驗后,實驗組的學生足球技能測試成績中的腳背正面顛球與對照組成績不存在顯著差異( Pgt;0.05 ),說明“平行課堂”教學組織相較于常規的教學組織不具備優勢;而在繞桿運球以及踢準這兩項指標上存在顯著差異( Plt;0.05 ),且平均數分別高于對照組0.74、 0.49 。
究其原因,一是腳背正面顛球這項球感類足球技能關系到人體神經對腳步的精細化控制,相較于繞桿運球以及踢準,更多的是需要身體的不斷體驗、練習才能提高,實驗組和對照組本質上都是基于“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下進行的兩種不同組織方式,故需要長期實驗觀察才能得出結果;二是“平行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下,教師在學習活動中能專注地進行講解示范,或者是管理指導學生集體,相較常規授課更加高效;三是在練習活動中,相較于常規的一名教師組織全班練習,“平行課堂”下的多名教師可根據學生所在的技術水平層次更加有針對性地展開練習組織和巡回指導,及時調整練習任務難度與目標,教師專注度與指導效果更好;四是在比賽活動中,“平行課堂”采用班級對抗的形式,將比賽對象由班內不同組同學比拼調整為班級之間分性別的小組比拼,比拼過程中教師按照勝負將積分匯總到班級總積分,利用學生的班級榮譽感和群體效應,加強學生參與比賽的積極性,從而更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動機,促進學生足球技能的提高;五是在評價活動中,“平行課堂”通過同水平學生、同班學生以及兩位教師加入多元評價中來,在定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中能更好更全面客觀地給予評價,使學生能更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與特長,明確自身努力方向,實現足球技能水平的提升。
四、結論
(一) “平行課堂”更具優勢
“平行課堂”和常規的教學組織形式,對小學五年級學生足球技能的提高均有作用,且前者更具優勢。
(二)“平行課堂”專注度更高
“平行課堂”相較于常規教學組織形式,優勢在于教師可有針對性地展開練習組織,專注度與指導效果更好,且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動機。
(三)“平行課堂”對不同學生效果不同
“平行課堂”相較于常規教學組織形式,在學生腳背正面顛球技能的短期提高上不具備優勢,且在繞桿運球技能上能促進優生發展,但是對其他學生的提高方面效果一般。
五、討論
本研究僅僅處于實踐探索階段,而影響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的因素十分復雜,“平行課堂”教學在體現“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的一系列設計與實施細節的把握以及對學生球感的提高上尚需進一步論證。打破固有模式,創新開發多樣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未來趨勢,如何在小學開發“平行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在實效性與科學性上有待大家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教學指南(試行)》和《學生足球運動技能等級評定標準(試行)》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6(4):91-9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于素梅.從一體化談“學、練、賽”及其應用[J].體育教學.2020.40(8):17-19.
[4]任天賜.“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在小學五年級足球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2.
[5]肖建忠.鄭華威.屈冬林.張澤林.基于時代背景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設計與實施[J].中國學校體育.2023.42(10):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