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其中特別強調了改進義務教育階段的評價方法,旨在全面促進學生的發展,這一政策導向為體育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大單元教學課題提供了重要的實踐方向。單純以考試成績為單一評價標準的模式已難以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采用表現性評價能夠有效檢驗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為此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設計“三層、三案、三力”綜合評價體系,旨在為教師在大單元教學過程中提供全面的評價工具,促進學生“主動學、積極練、踴躍賽、精準評”的學練效果,能夠對學習過程進行整體評價和五育全要素評價,發揮體育綜合育人的功能。
筆者以水平四足球大單元教學為例,從明確“三層目標”、實施“三案檢測”和提升“三大能力”,探討表現性評價在實際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為了確保評價體系對核心素養目標有促進作用,需要先確定三個核心層次:運動認知、運動技能和運動綜合,這些目標不僅明確了評價的方向,也為學生提供了明確的成長路徑。此外,通過實施“簡答式”表現性評價、“非對抗性”表現性評價、“對抗性”表現性評價三種不同的表現性評價方案,更好地檢驗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促進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成長。為了使評價更加科學和系統,還需要構建一個全面性和客觀性的表現性評價量規,這個體系要覆蓋多個方面,幫助教師能夠從多元角度審視學生在整個大單元學習過程中的綜合表現,從而進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計劃。
一、確立“三層目標”,助評價內容有“意”
新時期體育課堂對教師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戰與要求,需要強化學科的實踐性,落實“四化”體育課堂轉型,推進育人方式變革。因此,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學評價也要隨之調整重心,不僅要關注動作的準確性,還應構建成涵蓋認知理解、技能運用和綜合品質三個層面的目標(表1),每一個層面的評價都要圍繞特定的指標展開,并確保評價的可操作性。這樣的評價結構不僅能夠反映出學生對體育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能展現他們在實際情境中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體現他們在面對復雜情況時所展現出的良好心理素質和人格品質,從而構成一個由“知識立意”到“素養立意”的評價結構,為評價方案的實施指明方向。

(一)知識立意,認知理解“是否會”
認知理解層次,主要是評價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或對知識的理解是否正確,如,學生需要了解足球運動的相關知識,如世界杯、足球比賽規則等,并能夠對這些知識進行記憶和理解。
(二)能力立意,技能運用“是否精”
技能運用層次,主要評價學生在運動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專門動作的能力,這一目標是評價運動水平的重要內容,如,在小學階段,要把身體協調性練習作為重點,發展學生的足球球性和動作準確性;在初中階段,應該注重足球運動技術的學習和運用,評價內容也要隨機進行調整,通過以評促學,增強學生的技能與體能。
(三)素養立意,綜合品質“是否強”
綜合品質層次,是一個涵蓋多個方面的概念,主要評價學生在解決復雜問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性品質,包括運動水平、理解能力、體育品格,等等。
二、實施“三案檢測”,助評價策略有“效”
(一)方案一:簡答檢測 知識理解“有能效”
在表現性評價過程中,部分教師往往關注評價內容,卻忽視了“如何評”,導致學生往往處于被動接受學習的狀態,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和熱情。“簡答檢測”通過“三問”,突出教法學法問題化,即探討性問題、導向性問題和反思性問題,讓學生對特定問題或情境進行簡短的回答或操作,評價學生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喚起學生的學習能效性,強化學習的浸潤性和層進性。此外,教師還可以迅速了解學生對某個知識點的理解程度,以便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1.課前巧用探討性問題
在單一練習中,教師可以從技術動作要素中(連貫性、銜接性以及精準性)歸納出探討性的問題,如,設問“怎么樣的運球動作能提高過人成功率?”有些學生會積極發言并進行示范,有些小組則會展開激烈討論,學生之間還會互相糾錯,使學生對體育技能、策略和概念進行深入思考,從而加深對體育知識的理解,并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課中巧用導向性問題
在組合練習或比賽中,當學生思維處于停滯狀態時,可以從技術動作的關鍵特征中(觀察判斷、跑動意識、跑位配合)歸納出導向性問題,如,“除了變速突破防守隊員,各小組還有其他突破方式嗎?并說出(展示)運球突破關鍵”,讓小組長帶領組員開展小組的合作討論,在探尋其他突破方式的過程中,既是獲得知識的一個過程,又是掌握學習方法的一個過程。
3.課尾巧用反思性問題
結束部分,可以從技戰術要素中(判斷、決策、應對、意識)歸納出反思性問題,讓學生回顧課堂情境和反思練習過程,加深理解技能背后的原理以及其他相關聯的知識,當學生回答不夠完整時,可以進行追問,喚醒學生的深度思考。
(二)方案二:任務檢測 課堂成長“見 實效”
為每組發放一張任務卡,各小組憑借任務卡完成任務,以足球大單元教學“運球突破技術”為例,采取定量和定性的檢測方式,專項技能內容包括突破次數、突破速度、抬頭觀察、假動作逼真等,綜合品質則需要小組長進行評價(表2)。該檢測需要學生充分去思考和解讀,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動力,實現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并通過星級評價的模式,對技術關鍵點進行及時評定,簡單易操作,解決課堂教學管理工作當中評價的方便性和及時性問題。
(三)方案三:單元檢測 單元學習“顯成效”
單元檢測采取對抗性測評的方式,組織改變規則的7VS7比賽,根據人數分成A、B、C三組,三組輪換進行對抗,每節比賽12分鐘,循環交叉。檢測時,對每名學生在場上的傳接球、搶斷、運球突破和射門等數據進行采集。
通過此種方式,逐步改善以往“會做動作但不會用動作”的情況,找出測評過程中現象背后的真實原因,為隨后的教學提供改進的方向。檢測的內容與標準提前一周公布,隨著大單元教學的進程逐漸縮短時間到提前三天,最后等同于文化課考試,然后為每項技能設定具體的評價指標,每個指標都賦予一定的分值,學生必須達到或超過這些標準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績。


三、提升“三大能力”,助評價指標有“趣”
在確定了表達性評價的具體目標和實施方案后,將評價目標與足球大單元的教學內容相結合,以形成一個客觀、詳盡且精確的評價標準。本文以三個關鍵層次目標(認知理解、技能運用以及綜合品質)為基礎構建了34項二級指標(表3\~表5)和最終評價分值比重(表6),旨在全面考查學生的各種能力和品質。星級評價量表不僅有學生的個人表現檢測,還有團隊合作表現的檢測,可以幫助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實時觀察和檢測,激發學生運動興趣和激勵學習的積極性,進而不斷提高學生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三大核心素養。




在學習和檢測過程中,教師還要讓學生了解什么是表現性任務,清楚表現性評價的內容,進而促進學生選擇解決問題的方式、做出合理的選擇。另外,教師要發揮大單元教學表現性評價體系的作用,及時、客觀地分析數據。以“變速運球突破”為例,通過對測試樣本“突破成功次數”的調查,某班級的測試樣本在“突破成功次數”數據中顯示,有將近 60% 的同學都實現了2次以上的突破,但是 25% 的同學過人假動作缺少欺騙性,并且突破的速度很慢,這說明了學生在突破過程中的動作質量相對較差,這樣教師就可以對教學內容和策略進行有效的調整。
四、效果與反思
“評”是大單元教學模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它可以為后續教學活動的調整提供依據,在設定各級評價指標時,要保證教學目標與評價內容具有較高的一致性,每一項評價內容要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和可評測性。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善于分析表現性評價的數據,并根據實際情況適時調整教學和評價方式,使表現性評價更加客觀與準確。
表現性評價不僅是一個單純的評分過程,教師在關注分數和目標達成度的同時,也要認識到這是一種促進學生學習和成長的有力手段,它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各項能力的全面發展,實現體育課程“學練賽評”的一致性。 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