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本劇創編教學是一種將音樂、戲劇和創作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戲劇素養和創造力。本文以家校合作為基礎,探討了多學科融合小學課本劇創編教學的理論依據、實施策略和效果評價。本文認為,基于家校合作的多學科融合小學課本劇創編教學是一種符合新課程理念和學生需求的藝術教育模式,值得推廣和實踐。
關鍵詞:家校合作;多學科融合;課本劇;創編教學
多學科融合課本劇教學是指在小學教育階段,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點、方法論、技能等要素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以課本劇為載體,通過多學科融合,包括語文、數學、英語、美術、科學、音樂等,打破傳統學科的界限,實現多學科的融合教學,構建和實踐一個貼近生活、更具創意的教學方式。
這種教學方式旨在用課本劇的模式打破小學傳統的單科教育體系,通過跨越學科界限,共同完成從文本到表演、從書面到立體、從閱讀到創造,使學生能夠在實際問題解決或項目學習的過程中,同時運用多種學科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在合作中培養團隊精神,健全人格,以孩子們喜愛的課本劇形式實現立德樹人。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開展課本劇創編教學,成為當前教育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
家校合作是指為共同育人,家庭與學校之間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同參與的關系,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進行協作與交流[1]。家庭是學生的第一個教育場所,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學生的課本劇興趣和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的影響。在課本劇創編教學中,家校合作也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家校合作的多學科融合的小學課本劇創編教學模式,旨在通過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參與,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創作能力,促進學生的創作素養和綜合素質。
一、小學課本劇創編教學的理論依據
(一)課本劇創編教學的概念和特點
1.課本劇創編教學的概念
課本劇創編教學是一種融合音樂、戲劇與創作元素的創新教育方式。它旨在通過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課本劇的創編過程,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合作精神和審美鑒賞能力。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學習音樂表演的基本技能,更在教師的引導下,共同構思、創作和演繹屬于自己的課本劇作品。這樣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充分展現自我,并在與同學的合作中學會傾聽、溝通和協調。課本劇創編教學不僅關注學生的技能學習,更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自我實現,為學生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綜合性的藝術學習體驗[2]。
2.課本劇創編教學的特點
課本劇創編教學的特點中,綜合性、情境性、創造性和合作性尤為突出。
綜合性與多學科融合讓教學內容豐富多樣,不僅有小學音樂、戲劇,更有文學、美術、舞蹈、科學等內容和藝術形式融入其中,使學生在藝術探索中拓寬了視野,深化了感悟。情境性教學將學生引入特定的藝術場景,通過設置引人入勝的主題和情境,讓他們身臨其境地感受藝術的魅力。創造性是這種教學模式的靈魂,它鼓勵學生勇敢地表達自己,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藝術才華,作品充滿個性與新意。合作性使課本劇創編教學更具意義。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自主創作,還要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作品。這種互動式的學習方式鍛煉了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使他們在合作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與信任。
(二)課本劇創編教學的理論基礎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自主建構的過程,教師的作用是引導、支持,促進學生的學習過程。課本劇創編教學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要求,它將學生置于真實的課本劇情境中,讓學生通過創作、表演和欣賞課本劇,構建自己的音樂戲劇知識和技能,體驗自己的課本劇情感和價值。
2.多元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提出,人類的智能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多樣的,包括語言、數理邏輯、空間、音樂、身體運動、人際交往、自我認識等智能。課本劇創編教學能夠充分發揮多元智能理論的優勢,使學生在課本劇創作過程中,實現智能的整合和提升。
(三)課本劇創編教學的價值和意義
課本劇創編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創造為核心的教學方式。它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個性表達和團隊協作。課本劇創編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戲劇素養和創造力,同時也旨在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念和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課本劇創編教學需要采用多維度、多層次、多形式的評價方式,不僅考察學生的知識技能,還考察學生的過程體驗、成果展示和反思評價,能為學生提供多樣化、客觀化、互動化的評價方式,提高評價的效度和效率。
二、家校合作的實施策略和步驟
(一)家校合作確定課本劇創編教學的主題和目標
課本劇創編教學的主題和目標應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和生活經驗,同時也應該與課本劇的藝術特征和教育價值相契合。課本劇創編教學的主題可以來源于學生的日常生活、社會熱點、文化傳統、歷史故事、學習過程等,也可以來源于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情感表達等。教學的目標可以包括音樂技能、戲劇技能、創造力、合作能力、審美能力等方面,同時也應該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習風格和發展潛能。
在確定課本劇創編教學的主題和目標時,應該充分利用家校合作的優勢,邀請家長和學生共同參與,家長和學生可以進行主題的構建、討論、投票、抽簽等,達成一致,通過填寫問卷、參加訪談、展示作品等,反映他們對課本劇創編教學目標的期望和需求,制定合理和有效的目標。
(二)家校合作設計課本劇創編教學的情境和活動
創編教學的情境和活動是課本劇創編教學的核心內容,它們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創作素材、有趣的創作過程和精彩的創作成果。課本劇創編教學的情境和活動應該圍繞創編教學的主題和目標,設計出具有挑戰性、趣味性和創新性的任務和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課本劇的創作。創編教學的情境和活動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情境設置
情境設置是課本劇創編教學的起點,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具有吸引力和啟發性的創作背景。教師可以通過故事、圖片、視頻、音樂、道具等多種方式來營造情境。例如,設計一個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創作一部關于二十四節氣的課本劇。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一些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視頻或資料,或者邀請相關的專家來為學生講解,激發學生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和思考。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課本劇創編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它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塑造角色。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分析角色、創造角色、表達角色等方式來進行角色扮演,也可以邀請家長或同伴作為觀眾或合作伙伴,為學生提供反饋和建議。例如,在上面的“二十四節氣”情境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驚蟄、小滿、大寒等節氣為創作主題,創造一個或多個角色,通過對話、歌唱、舞蹈、服裝、舞臺設計等方式表達角色的情感和思想。
3.即興表演
即興表演是創編教學中的一種創新方式,它能夠引導學生進行即興的創作和表演。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游戲、競賽、對話等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即興表演,也可以邀請家長或專家作為評委或指導者,為學生提供評價和指導。例如,教師可以設置一個以“安全出行”為主題的即興表演任務,引導學生利用戲劇的元素來表現騎電動車佩戴頭盔、坐公交車站穩抓好扶手、乘坐私家車佩戴安全帶等場景,還可以邀請家長或專家來觀看學生的表演,并提供評價和建議。
4.主題深化
主題深化是課本劇創編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它能夠幫助學生深入挖掘課本劇的主題和內涵。教師可以通過討論、記錄、展示、錄制等多種方式來幫助學生整理、修改和完善他們的創作,也可以邀請家長或社區作為資源或平臺,為學生提供支持和機會。例如,在上面的“安全出行”即興表演任務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探討乘坐交通工具時的心理活動、安全意識等主題,并通過記錄表演過程、展示創作成果等方式來深化學生對主題的理解和表達。
三、家校合作的效果評價和反饋機制
為了有效地評價和反饋基于家校合作的課本創編教學的效果,本文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評價和反饋機制:
(一)建立多元化的家校合作評價指標和標準
課本劇創編教學的評價指標和標準應該反映課本劇創編教學的多維度、多層次和多形式的特點,同時也應該考慮家校合作的影響和貢獻。創編教學的評價指標和標準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表演技能
表演技能的評價需要家校合作的參與,家長的引導和支持對學生的技能提高有著重要影響。評價學生在家庭環境中是否能自主進行表演訓練,如表情、動作的準確性和生動性。
2.創造力
創造力是課本劇創編教學的核心目標之一,也是家校合作的重要領域。以下是一些建議的評價指標和標準。
想象力:評價學生是否能積極參與創作活動,如創作故事、角色、情境等,同時也要考察家長是否能鼓勵和支持孩子的創作活動。
創新力:評價學生在課本劇創編過程中是否能提出新的想法和觀點,對主題、角色、情境等有獨特的理解和表達。
合作力:評價學生在家庭和學校中是否能有效地與家長、老師、同學等進行溝通,表達自己的觀點和需求,學生在課本劇創編過程中是否能與家庭成員進行有效的分工協作,共同完成創作任務。
3.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是課本劇創編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家校合作的重要領域。評價指標和標準可以包括:
欣賞能力:評價學生是否能欣賞和評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有獨特的審美觀點和理解。
鑒賞能力:評價學生是否能對不同類型的課本劇作品進行鑒賞和分析,理解其中的藝術元素和價值。
在建立小學課本劇創編教學的評價指標和標準時,應該充分利用家校合作的優勢,邀請家長和學生共同參與,充分考慮他們的期望和需求,制定出合理和有效的指標與標準。
(二)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和手段
課本劇創編教學的評價方法和手段應該反映創編教學的過程和結果,同時也應該考慮家校合作的參與和貢獻。
1.觀察記錄
觀察記錄是對學生在課本劇創編過程中最直接的評價方式。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在創作、排練和表演等各個環節中的表現,了解學生的技能掌握情況、創造力發揮和團隊合作狀況。這種觀察可以是隨機的,也可以是系統的,可以通過記錄表、評分表等形式進行量化處理。通過觀察記錄,教師可以獲取更多關于學生在課本劇創編過程中的細節信息,從而更全面地評價學生的表現。
2.問卷調查
問卷調查是一種可以深入了解學生對課本劇創編教學感受的評價方式。通過設計針對性的問卷,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方面的看法和建議。這種調查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也可以在教學結束后進行,以便及時獲取學生的反饋,調整教學策略。通過問卷調查,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在家中的學習情況和對教學的看法,從而更全面地評價教學的效果。
3.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是課本劇創編教學最重要的評價方式之一。通過作品展示和分享,學生可以將自己在課本劇創編過程中的成果呈現出來,接受他人的評價和反饋。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可以作為觀眾或評價者參與進來,可以從一個更寬廣的視角來評價學生的表現和成果,提供更有價值的反饋[3]。
作者所在廣州協和學校小學部和初中部于2023年5月26日下午,聯合舉辦了“和雅小故事·品悟大道理”課本劇展演活動。
這次課本劇展演活動從2023年3月開始,到5月展演匯報演出,歷時2個月,從初賽到最后展演,學校1—8年級2000多名學生參與,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現戲劇表演和藝術魅力的平臺。過程中大量學生家長的積極參與,為課本劇的高水平展演做出重要貢獻。
4.反思評價
反思評價是一種深入剖析自己在課本劇創編過程中表現和成長的方式。通過自我或他人的反思和評價,學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顧整個課本劇創編的過程,分享彼此的感受和體驗,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通過這種方式的參與不僅可以增進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感情,還可以幫助孩子更全面地認識自己,促進自我成長。
在采用課本劇創編教學的評價方法和手段時,應該充分利用家校合作的優勢,邀請家長共同參與,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一種互動和互評的氛圍。
參考文獻:
[1]陳思夢,夏正江.家校合作的公共性判定及其實現[J].教育研究與實驗,2023,(03):33-42.
[2]邱慧燕,柴江.家校合作體系構建的要素、困境及路徑[J].內蒙古社會科學,2021,42(06):179-186.
[3]郭建平,王利敏.從“瓦格納藝術自覺”看中國當代音樂戲劇[J].戲劇文學,2019,(03):71-74.
【注: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一般課題“多學科融合的小學課本劇教學方式的構建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113689)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