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惲雪珺(1983— ),女,江蘇宜興人,宜興市荊溪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英語教學。
[摘 要]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新課標)指出,要本著學用結合、課內外結合、學科融合的原則,開展英語綜合實踐活動,把學生的學習從書本引向更廣闊的現實世界。由此可見,課內外結合是新課標倡導的新教學理念和原則。小學英語故事板塊教學存在一定的問題。本文結合這些問題,分析小學英語故事板塊課內外融合的教學價值,探討小學英語故事板塊課內外融合的教學策略,以期提升小學英語故事板塊的教學質量,加強課內外融合實踐教學,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 小學英語;故事板塊;課內外融合
譯林版小學《英語》中的故事板塊是各個單元的核心板塊,此板塊體裁多樣,有故事、對話、短文、短劇等,這種編排旨在以有趣的英語故事擴大學生的英語閱讀面,幫助學生積累英語詞匯,培養英語語感。但是,在當前故事板塊的實際教學中,不難發現,小學生存在較多的學習問題,學習成效有待優化。教師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字詞句的教學上,對故事脈絡、故事內涵以及人物性格等系統性教學不夠重視,導致小學生對故事理解不到位,再加上他們缺少發散性思維,面對較長的故事語句,感到學習難度較大,注意力容易分散,或產生畏懼和抵觸心理,難以真正進入學習狀態,無法提升學習參與度和創新力,實現深度學習。
一、小學英語故事板塊課內外融合教學價值
(一)開闊學生學習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部分英語教師在故事板塊教學中習慣于依賴教材,導致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內容狹隘,缺乏新鮮感和趣味性,學生沒什么學習興趣。課內外融合將課外知識有機融入課內故事板塊教學中,能夠為故事板塊教學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素材,豐富學習內容,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打破常規古板單一的教學方式,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學生的語感。
(二)促進學生詞匯積累,落實新課標的要求
課外閱讀是提升小學生英語綜合素養的重要教學手段。新課標指出,教師應指導學生堅持開展課外閱讀,注重提升和發展閱讀素養,并提出小學生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的課外閱讀量累計達到7000詞。由此可見,新課標對小學生的英語課外閱讀量和閱讀技能提出了明確的高要求。教師充分整合課外英語故事繪本,將小學英語故事板塊課內外融合,既有利于補充課內故事詞匯,又能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促進學生積極閱讀,增加學生的詞匯量,有效落實新課標的要求。
(三)豐富學生閱讀理解,建構學生知識體系
小學英語故事板塊教學故事性強、知識面廣,包括生活常識、社會經濟、多元文化等古今中外各方面知識。但是小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和社會閱歷不足,盡管他們的形象思維豐富,但是由于他們的邏輯思維不足,因此針對英語故事的閱讀理解能力有限。教師將課內外有機結合,有利于結合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體驗,啟發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其創造力,使得他們的學習思維進一步開拓,進而促進小學生對課本故事乃至世界的認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積累英語單詞和英語短語,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四)加強學生知識應用,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小學英語故事板塊哲理豐富,具備較強的價值導向,而課外知識更具綜合性特征,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因此加強課內外融合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更多的思考,啟發學生自主遷移和應用故事板塊的英語知識、方法技巧和思想價值,更好地理解和解決生活難題,形成較強的問題意識、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加深學生對自我、生活、社會和自然的認知與體驗,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人格品質,進而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二、小學英語故事板塊課內外融合教學策略
(一)融內容:加強故事板塊教學設計
教師是教學的設計者和主導者。針對小學英語故事板塊的課內外融合教學,教師需要遵循小學生的英語認知規律及其對故事學習的興趣,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步驟,完善教學設計和案例,形成具有啟發性的預習導案、課堂導案和復習導案,做好教學準備。
一是研讀教材,挖掘故事課內外可融合的元素,作為融合點,選擇合適的課外相關素材,鏈接課內外英語知識,補充和延伸課內故事板塊內容,拓展課外英語知識。
二是尊重學生,根據小學生的生活實際、興趣愛好,挖掘融合元素,激發小學生的融合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
三是開放內容,課內外鏈接的元素可以是英語知識,也可以是其他學科知識,以及更為廣泛的社會生活知識,比如英語音樂、英語舞蹈、生活英語廣告、英語音頻動畫等,只要教師能找到完美的融合元素,促進課內外結合,都是好的學習內容。
例如,教學譯林版《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1的故事板塊I like dogs時,教師了解到班級學生都喜歡小動物,因此將本單元的教學主題“動物”作為融合元素和融合點,選擇課外的英語繪本Up in a Tree、A Silly Kitty Christmas、Nora in the jungle等作為延伸素材,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課外英語繪本,了解更多的小動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熟練運用課內的“I like...”“I don’t like...”“Do you like...”等重點英語句式進行對話交流,表達自己喜歡和不喜歡什么小動物。還可以結合社會熱點,播放熊貓花花、萌蘭的相關視頻,激發學生的交流欲望。
(二)融預習:課前促進學生有效預習
預習是重要的學習環節,主要是學生在課外時間提前預習課內知識,因此在預習過程中,學生有較多的時間來加強課內外融合思考。教師應充分引導學生開展自主預習活動,激勵學生在預習課內故事板塊英語知識時,自主聯系課外知識,加強課外學習,把握課內學習重點和難點,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奠定良好的課堂學習基礎。
一是將課內外融合內容和方法設計到預習導案中,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學習特點,運用適合自己的課內外融合方法進行多樣的預習,提升學生的預習質量。
二是根據學生預習的成果檢測學生的預習情況,進一步把握學生的學習差異,優化教學難點和重點,為學生提供更加合適的個性化預習方法。
三是重視課堂預習成果展示,鼓勵學生在課前將優秀的預習成果,例如課內外融合學習心得、課外書籍推薦等,做成匯報內容,準備在接下來的課堂上展示,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預習自信。
例如,針對譯林版《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7 How much的課內外預習,教師根據故事主題,將課內外融合元素設計為“生活購物”,提供詢問父母衣服價格、模擬親子購物、閱讀英語有聲繪本Guess How Much、跟動畫欣賞和學唱兒歌How much等預習方法,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合適的預習方法,運用課內故事板塊的How much句子,進行課外的生活購物和價格交流,初步感受How much的意思和用途,初步理解和朗讀Story time,體會生活購物的樂趣,了解一些生活用品的價格,并記錄預習過程與心得,準備課堂預習成果分享。
(三)融課堂:課堂強化學生自主探究
課堂是小學英語教學的主陣地,尤其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更應該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價值與作用,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加強學生的英語知識理解、遷移和應用,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與素養,減輕課外學習壓力與負擔。
一是銜接預習環節,展示學生的預習成果,使學生感受課內外有機結合學習的樂趣,奠定良好的課堂基礎。
二是借助融合元素,利用網絡途徑搜集各種課外閱讀資源,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帶領學生精讀課文故事,逐層理解故事句子。
三是豐富課內外實踐活動,以學生為中心,創設多種多樣的融合故事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合作探究中積極展開對話交流,應用本節課詞語、句子展開對話練習,完成學習任務。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 8 Happy New Year!一課時,教師根據故事主題“新年快樂”,設計課內外融合學習任務“制作新年禮物”,開展課堂自主探究學習活動。首先,教師利用網絡搜集很多國家的新年文化圖片,如美國的圣誕節、中國的春節,多樣的美麗節日畫面很容易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創設賀新春的故事情境,引導學生模擬故事課文,學習表達“Happy New Year”,帶領學生精讀故事課文,逐層理解和熟練表達“What’s this/that? It’s...This is for you”等句式。然后教師播放新年音樂,營造活動氛圍,開展繪制新年卡片、制作新年禮物、互贈新年禮物等課堂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模擬春節祝福,鼓勵學生應用“What’s this/that? It’s...This is for you”等句式,開展新年口語交流。
(四)融作業:創新故事板塊英語作業
作業是銜接英語課內外學習、檢測和鞏固學生英語知識的重要手段。英語學習難度較大,學生存在較大的學習差異。新課標提倡針對不同能力水平、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組織開展生動多樣的活動,如對話交流、短劇展示、歌曲演唱、故事創編、海報設計等,引導學生做到“想表達”“能表達”和“會表達”,體驗英語學習的樂趣與意義,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因此,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應根據新課標理念,以立德樹人為教育根本任務,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價值導向,創新小學英語作業內容、形式和方法,設計不同難易程度的學習任務,布置差異化的作業,滿足不同學習層次學生的需求,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鼓勵學生遷移和應用課內英語故事板塊知識和技巧,加強生活對話、交流、閱讀和寫作等作業實踐,自主進行課外閱讀和英語視聽活動,解決課外閱讀難題,把學生的學習從書本引向更廣闊的現實世界,使之熟悉身邊的事物和環境,感知社會生活中的真善美,避免海量的書面英語作業。
例如,針對譯林版《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一課,教師可以設計情景對話、海報設計、水果購物、水果沙拉制作以及情景劇表演的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形式,在英語情景對話中交流水果沙拉的味道和做法,分享本課故事學習心得;在海報設計中畫“Mango”“Apple”“Pear”“Banana”等不同的水果,掌握基礎的詞匯;在真實的生活購物中口頭交流“Do you have any bananas/Mango/Apple/Pear”等,掌握課內故事單詞和句式的應用;在家庭親手制作水果沙拉,與父母分享本課的學習心得,促進課內外英語知識融會貫通。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背景下,針對小學英語故事板塊教學,采用課內外融合手段,能夠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豐富課內故事素材,將課內外英語閱讀有機結合,創設多樣、真實的故事情境,營造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加強學生的故事學習體驗,增強學生的語感,加深學生的故事理解和英語認知,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取、梳理語言和文化知識,建立知識間的關聯,并學以致用,促進學生聯系個人實際,遷移和應用課內外知識,解決課本上、生活里、社會中的問題,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判斷。
參考文獻
[1]唐夢漪.小學英語課內外閱讀整合教學策略探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20):63-64.
[2]劉圣潔.小學英語課內外閱讀融合教學實踐[J].小學生(下旬刊),2023(7):37-39.
[3]楊芳.育人導向下的小學英語課內外閱讀融合教學策略[J].遼寧教育,2023,(13):74-77.
[4]王茜.小學英語人教版Storytime板塊教學策略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3.
[5]朱淳.基于主題意義的小學英語課內外閱讀融合教學[J].名師在線,2023(8):37-40.
[6]毛凌飛.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英語課內外閱讀教學融合發展策略[J].校園英語,2022(42):97-99.
[7]陸嫻.小學英語故事板塊有效教學策略[J].華夏教師,2017(1):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