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歸來》,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女性或多或少能在里面找到自己或身邊朋友的影子。雖是同根生,卻吃著兩鍋飯長大,不同的生長環境、不同的人生際遇,有些人老死不相往來,有些人結婚育兒后學習和解。被別人“懷疑”的童年、被道德“綁架”的成年、血脈親情與養育之恩的糾葛……“安穩,才是一個人的體面”寫出了多少“老四”們缺乏安全感敏感多疑的心聲,“習慣于把自己變成一種液體,收受,包容,暗自洶涌,自我消融”這樣的描述,比發射導彈還要精準,直擊心底炸出一朵又一朵蘑菇云。“我要用文字,給自己鋪一條回家的路”,文末這句看似風輕云淡,卻著實讓人尋味。文學慰藉心靈,這是文學的魅力,也是人性的回歸。
—選自《星火》公號有關散文《歸來》的留言" 讀者:郭雨蘭
佐羅竟然是第一次在省級刊物發表小說,但這篇《消弭的海》挺讓我驚嘆的。小說的語言比較成熟,開放式的結尾,引人回味無窮。那個女人究竟是不是他媽媽?其實這個問題已經不重要了,阿榕此時并不需要確定那個女人是不是他媽媽,因為他已經確定了自己內心的情感。在經歷了故意破壞、好奇打探之后,他已經放下了長久的積怨,此時他大喊“媽媽—媽媽—”,便是對母親的原諒以及對母親情感的重新構建,他將重新審視自己對母親的情感。文章處理得很巧妙,用常見的情節和普世的情感,一步一步推動讀者的閱讀興趣,卻又在結尾做出留白不交代任何結果,讓讀者用想象去填充,充分將讀者調動了起來,這樣能讓讀者參與建構的小說無疑是能打動人的。
—選自《星火》公號有關小說《消弭的?!返牧粞? 讀者:天際
《星火》的活動總是在戶外。還記得我們徒步在弋陽郊外的田野間,陽光灑在肩上,微風拂過臉龐,靈感如同田間的稻浪一般起伏不定。在這樣美的風景中,我們時而交流文學,時而交流生活,還經常為田間的牛駐足回眸。
《星火》家人的友誼,就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并肩同行中變得深厚。
我們多次舉辦“把《星火》讀給你聽”戶外活動,讓文藝之美感染更多的路人。許多過路者放緩了自己的腳步,被悠揚的讀詩的聲音吸引,駐足旁觀;《星火》雜志的詩歌像是跳躍的音符,觸動了他們的心弦。朗讀者中有字都未認全的小女孩,也有耄耋之年的婆婆,我們在與路人交談的過程,聽到很多有趣的故事,遇見不少神奇的巧合。這些珍貴美好讓每個人的雙眼燦若星辰,地上的燈光與天上的星光交相輝映。
這些具體的場景和人物,構成了我對《星火》雜志文學活動最寶貴的記憶。我們這群文青,因為共同的文學理念而相聚,因為真誠的交流而成長。在這里,每個人都是一顆獨立的星辰,但我們匯聚在一起,便能照亮彼此的道路,共同探索文學的無盡可能。這份團隊的溫暖和力量,將伴隨我們每一個人,走向更加廣闊的文學天地。
—選自《星火》公號有關驛站故事《取景框里的星與火》的留言" 讀者:行吟
這首《鸚鵡洲紀實》讀起來有質感,有幾句最是耐人尋味:“疲軟的/陽光被南方的鳥鳴啄成碎片/恰似謎面。”畫面感非常強,陽光鋪灑人間,本是自然處處有光,卻被鳥鳴的聲音攔截,兩種物象的搭配碰撞,引得讀者反復聯想咀嚼?!耙锌渴^毛茸茸的耳朵/我們看見雪白的情侶不斷取景/在漂浮的霧中發明出同一個自己/多種年輕的變體。”個體有著獨立的思考與個性,在甜蜜中或許會越來越像,彼此就像是另一個自己一樣。但其實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兩個個體因為彼此逐漸成為了多變的人,另一種是本就是多變的生命體?!八麄兒芸煜[在鏡頭外/最終唯一得以辨識的是岸邊的葦草。而江水始終比我們更沉默/并以此維護著某種清晰簡明的話語。”陌生化和物象的搭配都特別流暢,也是青年詩人用得較多的一種寫法。
—選自《星火》公號有關詩歌《鸚鵡洲紀實》的留言" 讀者:小袁
林莉的組詩《暮春,登象鼻山》延續了作者一貫的敘事風格。瀘溪河面上的晨霧、楓楊、樟樹、深沉的群山、苦楝樹、浮橋上的人影,在詩中一一呈現。暴雨后,瀘溪河以渾黃波紋藏匿了時間的倒影,億萬年只是一瞬。人在攀登的山峰中,聽風吹來的聲音,和來自內心的大象的呼喊。時光只是在編草扇子的女人和修竹筏的男人手指上緩緩流淌。作者將這些寫意般的畫面自然融入了詩,象鼻山下的這一個個意象主體,從始至終貫穿著作者心靈的觀照。她沒有一味地將可感知的事物涂抹成抽象的語境,她的語言有一種靜觀體物的傳統面貌。象鼻山下的四月,一幅暮春的江南圖景,畫面中若隱若現的一個人,自然、熱忱、細微而敏感,有那么點悲傷。
—選自《星火》公號有關《暮春,登象鼻山(組詩)》的留言" 讀者:云之尚
很久沒有讀這樣的文字了。讓我覺得雖然幾十年過去,初戀的萌動還是那般美好。欣喜,困惑,無助,欲說還休……一切都那么純粹自然,都還是原來的樣子。一度以為,科技的干預、生活方式的改變、各種觀念的交織撕扯,愛情也披上了現代(化)的外衣,失卻了嬌羞、含蓄,變得赤裸裸。原來怦然心動還藏在一切有關于“她”的聲響之中。不管結局如何,始終美麗如“虹”。書是一個道具,是一個載體,刻印著歲月的痕跡,與虹形成反差,因為沒有灰塵就沒有虹。
—選自《星火》公號有關小說《虹》的留言" 讀者:梅子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