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實施,人們對小學科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茖W知識不僅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基石,還是激發學生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催化劑。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小學科學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方法和策略。筆者探討了一種全新的小學科學教學策略,即鏈式導學、面式研學和網式拓學,以期通過綜合運用這三種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促進學生的跨學科學習,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一、新課標背景下創新小學科學教學策略的意義
(一)符合新課標的要求
首先,新課標鼓勵科學教育與其他學科融合,倡導跨學科教學。教師在創新小學科學教學策略時會引入更多的數學、歷史和物理等學科的知識,這有助于學生理解科學知識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其次,新課標強調科學教育要更注重實踐和體驗,要求學生通過實驗、觀察和探究等方式親身感受科學。在創新小學科學教學策略時,教師會安排學生開展科學實驗、實地參觀和課外科學探究等活動,這符合新課標的要求,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最后,新課標要求科學教學不僅傳授科學知識,還要注重科學倫理和價值觀的培養。在創新小學科學教學策略時,教師會引導學生理解科學與社會、環境和倫理之間的關系。由此可見,新課標背景下創新小學科學教學策略不僅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還符合新課標的要求。
(二)適應知識爆炸時代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科學知識體系也在不斷擴充和更新。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學的目標不僅是傳授理論知識,還包括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而創新教學策略能幫助教師更好地應對知識的更新和擴充,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并讓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
(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
傳統的教學模式常讓學生覺得學習是枯燥的任務,難以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好奇心。而鏈式導學、面式研學和網式拓學這些教學策略的運用,能為學生帶來更加生動的學習體驗,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課堂參與度。
(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新課標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其中就包括科學素養。在此背景下,教師在開展小學科學教學時不能僅單純地傳授知識,而要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等,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
二、新課標背景下創新小學科學教學策略的實踐與探索
(一)鏈式導學
鏈式導學是一種通過構建知識鏈條,將不同主題的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知識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教師可以通過介紹科學家的生平經歷和研究成果,引導學生了解科學的發展歷程,探討不同科學領域之間的聯系,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的本質。
例如,在教授青島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七課“溫度計的秘密”時,筆者采用鏈式導學法,讓學生深入了解了溫度計的知識,掌握了溫度計的原理及運用方法,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首先,在正式教學之前,筆者通過引入知識鏈接,讓學生明白古人對溫度的描述有限,主要以寒、冷、涼、溫、熱、燙等形容詞進行定性描述,依靠豐富的經驗把握溫度。此外,中醫強調望聞問切,通過觸診和切脈的方式判斷病人是否發熱,并進一步判斷是“外感發熱”還是“內傷發熱”。這表明溫度的感知與人體的生理狀態密切相關,進而為學生理解溫度計的原理打下了基礎。在探討溫度計的發明時,筆者為學生講述了溫度計的歷史,讓學生通過溫度計的發明過程了解了科學技術不斷演進與發展的軌跡。
其次,針對水銀體溫計及電子體溫計的特點,筆者利用實物向學生示范和進行實驗,闡述它們的工作原理。水銀體溫計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原理,溫度變化導致水銀球上下運動,從而達到測量體溫的目的。電子體溫計則利用溫度傳感器和電子元器件快速準確地測量體溫,并通過液晶顯示器顯示結果。筆者還讓學生自己操作體溫計,觀察體溫計的工作過程,這加深了他們對體溫計工作原理的理解。
再次,筆者引入溫度的概念。在引入溫度的概念時,筆者讓學生了解了溫度是什么及人們為什么需要測量溫度,并通過簡單的例子,如天氣預報中的溫度預測、烹飪食物時的溫度控制等,說明了測量溫度的重要性。
最后,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溫度計的使用,筆者準備了一些常見的物體,如水、冰塊、溫水、熱水及室溫下的物體等,要求學生使用溫度計測量它們的溫度。在這個過程中,筆者指導學生如何正確使用溫度計,如將溫度計完全插入液體中,并等待溫度計的讀數穩定時再讀取結果。通過動手操作,學生學會了如何測量溫度,掌握了比較不同物體溫度的方法,并能通過繪制簡單的溫度圖表加以展示。筆者還為學生設計了小實驗,讓他們比較不同條件下的溫度變化,如比較室內外的溫度、比較同一個物體在陽光下的溫度和陰影下的溫度等。通過這些實驗,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溫度的變化。此外,筆者向學生介紹了現代溫度計的應用領域,如醫療、氣象、食品烹飪等,讓學生了解了溫度計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通過以上鏈式導學的教學過程,學生不僅掌握了溫度計的發展歷史和工作原理,還了解了溫度的感知與人體生理之間的聯系,從而理解了科學知識的發展脈絡和應用背景,提高了綜合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面式研學
面式研學是一種注重實踐和實驗的教學方法,主要通過讓學生參與實際科學研究和實驗活動,加深學生對科學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面式研學包括開展小型科學實驗、參觀科研機構和采集自然數據等活動。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生能夠體驗到科學的魅力,提高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通過科學實踐主動參與學習,促使學生積極探究并掌握科學知識,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以青島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二十五課“太陽能小臺燈”的教學為例。由于這個單元涉及小學生的科學實驗教學,筆者采取了面式研學的教學方法,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首先,筆者向學生介紹了太陽能小臺燈,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了相關資料和圖片,引導學生討論太陽能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并向學生提出“你們知道如何利用太陽能發電嗎”“你們能設計并制作一個太陽能小臺燈嗎”等問題,激發了學生對太陽能的探究興趣。
其次,筆者引導學生討論能源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性及太陽能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激發了學生探究太陽能的興趣。筆者還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了太陽能電池板的圖片,并讓學生討論它的結構和功能。
最后,筆者引導學生開展了如下實踐環節。實踐環節一:太陽能電池板的認識與測試。筆者向學生展示了太陽能電池板,并講解其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讓學生用手遮擋太陽能電池板的部分面積,同時觀察燈光亮度,思考太陽能電池板將太陽能轉換為電能的過程。實踐環節二:制作太陽能小臺燈。筆者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太陽能電池板、LED燈和導線等材料制作太陽能小臺燈,并在學生遇到問題時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指導。實踐環節三:改進小臺燈。筆者讓各小組派代表分別在班級展示他們制作的太陽能小臺燈,分享制作過程和遇到的挑戰,并由其他小組評論臺燈的外觀、亮度等。在此基礎上,筆者組織學生討論在這次實踐活動中的收獲及太陽能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參考其他小組的意見改進小臺燈。
通過這樣的實踐過程,學生不僅體驗了科學實驗的樂趣,深入了解了太陽能的應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還通過合作提高了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為他們未來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網式拓學
網式拓學是一種注重跨學科學習和綜合運用知識的教學方法,它通過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有機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知識的綜合性和實際應用。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跨學科學習,利用網式拓學讓學生學會如何跨學科思考,從而高效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在教授青島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十九課“生物的棲息地”時,筆者結合道德與法治教育,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了珍稀動植物,并強調了保護環境和愛護生命的重要性,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首先,筆者引入珍稀動植物的話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并向學生提出“你知道我國有哪些珍稀動植物嗎”“你了解珍稀動植物為什么需要保護嗎”等問題。接著,筆者將學生分組,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他們在組內分享對珍稀動植物的認識,并使用多媒體設備收集信息和展示研究成果。
其次,筆者引導學生分析珍稀動植物瀕臨滅絕的原因,如生態破壞、非法捕獵等,讓學生討論為什么需要保護這些動植物,并鼓勵他們提出保護珍稀動植物的方法和行動計劃,包括宣傳、募捐及參觀野生動植物保護區等。筆者還指導學生制作宣傳海報和宣傳冊,呼吁大家保護珍稀動植物,并在班級討論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環保和愛護動物的理念。
最后,筆者指導學生總結在跨學科學習中獲得的知識和了解的環保理念,并引導學生參與教學評價過程,鼓勵他們在班級分享自己的收獲。
通過這次跨學科學習,學生不僅了解了珍稀動植物和它們面臨的問題,樹立了環保和愛護動物的理念,還提高了跨學科思考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提升了綜合素養。
三、小學科學創新策略的實踐成果
筆者基于新課標創新了小學科學教學方法(包括鏈式導學、面式研學和網式拓學),并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果,培養了學生的跨學科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在鏈式導學中,學生通過一系列教學環節逐步深入學習和構建知識體系,從而更好地掌握了科學知識。在面式研學中,學生通過實驗等方式親身經歷和參與實踐,使抽象的科學知識變得更加具體和有實際意義,并通過觀察、實驗和數據收集等活動,提高了科學探究能力。網式拓學通過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有機結合,讓學生學會了跨學科思考,不僅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提高了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實踐表明,鏈式導學、面式研學和網式拓學等新型教學方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深入掌握知識,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科學探究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同時,這些新型教學方法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和社會意義,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實現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濟南育秀中學小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