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對于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轉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優化課堂提問策略,不僅能有序推動教學進程進行,還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并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在初中物理課堂中,教師應創新教學設計,從針對提問、適時提問、多樣化提問入手,運用富有趣味性和針對性的提問方式,激發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探索興趣,進而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文章以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為例,探討如何優化初中物理課堂的提問策略,以供參考。
一、優化課堂提問策略的重要性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提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進行深入思考。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確保提問的及時性、恰當性與有效性,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與探索,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以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為例,教師可以先提出“同學們,你們知道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嗎”這一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促使他們主動了解相關的知識。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探索,如:“大家可以通過實驗來探索聲音的產生方式,看誰
的方法最有效。”最后,教師可以通過追問引發學生的思考,如“你們在實驗中發現了什么規律?聲音是如何傳播的呢”等,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二)促進師生互動和交流
在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作為一種高效的教學方法,對于促進師生間的互動與交流具有顯著作用。通過提問,教師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遇到的問題,進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克服學習難題。
以“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這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先提出“同學們,你們是否了解聲音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息息相關”這一問題,以激發學生的思考與討論。學生在積極回應的過程中,不僅會回顧自身在日常生活中對聲音的感知與體驗,還會對自身的認知進行梳理和深化,表達個人的見解與看法,與教師進行積極的互動、交流。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出“同學們,你們是否清楚聲音在什么情況下傳播得最為迅速”這一問題,旨在引導學生將前后問題聯系起來,進一步探究聲音傳播的原理與過程,使他們更為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相關知識。此外,通過課堂提問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教師能夠更加準確地把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水平,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
高效且富有針對性的課堂提問,不僅能增進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互動,還有助于教師全面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及存在的問題,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與特點,進而實施更具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
以“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這一課為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借助一系列問題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聲音的定義是什么”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回顧聲音的基本概念,鞏固其對聲音的基礎認識。隨后,教師可以提出“聲音的產生需要具備哪些條件”這一問題,使學生深入理解聲音的產生原理,深化對聲音本質的認識。教師還可以提出“聲音是如何進行傳播的?傳播過程中需要哪些客觀條件”等問題,引導學生探討聲音的傳播方式及途徑,為其后續學習奠定堅實基礎。通過上述問題的提出與解答,教師不僅能檢驗學生對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這一知識的理解程度,還能全面把握學生對課堂整體內容的掌握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調整,增強教學效果。
二、優化提問策略的方法
(一)針對性提問
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提出不同難度和不同類型的問題,使問題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這既是一種有效的提問方式,又是教師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與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群體以及多樣化的教學內容,教師應提出相應難度和類型的問題,以確保問題的針對性和目的性,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以“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這一課為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差異化的問題,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例如,針對學習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從基礎知識入手,建立聲音的基本概念,再循序漸進地學習。教學片
段如下。
教師:“同學們,你們知道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嗎?”
學生:“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師:“比如呢?”
學生:“吹笛子是靠空氣柱振動發出聲音的;貓叫、狗叫是靠聲帶振動發出聲音的;鳥叫是靠鳴膜的振動發出聲音的。”
教師:“那這么說,振動停止,聲音也就停止了嗎?”
學生:“是的,振動停止,發聲源也就消失了。”
再如,針對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提出一些難度更大的問題,讓學生觀察圖片,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探索聲音在水中比在空氣中傳播快的原因,從而掌握更多的知識。教學片段如下。
教師:“聲音的頻率和振幅對聲音有什么影響?”
學生:“聲音的頻率和振幅是塑造音調和音量的重要因素。頻率高低決定音色,高頻率的聲音尖銳,低頻率的聲音深沉。振幅則影響聲音的響度,振幅越大,聲音越響亮,振幅越小,聲音越微弱。這些特性共同構成了我們感知聲音的方式,也是我們理解和處理聲音信息的關鍵。”
教師:“回答得很細致。請問聲音在水中的傳播速度與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有什么不同?”
學生:“聲音在水中的傳播速度比空氣中快,這是由于水中的密度大于空氣中的密度。聲音在固體中傳播最快,液體次之,氣體中聲音的傳播速度是最慢的。所以聲音在水中的傳播速度會比在空氣中快。”
教師:“是的。音速在固體中比在液體和空氣中快,因固體分子間作用力大,物理特性使然,也因為水與空氣相比密度更大,所以聲音的傳播速度更快。請同學們看兩張圖(圖1、圖2),感受一下聲音在密度大與密度小的條件下傳播速度的不同。”
由此可見,要想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教學價值,教師必須考慮學生的多樣化背景和個性化需求,精心策劃與設計不同難度層次和類型的問題。具體而言,針對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教師應運用直觀生動的實例,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應引導他們展開更深入的思考和討論,培養其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二)適時提問
在課堂教學中,適時提問是一項至關重要的教學策略,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與扎實掌握相關知識。以“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這一課為例,教師可以采取適時提問的方式,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消化與吸收,進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首先,在新課導入環節,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進入新課的學習狀態。例如,教師可以提出“同學們,你們都聽到過哪些聲音”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機制。其次,在講解過程中,教師應適時提出問題,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學知識,如“聲音是通過什么介質傳播的?聲音傳播的速度與哪些因素有關”等。有的學生回答:“聲音傳播的介質有固體、氣體、液體。”有的學生回答:“聲音的傳播速度不僅與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與一定的環境有關。”對此,教師可以進行總結:“聲音傳播的介質不同,環境、溫度不同,速度就不同。請同學們看一看這張圖(圖3),了解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的不同。”
其次,在課堂結束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回顧和總結所學內容,如“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能否總結出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原理”。
最后,教師可以運用一些具體例子來輔助提問。教師可以讓學生聽一段聲音,然后讓他們描述“這段聲音是如何產生、如何傳播的”。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嘗試自己制造聲音,并解釋他們所運用的方法。
由此可見,適時提問不僅能幫助教師控制課堂教學節奏,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這一章節的知識點,提升學生的物理素養。
(三)多樣化提問
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師采用多樣化的提問策略,對于引導不同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激發其學習興趣及提高其課堂參與度具有顯著的作用。這種策略有助于教師更有效地組織教學活動,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首先,結合生活實例提問。例如,為了幫助學生回憶并關注生活中的聲音現象,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當你聽到鳥鳴時,你的身體會產生哪些細微的變化?”“當你身處無聲的環境中時,你又有怎樣的感受?”通過這一系列貼近生活的問題,教師能夠有效引導學生進入物理知識的學習領域,使他們深刻感受到物理學科的獨特魅力及其在生活中的價值,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其次,對比提問。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比光和聲音的傳播方式,通過提出“光是如何傳播的?聲音又是如何傳播的”等問題,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聲音的傳播機制。這種對比提問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聲音傳播方式的理解,還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和理解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最后,實驗提問。在實驗環節,教師應當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的核心要點。以“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這一課為例,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圖4),教師可以提出“當你將尺子置于桌面并固定,隨后彈撥伸出桌面的部分時,你會聽到何種聲響?其背后的科學原理又是什么”等問題,為學生的思考和探索指明方向。結合實驗內容提出相關問題,不僅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機制,還能有效激發學生探索物理知識的興趣與探究欲,使其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參與各種實驗活動,如敲擊桌面、拍手、吹口哨,以及觀察父母在烹飪過程中使用鍋碗瓢盆時產生的聲音等。
結語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優化課堂提問策略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應采取針對性提問、適時提問、多樣化提問等策略,進一步優化課堂提問的策略。同時,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思考能力和自主性的培養,要靈活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只有不斷地改進和完善提問策略,才能切實提高初中物理課堂的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
甘肅省清水縣秦亭鎮百家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