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少年的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積極行動,繪好人人關愛生命、時時珍惜生命、處處保護生命的戰略地圖。在課程與教學改革的背景下,學校應將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融入課程實踐體系,架構守護生命安全的課程藍圖,打造助力生命成長的學習空間,推進涵養生命價值的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關鍵詞】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課程改革;跨學科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24-0007-03
【作者簡介】馬偉,南京市考棚小學(南京,210006)教科室主任,一級教師,南京市德育工作帶頭人,南京市秦淮區德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
生命安全與身心健康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需求和永恒追求。教育部于2021年印發的《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提出,“將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全面融入中小學課程教材”,并明確了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涉及的5個領域——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傳染病預防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安全應急與避險。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也在“健康生活”的維度上提出“珍愛生命”的要點。對此,學校應積極行動,系統化、常態化實施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健康觀、安全觀,養成健康文明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自覺采納和保持健康行為,為其終身健康奠定堅實基礎。
一、頂層設計:建構守護生命安全的課程藍圖
學校應努力為學生營造安全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將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全面融入學校課程實踐體系,從學科課程、活動課程、隱性課程等視角開展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守護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學生的“健康生活”素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1.針對發展需要,深化落實學科課程
學科課程是學校落實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的基本形態。學科課程重視學科知識的邏輯性與系統性,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充分考慮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發育特征和認知水平,對教育目標和內容進行系統設計。將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有機融入學科課程,具體可以通過道德與法治、體育與健康等學科的課堂教學,根據學科特點,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發掘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的相關內容。以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們好好玩”為例,《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關于第一學段的教學提示是“觀察發現身邊環境中的不安全因素,準確地判斷分析,保護自己”。二年級學生形象思維活躍,玩游戲時容易忽略自身安全。因此,在教學《安全地玩》一課時,教師應聚焦游戲中的安全問題,讓學生理性分析游戲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學會在玩的時候更好地保護自己。
2.立足實踐體驗,提質增效活動課程
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有著密切聯系,它更強調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獲取學習體驗,豐富生活經驗?!吨行W德育工作指南》強調“實踐育人”,提出學校德育工作“要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緊密結合,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每學年至少安排一周時間,開展有益于學生身心發展的實踐活動,不斷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展“生命安全”主題活動,不僅是傳遞給學生生命安全知識,更是讓學生習得自護技能,學會尊重并愛護生命。如學校可以組織學生走進科技館的“防災減災”展廳,將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危險,模擬化搬到真實場景中,讓學生親身體驗、感受,掌握求生、脫險的安全知識和技能。
3.基于真實生活,積極建設隱性課程
學校的隱性課程體現在教學環境、師生關系、班級文化等方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健康生活”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特別是在班級應急管理層面,班主任作為班級管理者,是學生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的直接責任人,需要具備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班主任可以通過建立班級規章制度、制定和演練應急預案、營造班級安全文化氛圍等措施,健全班級應對突發事件的機制,保障學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班主任還應在班級文化建設中增強學生“安全為本”的意識,立足日常生活情境,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和危機應對能力,使他們在面對突發事件時能夠冷靜應對、科學處理。
二、整合融入:打造助力生命成長的學習空間
教育部在《生命安全和健康教育內容進中小學課程教材建議方案》中提出了學科融入的方式,這就要求我們實施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必須在“融入”上下功夫。 將消防安全教育、食品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內容有機融入學校課程建設與管理中,豐富和完善現有的學校課程體系,為“健康生活”素養落地提供系統支撐。
1.立生命于心:建設學習場景,強調生命在場
“健康生活”除了重視人的自然生命,更強調陶冶學生的健康心靈。教育部等十七部門印發的《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五育并舉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心育”理念。這就要求我們通過建設滋養生命的課程場景,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思政工作全過程,融入教育教學、管理服務和學生成長各環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現以德育心。
2.愛生命于行:強化學習實踐,賦能生命活力
安全是需要學習的,并且需要終身學習。傳統的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大多注重對學生進行安全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學生自身防范技能的訓練和安全習慣的培養。為提升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的實效性,學??梢詫⒔逃c演練相結合、動腦與動手相結合、意識培養與習慣養成相結合,通過案例警示、情景模擬、實驗探究以及實操演練等方式,讓每個學生真正參與安全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樹立“安全第一,做自己安全的第一責任人”的意識,增強自救自護、安全脫險的能力,形成正確應對常見突發事件和各種安全威脅的本能,讓“安全”真正成為學生內心的信念和行動上的習慣。
3.成生命于意:創新學習途徑,理解生命價值
一是“關于生命”,著重引導學生關注生命、理解生命,探索人與自我、社會、自然的關系。未成年人正值身心發育、性格塑造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愛自己的身體、愛小動物和愛花草樹木開始,繼而從生命無價的角度展開,形成對生命價值的正確認知。二是“通過生命”,教育活動的開展應融入生命的互動、探索和思考。教師可以依據學科特點,從生命之美、生命之妙進行引導,讓學生感悟生命之愛,體認生命的價值在于創造與奉獻;圍繞“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主題構建大單元教學,有機整合融入學科教學,注重跨學科學習的趣味性、互動性、體驗性和生成性,提升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的實效性。三是“為了生命”,立足所有生命及生命所有方面,以生命的整體性與和諧發展為目的,體現“生命教育”精神。學校應針對社會實際與學生需求,與時俱進更新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內容,尊重學生在生理和心理發展水平方面的差異性,系統推進“遞進式”的教學活動。
三、綜合實戰:推進涵養生命價值的實踐活動
學校應堅決執行“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總原則,規劃好學校行動的“施工圖”,統領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傳染病預防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安全應急與避險5個主要領域,將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落實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為學生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1.通過體驗式活動,再現安全知識的發生過程
要培育學生的“健康生活”素養,就應回到安全知識可以發揮效用的現場,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去體驗、去使用。學??梢愿鶕髂甓螌W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整合道德與法治、科學、勞動、信息科技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通過確定主題、制訂計劃、實施探究、實踐體驗和總結反思等過程,培養學生的危機意識和理性應對能力,提升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質量。如立足體育與健康學科開展跨學科實踐活動,模擬火災逃生情景,分小組讓學生對逃生路線、逃生方式進行討論和演練。在情景模擬中,學生目睹火勢蔓延和煙霧擴散,體驗火災的危險性以及火災蔓延的速度和破壞力,體會安全救援不僅需要個人自救,還要與他人合作,從而將書本上的安全知識轉化為理性應對的意識與能力。
2.通過探究式活動,理解安全管理的必然要求
班級是學生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的第一現場。在“共生共治”理念下,構建共同合作、平等參與、責任共擔的班級文化,有助于學生明確在危機管理中的角色與責任,提高學生的生命安全與健康素養,培養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確保學生在突發事件中能夠冷靜應對、科學處理。如以春游為真實任務,召開“春游安全大作戰”主題班會,通過交流討論、情景辨析、游戲體驗等方式,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分析身邊環境中的安全隱患,提升春游時的安全意識和辨識能力。在“地圖安全我會標”板塊中,班主任讓各小組在游覽地圖上用記號標記危險的地方,辨析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在“快樂游戲對對碰”板塊中,讓各小組將游戲袋里的貼畫貼在游覽地圖上適合的位置,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樹立安全意識。
3.通過項目式活動,聯結健康生活的意義紐帶
在發展學生“健康生活”素養的過程中,學校應引領學生在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中,感悟生命的價值,從而真正愛護生命、珍視生命。如“設計與制作恒溫孵化箱”項目化學習,整合了科學、信息科技、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讓學生以“小雞媽媽”的模擬角色設計制作滿足孵化條件的恒溫孵化箱,承擔起孵化小雞的職責。該活動設置了三個任務:一是選擇合適的保暖材料制作受熱均勻的箱體;二是觀察受精卵,記錄小雞胚胎發育的情況以及各項數據;三是撰寫成長日記,記錄孵化小雞過程中的所見所感。學生在綜合運用電學、熱學、生物學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了愛護動物的意識與社會責任感,從探秘生命開始,理解生命、尊重生命,追尋生命安全與健康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