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危機干預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目的是幫助大學生渡過危機事件,工作成效直接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目前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主要存在權責范圍不明,標準不一,對心理危機科學認識不足,“家庭—學校”合作機制不完善,銜接性不強等問題。為增強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實效性,文章對心理危機集體會商機制進行了分析,指出要促進集體會商機制的落實,完善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集體會商機制,保證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關鍵詞:高校 心理危機干預 集體會商
中圖分類號:F061.3;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8-018-03
為進一步提高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科學性與專業性,保障在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與生命安全,必須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方針,堅持科學與實效,落實主體與客體,統籌預防與發展,兼顧普通與特殊,加強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高校通過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集體會商機制,不斷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與相關咨詢服務,以更好地適應和滿足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此舉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學生應對壓力和自我調節能力,營造良好健康的生活氛圍,維護高校的安全穩定。
一、心理危機與心理危機干預
心理危機,是指個體在遇到某些重大問題時,當事人本身既不能逃避也沒有運用自己的能力和心理應激方法來處理問題后所產生的心理反應。一般來說,產生心理危機的根源主要有兩個,一是指出乎意料而發生的災難,如地震海嘯、洪水大火等重大自然災害;二是認為自身已處在緊急狀態,當個人所遭遇的重大困難或復雜多變的情況使自身不能掌控,也無力處理后,心理狀態就會遭到嚴重破壞,個人正常的心理活動也將受到嚴重影響,個人心中的緊張焦慮心情也會日益加劇,由此產生了無所適從甚至思想與行動上混亂的失衡局面,心理問題產生激烈沖突。心理危機通常有四個結局:順利渡過危機、渡過危機殘留心理創傷、未能渡過危機引發心理疾病、無法應對強刺激而自傷自毀。
心理危機干預,是指對正處在嚴重心理危機時期的人進行明確有效的措施,使其能夠克服困境,重新應對人生。為何要實施有效心理干預呢?一是防止出現嚴重安全事件,二是恢復個體身心協調的能力。季建林、徐俊冕認為心理危機干預是咨詢師利用心理技術與資源有效幫助危機中的個人與家庭理解應激事件,渡過危機時間,恢復其沒有發生危機時的平衡狀態,防止或減輕事件可能引發的心理痛苦。
上述定義及相關論述強調了心理危機發生時的內外因作用,指出可以通過干預工作幫助個體恢復心理健康狀態,避免嚴重后果是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基礎。
全國高校心理咨詢中心規范性文件起草工作小組,2022年完成的《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將大學生心理危機進行了定義:高校學生在校期間,身心健康平衡被打破,學生的思維、情緒情感、行為功能嚴重失調,感覺到強烈痛苦,無法適應學校學習、生活,表現為出現自我傷害或是傷害他人的想法、計劃、實施沖動或是嚴重身心疾病急性發作等情況。
《指南》將高校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定義為:高校心理工作中識別、發現心理危機學生,須依靠團隊的系統工作,采用專業的方法向心理危機學生提供有效幫助和支持,避免出現嚴重傷害事件等嚴重不良后果,輔助心理危機學生及時就醫,恢復身心健康,重新適應高校學習和生活。強調危機干預工作應當是團隊系統工作,而非個人承擔;強調危機干預的工作包括危機的識別,其工作目標是幫助學生恢復身心健康。
二、高校心理危機干預現狀
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是保障大學生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長的重要工作,常見的心理危機主要類型是自我傷害、傷害他人、精神疾病急性發作等,這些危機情況的發生大多是因為學生有相應的精神、心理問題,危機發生前需重視培養大學生健康心理素質,增加抗挫折訓練;危機中關注過程管理,注重對發生危機個體的援助與救治;危機后進行干預成效的評估。通過研究發現,目前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存在如下問題:
一是權責范圍不明確,危機干預工作中學校各部門、輔導員、家庭等角色的功能、邊界不清,危機事件出現時容易出現權責不明和過度承擔的情況。
二是工作標準不明確,心理危機定義標準不清,由于相關人員心理學專業素養和能力的差異,導致心理危機干預的方法也較為單一。危機干預工作更多關注自我傷害,對傷害他人等其他危機情況重視不足。無法有效做到前期預防、中期預警以及后期干預。
三是缺乏專業心理危機干預人員,高校主要由校醫院、二級學院學生工作領導、心理教師和輔導員組成,普遍缺少心理危機干預專業資質,水平良莠不齊。易將校園突發事件和心理危機事件混淆,忽視突發事件中大學生“心理”因素的影響。善后機制不完善,無法徹底解決心理危機,專業性和規范性有待提高,缺少對被干預者的善后跟蹤。
四是家長對學校工作不理解、不配合情況。由于學生家庭對心理健康相關知識的了解有限,對高校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存在誤區,一方面是忽視心理危機的嚴重性,另一方面是不承認子女心理危機問題,不配合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進行。也有學生排斥對其進行危機干預,家庭基本處于無作用或反作用狀態,也拒絕子女接受專業醫療機構的干預。
五是高校心理危機事件社會關注度高,輿情風險大,由于網絡技術應用快速發展,高校心理危機事件呈現傳播快、范圍廣的特點,致使相關管理工作者面臨巨大壓力。鑒于高校自身美譽度和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保密性原則,各高校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數據與流程相對保密,工作交流不足,缺少可供借鑒的案例和方法。
三、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集體會商機制
本文認為集體會商是指在學生出現緊急的心理危機情形下,學校心理工作相關部門快速反應,召集相關人員和專家一起在特定的場合下,包括微信群等網絡條件,就突發問題或事件進行探討研究和交流,以專業的角度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和方法,幫助學生恢復身心健康。通過開展心理危機干預集體商討與研判,凝聚心理健康教育合力,科學解決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目前存在的困惑與問題,妥善處理心理危機事件,進一步增強心理危機干預工作質效,更好地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維護校園安全穩定。
根據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緊急程度,將會商機制分為緊急會商和定期會商兩種形式。
緊急會商:學生出現緊急心理危機情況時,各學院立即向相關領導、心理教師及相關人員發出會商邀約(必要時要建立微信群或預訂會議進行線上會商),組建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團隊進行緊急商討和研判,制定出妥善的工作策略與方案。
定期會商:心理主管部門定期向各學院發出會商通知并組織會商工作,各學院在會商時提出日常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中存在的困惑與問題,會商參加人員集體商討與研判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應對策略。緊急會商一般無時間地點要求,無次數限制,根據情況隨時開展。
定期會商每月固定時間開展。參加人員共同分析評估心理危機案例,分析心理狀況、心理危機風險,總結經驗做法,并商議下一步重點工作的方向,具體的應對措施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等,共同探討有針對性和可行性的意見與建議。
四、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集體會商機制優勢
高校心理危機情況發生時,啟動緊急會商機制,在實際工作中按學生個人、班級、院系、家庭、學校相關部門五級預警,院、系學生部門牽頭主導,學校其它各部門承擔不同職能共同參與危機干預工作,踐行“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首先,共同應對心理危機干預的全過程,明確干預工作中各部門的協作邊界,推廣危機分級工作思路,強調遵循法律與倫理規定,減少危機干預工作的盲區,減少因為個人能力差異導致問題出現。
其次,集體會商機制實現全員參與,集合優勢力量,關注危機前、危機中、危機后全過程,能夠在法律、倫理與政策的指導下,支持危機當事學生得到必要救助,恢復其身心健康和正常學習生活。
最后,集體會商機制的引入,避免輔導員單打獨斗,多部門的共同配合有利于對心理危機事件后期的跟蹤關注,同時讓輔導員感受到集體的支持,也能避免因為個人經驗不足導致的心理危機干預效果不佳的情況。
五、高校心理危機干預集體會商機制實施路徑
高校心理危機干預集體會商機制具有系統化、整體化、制度化特點,心理危機的全過程需要經歷激烈沖擊、緩和穩定和危機解決三個階段,個體在生理、認知、情緒和行為方面都會經歷一系列變化。堅持系統化、整體化原則,精準地為大學生提供全方位、全過程的心理健康服務,集體會商機制滲透于心理危機全過程,達到預警、實施干預和后期跟蹤的有機結合,通過會商機制應對危機可以幫助學生走出困境,降低危機事件影響。分析危機干預工作中學校各部門、輔導員、家庭等角色對學生心理的具體影響,明確心理危機干預機制權責范圍,保證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順利開展。
一是建立合作機制。在高校心理危機干預的過程中,集體會商機制的實施,需要堅持系統化、整體化原則。首先,各部門要提高認識,主動擔當作為,避免出現互相推諉情況,尤其在出現緊急會商時,應以“為學生服務、幫助其渡過難關”為第一要務。其次,參與危機干預人員要統一工作標準,初級干預工作目標——避免安全事故,保證學生生命安全,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作,相關各部門應建立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響應制度,為集體會商順利開展提供支持。例如:高校的心理咨詢老師的定位,明確心理咨詢的具體業務內容,包括在哪些情況下必須轉介或者開展心理危機干預等具體的咨詢細則,保證心理危機干預的準確性。
二是明確各方責權。集體會商機制在高校心理危機干預中的應用,要充分發揮高校相關部門的作用,其中學校領導要了解危機干預全過程,給予政策支持和指導,承擔心理危機干預組織責任。由學生處進行各方統籌,組織協調相關部門成立緊急會商小組。所在學院,及時到達現場,聯系相關警力,消防、醫療等資源支持,在緊急會商小組內通告相關情況,做好后續跟蹤服務工作。宣傳部明確事件內外部通報方案,避免因為不恰當報道引發負面輿情,必要時聯系相關媒體溝通協調。保衛處及時到達現場,保證安全,維護校園秩序,配合公安機關工作。心理健康中心初步研判危機性質,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進行心理評估并提供意見,必要情況下采取轉介方式,以保證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規范性和有效性。為危機親歷的相關人員和團體提供心理支持。
輔導員在危機干預工作應發揮應有作用,發揮自身優勢,介紹學生基本情況,查詢心理檔案,根據專業心理人員評估建議,適時聯系學生家長。在學生心理危機出現時,第一時間趕往現場,及時上報情況,全程參與危機干預工作。
三是注重事前預防和善后跟蹤。集體會商機制在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中的落實,要凸顯計劃性、堅持預防性原則,因而,在危機出現前注重心理排查評估,各學院進行定期心理篩查和特殊時間節點排查。新生開學,畢業生離校,考試和假期前后都是心理問題易發時段。心理危機預防是貫穿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過程的,以降低心理危機對學習生活的不良影響,達到良好的心理危機干預效果。
危機后干預和跟蹤是危機干預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高校都充分認識到危機后育人工作的重要性,但在實際工作中,相關工作容易被忽略,或者是單靠輔導員或心理教師持續做好危機學生的善后工作,因此應該調動家庭力量參與危機后的干預工作。在學校心理危機干預中充分挖掘家庭教育優勢,對于家庭來說,應豐富心理健康專業知識,學校在日常工作中通過網絡媒體等多種形式積極向學生家長介紹心理健康相關知識,明確其作為監護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雙方保持順暢的溝通,及時將孩子的情況反饋給學校。完善學校心理危機輔導體系,構建順暢的“家—?!眳f作體系,把學校與家庭教育視為心理危機干預的重要基礎之一。
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在危機事件發生后,應當保持對危機當事人和其他受影響人群的隨訪。如果危機當事人成功渡過危機,應當考慮后續治療、心理咨詢,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規劃未來學習生活計劃。工作完成后解散危機干預工作小組。危機干預工作全程中,參與人員應當對工作所涉及的隱私信息嚴格保密。
六、結語
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是一項由多部門參與的系統性工作,危機干預工作一旦啟動,需要動員多個部門通力合作,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要建立貫穿于危機發生的前、中、后三個階段的綜合機制,充分聯動和整合資源,全面統籌協調多方力量,完善集體會商機制,推動相關工作專業化、規范化發展,提高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實踐的前瞻性與實效性,保障在校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為構建和諧校園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雷宏德.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與護理常見問題研究[J].國際公關,2020(07):180-181.
[2] 張利萍.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青少年學刊,2018,24(15):61-64.
[3] 王蘇妍,段笑那.高校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構建[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1):62-64.
[4] 許榮偉.構建家校合作的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模式[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8(08):151-152.
[5] 全國高校心理咨詢中心規范性文件起草工作小組.全國高校心理咨詢中心規范性文件[J].心理學通訊,2022,5(2):126-137.
[6] 李文波.高校心理危機干預中“校—醫—家”合作機制的實踐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22(06):32-6.
(作者單位:沈陽理工大學 遼寧沈陽 110159)
[作者簡介:李洪昌(1984—),男,漢族,遼寧省沈陽市人,碩士,講師,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