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3年,國家發布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意見,對高校財會監督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對高校內部強化財會監督的必要性進行分析,結合高校實際情況指出了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新時期高校財會監督的職能定位,即在財會監督納入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宏觀背景下,結合新修訂的高等學校財務制度,財會監督應重新構建管理體制機制,健全組織機構,明確工作職責,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不斷提升財會監督工作和財務人員的專業化水平,從加強黨的領導、強化制度建設等方面總結歸納并提出高校強化財會監督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高校 協同監督 財會監督
中圖分類號:F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8-058-03
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首次提出財會監督的概念。十九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指出,財會監督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健全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財會監督已成為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在推進全面從嚴治黨、規范財政財務管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維護財經紀律和市場經濟秩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隨著國家會計法規體系的不斷修訂完善,財會監督的范圍領域持續拓展,監管力度的持續深化,財會監督工作的質量和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已有經驗表明,在豐富和完善監督體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及保障財經政策落地落實方面財會監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023年2月,國家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意見》,指出“財會監督是依法依規對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其他組織和個人的財政、財務、會計活動實施的監督”。根據《意見》的最新要求,財會監督的實施體系涵蓋了相關部門實施的傳統的財政監督,單位內部從事財務監督工作的機構實施的對本單位經濟業務、財務管理、會計行為的財務監督,以及中介機構的執業監督和相關行業協會的自律監督[1]。
梳理現有文獻后發現,在新時代的背景下,財會監督已向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財會監督體系轉變,在遵循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及時性等基本原則基礎上,已經逐步形成了多維度、全覆蓋的財會監督體系[2]。在此背景下財會監督對象和監督內容、監督過程均實現了較大的轉變,其中,監督對象已擴展到含行政企事業單位等在內的全部市場主體;監督的內容擴展到財會監督人員的職能能力等方面;監督的過程覆蓋了經濟交易事項全流程,實現評估、活動、溝通、反饋等環節的全覆蓋。
隨著新時期高校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國家對財會監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國高校財會監督主要采用內部和外部監管相結合的管理模式,但實踐中,該模式存在監督重點不夠明確、部門間協同不足等問題。隨著財會監督納入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新時期加強高校財會監督,對于進一步建立經濟運行的預警機制和糾錯機制,推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有重要意義[3]。
一、高校加強財會監督的必要性
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重大任務,加強高校財會監督,對于從源頭上提升會計信息質量,規范財務、經濟活動,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實現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尤為必要。
一是有利于強化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作為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財會監督已經脫離了原有的“對財務、會計事項的監督”的范疇,轉化為“對財經紀律執行和會計履職情況的監督”,進而實現對財會領域有關權力的監督和制約。在高校全面從嚴治黨和黨風廉政建設的要求下,健全完善財會監督工作機制,顯得尤為重要。
二是有利于推動落實重大政策措施。健全財會監督體系,首先要強化黨的領導,保障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到位,加強對財政財務會計等相關法規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統籌推動各項工作有序開展。這有利于進一步推動解決重大決策及財稅政策落實過程中的難點問題[4]。加強財會監督,對于從源頭上深化反腐敗建設,提升高校治理效能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其次,財會監督作為監督貫通協同工作的重要抓手,為進一步形成監督合力,要在充分發揮財會監督的基礎性作用上下功夫,不斷提高監督效能。
三是有利于促進財務會計工作規范化。財會監督數據作為基礎數據,其真實準確性尤為關鍵,財會監督體系要求從事財會工作的人員要加強自我約束,遵守職業道德,加強對本單位經濟業務、財會行為、會計資料的日常監督檢查,相關舉措有利于促進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有利于規范信息質量、促進行業環境健康有序。
二、存在問題和不足
(一)職能職責尚不明晰
現行法律法規對于各方主體的職責分工尚未明確,配套政策法規尚不健全完善,且各方主體間的協作機制尚未建立,在實踐中會存在因邊界模糊、標準尺度不一致導致的過頻或過少的檢查。實際工作中,高校對于財會監督的頂層設計不足,缺乏配套制度的支撐,導致監督效率和效果低下。
(二)領導體制和人員配置不合適
高校內部承擔財會監督的機構多為內部財務部門,與其他黨委領導下的紀檢監察、巡視、審計等議事決策機構相比,層級上不夠匹配。另外,財會監督對政策法規、業務理論的知識儲備要求較高,實踐中還存在高校財務人員思想認識不夠到位、專業水平素養低等問題,人才數量配備不足、人才隊伍建設難以滿足新時期的現實需要。
(三)監督手段方式受限
財會監督方式受限,仍以內部財務部門實施的事后監督檢查、線下紙質材料審核為主,對其他方法尤其是信息技術手段的綜合運用不多,且事前規范和事中預警的程度不深入,檢查對象單一,多以賬簿、資金為主,缺乏對具體項目、資金流向的比較分析,監督深度不夠,督促督導作用發揮不充分。且財務預警機制等監控機制建立不完善,在此方面仍存在短板和差距。
(四)結果運用不夠有力
財會監督的結果尚未形成結果公告或結果運用模式,僅僅停留在責令整改、規范管理的層面,對違紀違法問題處理點到為止,未對負責人員提出追責問責的建議,財務監督成果尚未成為健全完善政策制度、加強預算管理的重要參考,監督效能未得到充分發揮。
(五)與各類監督貫通協同不夠
高校的審計監督、紀檢監察監督相對發展的比較成熟,但財會監督尚處于起步階段,而且實際工作中,財會監督與審計監督、紀檢監察監督、巡視監督之間貫通協同程度不夠,尚未形成監督合力,在監督成果共享和監督信息溝通方面仍存在壁壘。
三、職能定位和實現路徑
治理體制機制是財會監督的基礎和支撐,運行高效的財會監督體制有利于高校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2022年8月,財政部、教育部修訂《高等學校財務制度》,旨在貫徹落實中央和國家關于加強財會監督的決策部署,進一步規范高校財務行為,落實財務管理的有關要求,推動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在財會監督納入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宏觀背景下,結合新修訂的高等學校財務制度,財會監督應重新構建管理體制機制,健全組織機構,明確工作職責,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不斷提升財會監督工作和財務人員的專業化水平。
(一)加強黨的領導
要堅持和加強黨對高校財會監督工作的領導,樹立大監督的理念,充分認識財會監督的重要作用,自覺將財會監督工作提升到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高度,在學校黨委下設財會監督工作委員會,重點開展對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情況、本單位經濟業務和財會行為的日常監督檢查。暢通結果反映渠道,探索以專題報告、定期報告等方式向學校黨委匯報財會監督發現的問題以及對于規范體制機制建設的意見建議,獲取上級部門更多的重視和支持。
(二)強化制度建設
要以制度建設為抓手,建設全方位、全覆蓋的財會核算、監督管理制度體系,內嵌管控要點,對制度漏洞進行查漏補缺,監督權力運行的全流程各環節,為財會監督發揮作用提供制度依據。要加大信息公開機制,公開通報違規違法典型案例,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建立健全政策與預算安排銜接機制,進一步強化成果運用,使財會監督的實施效果最大化。堅持問題導向,圍繞問題頻發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加強制度建設,避免財務風險。
(三)提升監督協同
監督部門要在職能劃定、計劃制定、標準認定等方面,加大紀檢、巡視、審計等監督部門與財務部門間的協調力度,明確相關業務部門的職責分工,實現有機貫通、相互協調,建立監督聯席會議、問題線索移送、監督成果共享、信息溝通機制等,加大協同監督力度[5]。加強監督合力,充分發揮財會監督在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和反腐敗建設等方面的作用。
(四)完善結果運用
完善財會監督結果運用機制,對于財會監督移交的重大違法違規違紀違法案件,要重點查處,增強財會監督的威懾力。完善結果信息公開,財會監督信息作為高校重要的經濟活動結果信息,是配置資源和開展決策的重要依據,加大財會監督信息的公開透明程度,加強師生群眾的知情權。
(五)強化信息化建設
除了對財會數據的監管,還需進一步加強對業務流程的監督,深入防范業務風險。加強數據庫建設,整合內部信息系統,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主體的信息集成,促進業財融合的深入推進,提升大數據監督效果。建設預警系統,通過大數據比對,預先發現風險點,降低損失,實現精準監督。
(六)強化隊伍建設
建立一支理論知識、職業道德兼備的專業人才隊伍是做好財會監督工作的基礎和保障。高校要通過完善培訓和選拔機制,做好財會人員素質提升的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重點要加強財會監督、紀檢、教育教學、科研管理、審計等業務知識培訓,建立健全具有全面勝任能力的人才體系。
(七)加強中介利用
第三方財會機構具有專業性、獨立性和穩定性等優勢,作為財會監督的重要力量補充,對于加強財會監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可以選聘熟悉工作、專業水平和勝任能力強的三方中介機構和人員作為高校財會監督力量的補充,充分發揮其獨立性好、專業性強的優勢和作用。
(八)加強環境建設
營造遵規守法、風清氣正的校園環境,使紀律規矩意識入腦入心,對于強化財會監督工作,提升監督效能具有重要作用[6]。高校在開展財會制度宣講、警示案例教育、廉潔黨課、廉潔主題知識競賽等活動時,要加強文化環境營造,提升師生遵規守紀意識和水平。
四、結論
隨著新時期高校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國家對財會監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善的財會監督體系,是高校實現自我約束、自我監督、自我調整的基礎條件,是提升高校治理能力、促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內在需求。本文對高校加強財會監督的必要性進行分析,認為加強財會監督工作有利于強化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有利于推動落實重大政策措施和有利于促進財務會計工作規范化。但受到工作條件等的限制,目前高校財會監督仍存在職能職責尚不明晰、領導體制和人員配置不合適、監督手段方式受限、結果運用不夠有力和與各類監督貫通協同不夠等問題。
筆者對高校加強財會監督的職能定位和實現路徑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高校要進一步加強黨的領導、強化制度建設、提升監督協同、強化信息化建設、強化隊伍建設等八個方面的內容,重新構建管理體制機制,健全組織機構,明確工作職責,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以高質量的財會監督工作不斷推動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
[基金項目:西北工業大學黨建研究基金項目“高校內部建設貫通協同監督體系的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DJZ202309) ]
參考文獻:
[1] 劉勝良.加快推進我國新型財會監督體系建設的對策研究[J].財政監督,2023(9):9-19.
[2] 徐玉德.新時代財會監督論[J].財會月刊,2022(4):7-15.
[3] 耿曉霞,盛利軍,劉奇偉,孫賢榮,陳雁茹.新形勢下高等學校財會監督管理的思考——以S高校為例[J].教育財會研究,2022(10):79-93.
[4] 李欽,劉飄,種道遠.新時代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思考[J].財政監督,2020(9):65-70.
[5] 劉憶寧,秦鋰.高校財會監督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農業會計,2023(15):44-46.
[6] 賈永永.完善財會監督體系促進高校治理能力提升[J].教育財會研究,2020(10):17-20.
[7] 趙建新.新時代高校會計隊伍和能力建設的研究[J].教育財會研究,2019(12):3-6.
[8] 胡煜.國有企業財會監督體系的路徑研究[J].財經界,2023(29):117-119.
[9] 羅昕.PDCA管理工具在提升公立醫院財務人員勝任能力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總會計師,2024(02):109-111.
[10] 陸海巖.推進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治化[N].中共烏魯木齊市委黨校學報,2021(03):25.
(作者單位:西北工業大學 陜西西安 710072)
" " "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