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農業產業園作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載體,正逐步成為各地農業發展的新引擎。山東省東明縣積極響應這一戰略部署,通過精準布局農業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強化產業特色,成功探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東明模式”,全縣農業經濟發展呈現出快速、健康、持續的良好態勢,為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蓬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現狀;鄉村振興
農村產業發展是農業現代化的“活水源泉”,不僅是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實基石,更是鄉村振興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東明縣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致力于將農業打造成為具有廣闊前景和持續動力的產業。為此,東明縣對全縣范圍內的現代農業產業園進行了全面而細致的調研摸排,旨在通過深入了解發展現狀、精準識別存在問題、科學制定對策建議,為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蓬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進而引領全縣農業走向健康、快速的發展軌道,開創鄉村振興的“東明模式”。
1 東明縣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現狀
東明縣在現代農業發展上取得了顯著成就,特別是通過構建多層次、特色鮮明的現代農業產業園體系,有力推動了地方農業產業升級與特色農業發展。其中,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東明縣富硒現代農業產業園,作為該縣農業發展的亮點,橫跨馬頭鎮、小井鎮、東明集鎮、三春集鎮、焦園鄉、長興集鄉、沙窩鎮等七個鄉鎮,覆蓋35個行政村及15個家庭農場,并聯合菏澤市東新農場,共同打造了一個以“富硒功能農業”為核心競爭力的現代化農業示范區。
此外,東明縣還積極培育了三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包括富硒現代農業產業園、西甜瓜產業現代農業產業園以及虎杖種植及深加工現代農業產業園。這些產業園各具特色,尤其是富硒現代農業產業園與虎杖產業園,憑借其在“富硒功能農業”領域的深耕細作,不僅規模宏大,而且具備強大的產業帶動力,為東明縣乃至周邊地區的特色農業發展樹立了標桿,注入了強勁動力。
2 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土地流轉難,成方連片面積少
當前,東明縣在推進土地流轉過程中面臨多重挑戰,主要源于農民及鄉村干部對土地承包權與經營權概念的模糊理解,以及深植于心的傳統觀念影響。部分群體錯誤地認為土地流轉等同于喪失承包權,進而擔憂失去基本生活保障,這種誤解顯著阻礙了土地流轉的進程。農民對土地的深厚情感與依賴,使得他們傾向于保留土地而非轉租,進一步加劇了土地流轉的困難。
特別是在城郊區域,隨著土地價值的不斷攀升,農民更加珍視其土地權益,擔心土地流轉后可能錯失政府征收帶來的潛在利益,因此寧愿采取粗放經營方式,也不愿將土地轉包給他人。這種心態不僅限制了土地流轉的廣泛性,也影響了土地流轉的規模化與高效化。
從全縣土地流轉現狀來看,盡管總流轉面積已達60萬畝,但流轉規模呈現出明顯的不均衡性。零星流轉(面積在10畝以下)占據了絕大多數比例,高達70%以上,而規模化流轉(面積超過100畝)僅占約15%。這種碎片化的流轉模式不利于農業產業的集中連片發展,難以形成產業優勢集群,同時也限制了農業科技的應用與推廣,對農業現代化進程構成了制約。
2.2 產品種類少,產業鏈條延伸難
東明縣現代農業產業園主導產品較少,品種相對單一。例如,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主要產品為面粉、面條等初級加工產品,未有深加工或精細加工產品上市。東明縣虎杖種植及深加工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產品只有虎杖提取物白藜蘆醇,其他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精深加工產品并未得到充分的開發與利用。東明縣西甜瓜產業現代農業產業園的主導產品僅為西甜瓜,加工類產品匱乏。產品單一不僅限制了企業收益的多元化,也增加了現代農業產業園對特定市場的依賴性和企業風險。此外,位于黃河灘區內的產業園區,更是受黃河保護條例等政策限制要求,很難再開展深層次的加工項目,產業鏈條難以延伸。
2.3 技術人才少,科技創新能力低
東明縣在涉農專業技術人才方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人才數量不足、文化層次偏低以及年齡結構失衡等多個方面。全縣范圍內,具備專科及以上學歷的涉農專業技術人員僅42人,而大多數技術人員則僅具備初高中文化水平,這直接制約了他們在現代農業技術應用與創新方面的能力。技術人員的年齡結構也呈現出不合理的趨勢。統計數據顯示,50歲以上的技術人員占比高達90%,而40歲以下的年輕技術人員僅有12人,這種“老齡化”現象不僅影響了技術隊伍的活力與創新能力,也加劇了技術傳承與更新的難度。此外,由于這些技術人員大多依靠多年的種植經驗積累技術,缺乏系統的學習與培訓,他們對新技術的接受與領會能力相對較弱,難以跟上現代農業科技快速發展的步伐。
在專業領域分布上,東明縣的涉農技術人員也存在明顯的不均衡現象。目前,技術人員主要集中在農作物栽培領域,而對于經濟特產、畜牧獸醫、水產等現代農業發展中亟需的專業領域,則顯得人才匱乏。這種專業結構的不合理,嚴重制約了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與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構建。
3 對策及建議
3.1 加強頂層設計和服務保障
對于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政策支持重點應該由數量、規模向質量和效益轉變,做到量質并重,促進產加銷一體化和休閑農業協同發展,同時要注意產業園發展規劃應與地方發展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相銜接。在準入條件、審批程序、規劃布局、金融服務、日常管理等方面提供相應的優惠政策和高效的工作程序,在事項審批上,做到“一次辦好”不斷完善服務保障。同時,從縣級層面制定優惠條件,打造招商引資平臺,發揮政府資金引導作用,形成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投資格局。以財政、稅收作為有效調節手段,積極引導金融、信貸、保險業對農業產業園的支持力度,涉農資金整合的產業扶貧資金和項目可適當向現代農業產業園傾斜,對產業園內企業等生產主體的技術創新活動給予更多的財政支持。
3.2 推動產業園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
注重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促進科技成果向企業轉移、向產業轉化,幫助農業生產者通過采用新技術來改進生產方式、提高生產力。大力做好職業農民培育,鼓勵產業園面向農民建立各種示范、教育、咨詢、培訓平臺,提升從業人員職業素質,充分發揮產業園對周邊農業的帶動、輻射及示范效應,適應和推動現代化農業生產時。加強產業融合的力度,以生產基地建設為基礎,兼顧農產品加工、物流銷售、休閑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提高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通過土地流轉或合作社帶動農戶等形式,實現統一種子、投入品供給,統一生產模式、統一生產標準、統一質量要求,形成產品批量生產上市的規模化產業,促進小生產與大市場對接。
3.3 發揮省級產業園的示范帶動作用
加強優質富硒小麥生產基地建設,以訂單農業為手段,引導合作社、家庭農場發展優質專用小麥種植,構建龍頭企業與新型經營主體間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富硒小麥連片種植、單收、單打、單儲,確保小麥品質。同時,在現有農產品商標注冊的基礎上,創建富硒小麥產品知名品牌,加快推進小麥的規模化、標準化和品牌化建設,充分實現優質富硒小麥的優質高效、生態環保等功效。最后,引進現代科技手段,整合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工程、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建設優質小麥科技研發中心,重點對產業園優質富硒小麥的良種繁育技術、高效種植技術、精深加工技術、系列精深加工產品、優質小麥種植加工機械設備等進行集成創新與中試轉化。通過省級產業園的示范帶動,提高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整體建設水平,促進全縣農業健康快速發展和鄉村振興。
作者簡介:王良偉,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