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濰坊市以構建實力強、品質優、生活美的現代化城市為目標,積極探索并實踐農業的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路徑。通過采用先進技術和環保措施,著力推進農業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業鏈條生態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走出了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綠色發展之路。
關鍵詞:綠色農業;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濰坊市積極響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號召,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指引,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準,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強力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農藥化肥減量增效、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農膜科學使用與回收等工作,促進了農業發展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轉變,農業生態文明程度不斷提高,為建設美麗中國、增進民生福祉、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1 濰坊市農業綠色發展現狀
近年來,濰坊市各級圍繞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堅持生產發展與生態保護并重,農業綠色發展在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化肥、農藥減量化技術推廣、農業清潔化生產、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以及拓展農業生態功能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1.1 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取得新突破
依托國家級、省級、市級生態農場創建活動,強化全市生態循環農業和休閑農業示范建設,著重打造示范樣板和亮點,大力推廣以沼渣、沼液和秸稈利用為紐帶的生態循環農業技術和模式。到2023年底,全市創建市級生態農場50家、省級8家、國家級5家,生態循環農業推廣面積超過200萬畝。
1.2 化肥、農藥減量化技術推廣取得新成效
圍繞節水、節肥、節藥,組織開展了農業節本增效、兩減三保行動,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測土配方施肥、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等減量化農業技術。2023年以節肥為重點,全市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到1400萬畝,2019以來新增水肥一體化面積102萬畝;2023年全市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面積819萬畝次,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面積達到1337萬畝次,實現了對甲胺磷等禁用、限用高毒農藥的有效控制。
1.3 農業清潔化生產取得新進展
加強高毒、高殘留農藥源頭監管、推廣生物降解地膜栽培技術、開展廢舊地膜回收處理。全市設立廢舊農膜回收站點240處,廢舊農膜回收利用企業8家,農膜回收利用率達95.73%。
1.4 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邁上新臺階
大力發展農村沼氣,拓寬秸稈利用渠道,推進秸稈、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到2023年底,全市共建設大中小型沼氣工程137處,農村戶用沼氣0.7萬戶,年總產氣量達到1400萬立方米;全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量458萬噸,綜合利用率達到96%以上,高出全省平均水平。
1.5 農業生態功能進一步拓展
積極拓展農業生態環保功能,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目前,全市創建省級以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4個,先后有5個村落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青州市、臨朐縣、安丘市山區旅游帶的“齊魯天路”獲評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
2 面臨的挑戰
2.1 資源環境約束趨緊
濰坊市是人口大市,農產品生產大市,也是自然資源短缺嚴重的地級市。全市人均耕地面積、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均低于全省、全國平均水平。生產中仍存在耕地“重用輕養”、經營粗放、農業投入品利用率低等問題。
2.2 農業生態環保投入不足
農業生態環保和面源污染防治涉及面廣、成本高、難度大、公益性強,需要較大資金支持,目前的資金投入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亟需建立政府推動、市場導向、社會資本參與的產業發展機制和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體制。
2.3 綠色農業技術儲備不足
綠色農業起步較晚,缺少創新性、系統性的研發,技術儲備嚴重不足,亟需加強研發和人才培養。
2.4 體制機制尚不健全
農業生態建設、資源保護和環境治理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以及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激勵機制和生態補償機制尚不健全,建立完善相關體制機制十分迫切。
3 新時期濰坊市農業綠色發展的方向
3.1 堅持保護生態和可持續發展
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積極探索新型農作制度、集約化生態種養模式。正確處理好農業發展與資源開發、生態保護的關系,實現生產發展與生態保護相協調,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
3.2 堅持轉變發展方式和優化產業結構
圍繞“減量化、再循環、再利用”,大力推廣應用農業清潔生產和節能減排技術,推進農牧結合和三產融合,加快建立綠色化農業產業體系,推進農業廢棄物多級循環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減少資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水平。
3.3 堅持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強理念創新、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在農村三產融合發展、資源高效利用、生產清潔安全、環境持續優化等方面探索新模式,推廣新技術,取得新成效。
4 新階段濰坊市農業綠色發展的主要任務
為完成全市農業綠色發展的各項目標,實現農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重點落實以下六大任務。
4.1 立足優化結構,構建農業綠色生產體系
加快推進農牧結合,重點開展糧改飼和種養結合模式試點,支持青貯玉米、苜蓿等飼草料作物種植。積極推進耕作制度創新,大力發展立體農業、間作套種等農作模式及其配套技術,通過農機、農藝、生態農業技術有機融合,實現水土等資源利用的科學配置。深入實施耕地質量提升計劃,促進農業生產能力持續增強。推廣糧食綠色增產模式,借助生態防治、節水灌溉、大數據分析等科技手段,促進糧食生產由數量增長為主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重轉變。
4.2 立足減量增效,構建農業資源節約體系
節約集約使用農業投入品,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普及深化,鼓勵施用有機肥、配方肥、緩釋肥、生物肥料和沼液、沼渣,努力減少化肥使用量。積極推廣應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行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治技術,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選育和推廣優質耐旱高產農作物品種,推廣農業節水技術,推進農業用水循環利用。加強農業節能和綠色能源的開發利用,提高農村清潔能源使用率,發展節油、節電、節煤等農業機械,降低農業裝備能耗。
4.3 立足清潔生產,構建農業科學減排體系
推進農產品產地土壤污染防治。強化地膜污染防治,積極推廣全生物降解地膜與加厚高強度地膜,提高地膜科學使用回收水平,逐步提高地膜回收利用率,完善廢舊農膜回收利用體系;加強土壤環境源頭管理和農業生產流程改造,科學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嚴格化肥、農藥、飼料、獸藥、添加劑等生產、經營和使用的監管,實現由末端治理向生產全程清潔轉變。
4.4 立足環境友好,構建農業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加快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研究推廣農作物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技術。積極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的資源化循環利用,大力推廣自然發酵、厭氧發酵等資源化利用技術,推動沼氣工程、有機肥加工等項目建設。深化“三沼”綜合利用,推廣“畜-沼-果”“畜-沼-菜”等產業循環模式。集成推廣生態生產、健康種養先進技術,創建肥藥減量控害、生產清潔節約、農牧(漁)結合互利、產業循環利用、資源保護改善等生態農業新模式。
4.5 立足生態修復,構建農業資源保護體系
加強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監測,提高環境污染預測預警能力。加強種質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促進種質資源在利用中保護、在保護中利用。強化重大有害生物和外來有害生物防控,建立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防控網絡,提升監控和撲滅有害生物的技術水平,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安全。
4.6 立足功能拓展,構建休閑農業產業體系
拓展農業生態功能,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對一些功能單一的種植業園區、養殖業園區進行升級改造,引進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推進種養加、產供銷、游購娛、生態循環、健康養老一體化發展,延伸產業鏈,提高綜合效益和附加值。依托田園景觀、農業設施、農耕文化、農業生產經營等資源,舉辦各類節慶活動,吸引游客觀賞、品嘗、休閑、體驗、健身、度假,帶動農產品加工業、物流業、旅游服務業的發展,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升級,農民創業增收。
5 推進濰坊市農業綠色發展保障措施
5.1 建立考核推進機制
各縣市區要高度重視農業綠色發展,加強領導,建立健全工作推進機制,制定本轄區的農業綠色發展方案,落實目標責任,強化跟蹤評測和考核監督,建立健全績效評價體系和考核推進機制,確保實施效果。
5.2 構建投入保障機制
完善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政府推動、市場導向的現代農業產業綠色發展機制和農業生態補償機制。以試點示范為引導,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業綠色發展建設,形成政府、市場主體、金融機構等多方參與的市場化、社會化投入機制。
5.3 強化技術創新和推廣
鼓勵開展農業綠色生態技術模式創新研發和集成推廣,推動現代生物、信息、設施、節能等新技術在農業綠色發展中的應用,破除制約農業綠色發展的技術瓶頸。依托各級農技推廣機構,大力推廣減量化農業生產技術,投入品可降解、低殘留技術,生態種植養殖技術,農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技術。
5.4 實施農業綠色發展全民行動
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宣傳推介先進典型和經驗模式,普及農業綠色發展的知識和技術。鼓勵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和廣大農戶積極參與現代綠色生態農業建設,努力營造農業綠色發展的良好氛圍。大力宣傳推廣試點示范的成功經驗,以點帶面,推動全市現代綠色生態農業健康持續發展。
作者簡介:趙恩來,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村能源和生態農業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