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文獻綜述法,以足球運動供能特征與代謝適應為研究對象,對足球運動能量供應特點、肌肉類型、神經功能、心肺系統的適應性影響及其代謝適應訓練方法等方面進行研究。旨在為足球運動的教學訓練提供參考,主要研究結論為:(1)足球運動要求運動員磷酸肌酸系統、無氧乳酸系統、有氧系統均具備很高的供能效率,場上不同位置、類型的球員對三個系統的要求有所差異;(2)肌肉纖維類型、線粒體的密度、神經系統功能和心肺功能與足球運動表現存在密切的關系。通過系統訓練,可以有效改善以上因素,進而使供能系統產生適應性變化,提高比賽中運動表現;(3)運用無球、有球、比賽三種練習形式,采用高、中、低三種不同強度設計訓練方案,使用重復、間歇、持續三種訓練方法,再進行科學的監控與評估,分別發展三種供能系統,產生適應性變化,進而提高運動表現。建議采取個性化訓練、科學營養方案和持續監測評估。
關鍵詞:足球運動;供能特征;代謝適應;訓練方法
足球是一項高強度、多向性為主要特征的集體球類項目。作為一項精密、多向性的運動,包括了瞬時的爆發力動作、頻繁的方向變換、以及長時間的中高等強度運動。這種多樣性的動作模式對運動員的能量系統提出了極大的挑戰,要求其供能系統在不同的代謝途徑中高效協同工作。現代足球比賽對供能特征和代謝適應的要求不斷提高。隨著足球比賽的進步和競爭的激烈化,現代足球比賽對運動員的身體素質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比賽的高強度、快節奏和持續時間的延長,使得運動員需要更強大、更靈活的能量供應和代謝適應。這種要求迫使學者和教練員深入研究運動員的供能特征,以制定更為科學合理的訓練方案和營養策略。
對足球供能特征和代謝適應的研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首先,此研究揭示足球運動員供能特征的科學基礎。深入了解足球運動員在比賽中所需的能量供應特征,是為了建立科學的訓練和調控體系。通過明晰肌肉磷酸能系統、無氧乳酸系統和有氧氧化系統在足球運動中的作用,能夠更好地指導訓練以提高運動員的整體表現。其次,此研究能為制定個性化的訓練和營養方案提供依據。深入研究運動員的代謝適應,特別是肌肉和神經系統的適應,可以為制定個性化的訓練計劃和營養方案提供依據。不同位置運動員在代謝適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個體化的方法對于實現最佳效果至關重要。
1 "足球運動供能特征
1.1 "磷酸肌酸系統
1.1.1 "高強度短時爆發力的供能源
磷酸肌酸儲備與爆發性動作。磷酸肌酸能系統在足球運動中充當著迅速釋放能量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在7s以下高強度、短時爆發力動作中。磷酸肌酸的儲備量直接影響著運動員在關鍵時刻的能量釋放速度。研究發現,具有更高的磷酸肌酸儲備的運動員能夠更迅速而有效地執行短時強烈的運動,例如快速沖刺、突然的變向等。
磷酸肌酸降解與ATP再合成。在磷酸肌酸系統中,磷酸肌酸通過磷酸肌酸激酶的催化迅速分解,釋放出能量用于ATP再合成。這個過程是短時高強度運動的主要能量來源,尤其在足球比賽中,瞬間的射門、沖刺、變向等快速性動作往往依賴于這種快速的磷酸肌酸降解過程。
1.1.2 "磷酸肌酸儲備與運動表現的關系
個體差異與磷酸肌酸儲備。個體差異在磷酸肌酸儲備方面表現顯著,這種差異主要受到個體肌肉纖維組成、飲食習慣、訓練歷史與場上位置和技術風格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高磷酸肌酸儲備的運動員通常在比賽中表現更具爆發力和敏捷性。
訓練對磷酸肌酸適應的影響。系統的高強度爆發性訓練可引起磷酸肌酸系統的適應性改變,包括提高酶活性和增加儲備量。這種適應性改變有望提高運動員在短時間內釋放能量的效率,進而改善比賽中的關鍵動作表現。相關數據顯示,在一場90min比賽中,精英足球運動員25km/h以上沖刺累計達到200~800m,短距離變向和沖刺的次數上百次[1]。只有具備非常強的磷酸肌酸供能能力,才能適應現代足球的高強度比賽。尤其是沖擊力較強的進攻型球員,磷酸肌酸的儲備尤為重要。
1.2 "無氧乳酸系統
1.2.1 "短時間高強度運動所需的主要能源
無氧乳酸系統在足球運動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尤其是在需要7~40s之間產生大量能量的高強度持續度運動中。該系統主要通過糖酵解途徑,迅速分解肌肉內的糖原,產生乳酸和ATP。這一過程相對快速,為運動員提供了在較短時間內滿足能量需求的手段。
乳酸的產生與儲備。無氧乳酸系統中的關鍵步驟是糖酵解產生能量和乳酸。ATP在肌肉中儲備一部分,同時也迅速釋放到血液中,通過循環系統輸送到需要的肌肉。這種能量系統的速度和效率使得運動員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快速、強烈地執行運動,如持續加速、沖刺等。
1.2.2""乳酸耐受性與比賽表現之間的關系
乳酸的產生對足球運動的影響。足球比賽中的高強度跑動和爆發性動作常導致乳酸的積累。運動員的乳酸耐受性直接關系到其在比賽中的持續高強度表現[2]。乳酸的耐受性被定義為運動員在高乳酸環境下維持運動表現的能力,這一能力對于在足球比賽中保持高強度沖刺、頻繁的變向和快速的反應至關重要。
個體差異與乳酸耐受性。個體運動員在乳酸耐受性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這部分受到基因、肌肉纖維組成和系統性適應的影響。高乳酸耐受性的運動員更能在乳酸積累較高的情況下維持運動表現,因此更有可能在比賽中展現出色的爆發力和持續比賽能力。尤其對足球比賽中的中場隊員與進攻型邊后衛,在快節奏攻防轉換的比賽中至關重要。
訓練與乳酸耐受性的關系。系統性的高強度訓練被認為是提高乳酸耐受性的有效途徑。相關數據顯示,在一場90min的職業比賽中,速度為21km/h以上的高強度跑達到1~3km。在訓練中,通過模擬比賽中的高乳酸環境,運動員的肌肉和心血管系統逐漸適應,提高了對乳酸的清除速度和耐受性。這為運動員在比賽中更好地應對乳酸的累積提供了生理學基礎。
1.3 "有氧氧化系統
1.3.1 "持續低中強度運動的主要能源
有氧氧化系統是足球運動員進行長時間、低至中等強度運動時的主要能量供應途徑。這一系統通過氧化葡萄糖、脂肪和氨基酸來產生ATP,為持續的有氧運動提供了穩定而高效的能源。在足球比賽中,長時間的跑動、慢節奏的攻防轉換等活動主要依賴于有氧氧化系統。有氧氧化系統的氧化底物包括葡萄糖、脂肪和氨基酸,它們通過線粒體中的三磷酸腺苷合成途徑,經氧化過程產生ATP。在長時間運動中,有氧氧化系統更多地依賴于脂肪氧化,保證運動員能夠維持穩定的能量供應。
1.3.2 "有氧適應與足球比賽表現關聯性
氧耐受性對長時間運動的影響。足球比賽中的長時間運動,如持續奔跑和頻繁的變向,對運動員的氧耐受性提出了顯著的要求。相關數據表明,職業足球運動員單場90min跑量達到10km到12km之間,全場平均跑速為每小時6~7km[3]。只有高水平的有氧基礎,才能完成90min的高強度比賽。具有較高有氧能力的運動員更能有效地利用有氧氧化系統,減緩乳酸積累,延遲疲勞的發生,加快疲勞恢復,從而在比賽中表現更為持久和穩定。
有氧適應與足球比賽的關聯。系統的有氧訓練可導致多個層面的適應性變化,包括心血管適應、線粒體增生和肌肉的氧化能力提高。這些適應性變化在足球比賽中表現為更好的持久性運動能力、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快的恢復速度。
2 "足球運動代謝適應
2.1 "肌肉類型適應
2.1.1 "肌纖維類型的多樣性
人體的肌肉組織中存在多樣性的肌纖維類型,主要包括慢肌纖維(Type I)和快肌纖維(Type II)。慢肌纖維具有較高的氧化能力和耐力,而快肌纖維則更適合進行快速而爆發性的運動。肌纖維類型的組合對于足球運動員在比賽中的多樣性動作和運動表現至關重要。
2.1.2 "足球運動與肌纖維類型適應
研究表明,足球運動員中較高比例的快肌纖維與更出色的爆發力和敏捷性相關。這與比賽中需要迅速加速、變向和執行爆發性動作的要求相符。尤其是前鋒隊員,需要通過快速的沖刺和連續的變相,擺脫防守隊員。只有擁有較高比例快肌纖維的隊員才能勝任前鋒的角色。然而,慢肌纖維也為運動員提供了更好的耐力和持續性運動的能力,對于整場比賽的表現同樣至關重要。基于中后場隊員需要持續間歇性高速跑動能力,對耐乳酸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其快慢肌纖維比例相對均衡。
2.2 "線粒體密度與有氧代謝適應
2.2.1 "線粒體是有氧氧化的場所
線粒體是細胞內的主要能量生產場所,其密度與肌肉的有氧代謝適應密切相關。在足球運動員中,有氧代謝對于長時間的奔跑、持續性運動和快速恢復至關重要。
有氧訓練與線粒體密度的增加。有氧訓練通過促進線粒體生物合成和增加線粒體密度,提高了肌肉細胞對氧的利用效率。這種適應性改變使運動員能夠更有效地進行氧化代謝,減緩乳酸的積累,提高長時間運動的耐力和穩定性。
2.2.2 "線粒體密度與運動員的整體表現
研究表明,線粒體密度的增加與運動員在長時間運動中的表現密切相關。運動員在90min比賽內跑動距離達到萬米以上,在肌肉中需要高密度的線粒體支持能量供給和緩解疲勞產生。足球運動員通過有氧訓練誘導線粒體產生適應性變化,不僅提高了氧化底物的利用效率,也增強了對疲勞物質的清除能力。這對于保持高強度運動表現、快速的代謝適應和更快的恢復都具有顯著影響。
2.3 "心肺系統適應
2.3.1 "心肺系統與足球運動表現的關系
心肺系統的功能對足球運動員的表現至關重要。一個強健的心肺系統能夠更有效地為肌肉提供氧氣,從而支持高強度的運動表現。在足球比賽中,運動員需要在長時間內進行沖刺、跑動和快速變向,這要求心肺系統能夠快速地供氧和清除代謝廢物,如二氧化碳。因此,心肺功能的高效運轉直接影響到運動員的耐力、爆發力和長時間運動的表現。
2.3.2 "足球訓練對心肺系統適應的影響
系統性的足球訓練對心肺系統有顯著的適應性改變。定期的有氧和無氧訓練可以增強心臟的泵血功能和提高肺部通氣量,進而提升血液循環效率和氧氣利用率。長期訓練還能促進心肺系統的血管生成,增加血紅蛋白含量,改善血液供應,使得運動員能夠在比賽中更有效地進行氧氣交換,提高耐力和運動效率。此外,足球訓練還有助于降低靜息心率,增加心室容量,這些適應性變化使得心肺系統在面對比賽中的高負荷要求時,能夠更加有效地應對。
2.4""神經系統適應
2.4.1 "神經系統協調性與運動員的爆發力表現
神經系統在足球運動員的爆發力表現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通過協調運動單位的募集和神經肌肉的激活來實現高效的力量輸出。快速而協調的神經系統能夠更有效地激發運動員的肌肉纖維,實現迅速而爆發式的運動響應。
神經系統的適應性改變。通過系統性的神經適應性訓練,運動員能夠實現神經元的更有效募集和協同激活,從而提高爆發性力量的表現。這種適應性改變涉及到神經元的興奮性、神經傳導速度和運動單位的募集順序等方面,對于足球運動員在比賽中的快速動作和爆發力的表現至關重要。
2.4.2 "神經適應與運動技能的關系
神經適應不僅僅影響著運動員的爆發性力量,還直接關聯到運動技能的提高。神經適應涉及到運動學習、協調性和反應速度等方面,這些都是足球比賽中各種技術動作執行的基礎。通過神經系統的適應性改變,運動員能夠更快速、準確地執行復雜的運動技能,如精準傳球、快速變向和高效的戰術執行。
2.4.3""訓練對神經系統適應性的影響
系統性的神經系統訓練通過模擬比賽中的快速反應和高強度動作,可以促進神經系統的適應性改變。這包括提高神經元的興奮性、改善運動單位的募集模式以及提高神經肌肉協同性。設計合理的神經適應性訓練方案對于運動員整體表現的提升至關重要。
神經適應性評估方法。神經適應性的評估可以通過運動學分析、神經肌電圖(EMG)記錄和反應時間測量等方法實現。這些方法能夠深入了解運動員神經系統適應性的細節,為個體化的訓練計劃提供依據。
3 "代謝適應性訓練
3.1 "提高磷酸肌酸系統適應性的訓練
3.1.1 "提高磷酸肌酸系統適應性的訓練方法
短時間沖刺與爆發性動作的訓練。高強度訓練的首要目標之一是提高肌肉磷酸能系統的效能,以增強運動員在短時、爆發性運動中的能量供應。這種訓練通常包括快速而強烈的運動,如短距離沖刺、跳躍和快速變向等,強化磷酸肌酸系統的儲備和釋放能力。重復進行高強度的爆發性動作訓練有助于提高磷酸肌酸系統的適應性。這包括間歇性的高強度運動,模擬比賽中需要迅速爆發的情境。通過這種訓練,肌肉磷酸能系統的效能得以提升,從而改善運動員在比賽中的運動表現。
在足球運動中,可以通過無球、有球、實戰三個層次的練習方案促使神經系統的適應。各層次的訓練方案各有優勢。對于無球高強度沖刺來說,可以最大限度激活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對于結合球的快速移動來說,雖然對神經興奮性最大激活效果不如無球沖刺,但是使神經肌肉控制模式更加適應專項技術的需求。對于實戰訓練可以采取小場地高強度的對抗模式,結合了上述兩種訓練的優勢,更符合比賽實戰的需要[4]。
3.1.2 "提高磷酸肌酸系統適應性訓練的要求
足球運動員磷酸肌酸能系統的適應采取重復訓練法。在一課當中重復訓練法一般在充分做開準備活動后、神經系統興奮性較高時使用。在訓練階段,重復訓練法一般用于運動員狀態較好的時段。訓練內容一般為短時間內達到最大輸出功率的快速性練習,單次練習時間不超過7s,間歇時間相對充分,心率基本平穩、ATP再生成等各項指標充分恢復后再重復下一次練習。練習間隔為兩天,高水平運動員可以每天訓練。
3.1.3 "監測與評估磷酸肌酸系統的訓練效果
可以用內部指標和外部指標對磷酸肌酸系統的訓練效果進行評估。外部指標例如短距離沖刺的成績、力量練習的速度與重量、功率自行車的功率輸出等指標。內部指標可在實驗室內使用技術如核磁共振成像(MRI)和磷酸肌酸譜技術,能夠監測和評估運動員肌肉磷酸肌酸系統的變化。這些內部與外部指標的監測為調整訓練強度和周期提供了科學的依據,確保訓練效果的最大化。
3.2 "提高無氧乳酸系統適應性訓練
3.2.1 "提高無氧乳酸系統適應性訓練的方法
為增強無氧乳酸系統的耐受性,訓練應包含高強度、短時間的間歇性運動,促使運動員在無氧條件下進行乳酸的產生和清除。這可能包括一系列間歇性高強度訓練,以模擬比賽中頻繁的爆發性動作和快速的能量釋放。
在足球的訓練過程中增強無氧乳酸系統的耐受性可以采取無球的yoyo跑、變向跑以及間歇性循環練習。有球訓練可以采取間歇性帶球沖刺、多次變向、連續折返、連續射門、搶圈等練習手段。更多的是結合實戰設計,如高強度連續的輪流一對一、二對二和高強度小場地比賽等。這種訓練方法有助于提高乳酸閾值,延緩乳酸積累,增強運動員在比賽中的持久性和快速恢復能力[5]。
3.2.2 "無氧乳酸系統適應性性訓練的要求
無氧乳酸系統的適應性訓練一般采用間歇訓練法。間歇訓練法在短時間內使運動強度達到比較高的水平,然后進行間歇,心率等各項指標未完全恢復時開始下一次訓練。在足球運動中,間歇訓練每次練習時長在7~40s之間,練習結束時心率要求達到最高心率。間歇不充分,心率恢復至120次/min左右開始下一次練習。相比較重復訓練法,單次練習時間更長,強度稍有下降,間歇時間更短,恢復不充分。
3.2.3 "檢測與評估無氧乳酸系統的訓練效果
同樣,可以用內部指標和外部指標對無氧乳酸系統的訓練效果進行評估。外部指標如200~400m的成績、yoyo跑的成績。內部指標可以借助生理學指標,如乳酸閾值、乳酸清除速度和運動后乳酸濃度等。這些指標的定期評估有助于調整訓練方案,確保無氧乳酸系統的耐受性得到持續提高。
3.3 "提高有氧供能系統的適應性訓練
足球運動中的有氧供能系統訓練是提高運動員持久力和恢復能力的關鍵。通過有效的訓練方法和科學的要求,可以促進運動員的有氧代謝適應,從而提升其在比賽中的表現。
3.3.1 "提高有氧供能系統適應性訓練的方法
提高有氧供能系統適應性的訓練方法包括多種形式,以確保運動員在各種情況下都能得到充分的訓練。包括長距離持續訓練、間歇訓練、阻力訓練等。這些訓練方法可以單獨進行,也可以組合進行,以增強運動員的有氧代謝適應性。無球訓練包括長距離跑步、有氧循環訓練、慢跑等,以提高運動員的基礎耐力和有氧能力。在有球訓練中,可以通過模擬比賽中的持續奔跑、傳球和接球等活動來提高運動員的有氧適應性,并結合技術訓練,提高運動員的技術水平。在實戰訓練中,通過模擬比賽的情景和規則,讓運動員在真實的比賽環境中進行有氧訓練。這種訓練方法可以更好地促進運動員的比賽適應性和心理素質。
3.3.2 "提高有氧供能系統適應性訓練的要求
為了確保有氧供能系統適應性訓練的有效性,通常使用持續訓練法。持續訓練法是指在適度的心率范圍內進行長時間持續性運動的訓練方法。這種訓練方法能夠有效提高心肺功能和有氧代謝能力。訓練時間應根據運動員的實際情況和訓練計劃確定,通常為30min以上。訓練頻率應根據運動員的訓練水平和目標確定,通常為每周3~5次。訓練時心率應控制在60%-80%的最大心率范圍內,以確保訓練效果的最大化。
3.3.3 "檢測與評估有氧供能系統的訓練效果
評估有氧供能系統訓練效果的關鍵在于監測運動員的內部指標和外部指標。內部指標包括心率、乳酸閾值、氧攝取量等生理指標,可以通過心率監測儀、乳酸測試儀等設備進行監測。外部指標包括運動員的持續奔跑距離、持續時間、速度等運動表現指標,可以通過GPS跟蹤系統、計時器等設備進行監測。
4""結論
4.1 "足球比賽時間長、強度高、運動方式復雜、攻防轉換節奏快、競爭激烈。要求運動員磷酸肌酸系統、無氧乳酸系統、有氧系統均具備很高的供能能力,場上不同位置、類型的球員對三個系統的要求有所差異。
4.2 "肌肉纖維類型、線粒體的密度、心肺功能和神經系統功能與足球運動表現存在密切的關系。通過系統的訓練,可以有效改善以上因素,進而使供能系統產生適應性變化,提高比賽中運動表現。
4.3 "運用無球、有球、比賽三種練習形式,采用高、中、低三種不同強度設計訓練方案,使用重復、間歇、持續三種訓練方法,再進行科學的監控與評估,分別發展磷酸肌酸系統、無氧乳酸系統、有氧系統三種供能系統,產生適應性變化,進而提高運動員的運動表現。
參考文獻
[1]Alexandre Dellal, Karim Chamari, ELP,et al. Comparison of physical and technical performance in European soccer match"play:FAPremier League and La Liga[J]. Eur JSport Sci,2011,11(1):51-59.
[2]Bangsbo J., Iaia"F. M., amp; Krustrup."The Yo-Yo intermittent recovery test: a useful tool for evaluation of physical performance in intermittent sports[J]. Sports Medicine, 2008,38(1):37-51.
[3]Mohr"M., Krustrup"P."amp; Bangsbo. Match performance of high-standard soccer player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development of fatigue[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03,"21(7):519-528.
[4]Mendez-Villanueva"A., Buchheit"M., Simpson"B."amp; Bourdon. Does on-field sprinting performance in young soccer players depend on how fast they can run or how fast they do run?[J].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13,27(8):2341-2346.
[5]Bradley"P. S., Sheldon"W., Wooster"B., Olsen"P., Boanas"P."amp; Krustrup. High-intensity running in English FA Premier League soccer matchesJou[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03,27(2):159-168.
作者簡介:吳泊睿(2005—),本科生,研究方向:足球運動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