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素養概述
(一)核心素養的概念與特點。核心素養是指一系列對個體綜合素質發展至關重要的基本能力和素養。它包括但不限于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溝通技能、合作精神、信息素養等。此外,核心素養的培育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需要教育者和學生共同努力,通過多種形式和環境的學習實踐來達成。另外,核心素養具有普適性和靈活性的特點。普適性體現在不同學科、不同領域都需要培養的共同能力,例如批判性思維和合作精神,在各個學科和實踐活動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而靈活性則表現在核心素養的培育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進行個性化的設計和實施,注重發揮學生的潛能和興趣,從而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
(二)核心素養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首先,核心素養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變化,傳統的知識學習已經無法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更加強調個體綜合素質的培養,而核心素養恰恰是這種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核心素養是終身學習的基礎。在這信息時代,知識更新換代速度加快,傳統的知識掌握已經無法應對挑戰,而具備良好的核心素養能力可以幫助個體更好地適應和應對未來的學習和工作。再次,核心素養是個體發展的基石。在個體成長過程中,除了學習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而這些能力正是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
二、山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路徑
(一)教學目標的設定與精準定位。1.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的對接。首先,核心素養注重學生的跨學科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而道德與法治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社會責任感和道德判斷力,兩者在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上存在內在的聯系。例如,核心素養中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可以與道德判斷力相結合,幫助學生正確評估道德問題并做出理性的決策。其次,核心素養的強調跨學科、綜合性質,與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綜合性目標相契合。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可以充分考慮學生在道德、法律、社會關系等方面的綜合素質發展,從而更好地實現教育的整體目標。2.確定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關鍵素養。(1)公民責任感: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使其能夠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為社會和諧穩定貢獻力量。(2)法律意識:使學生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識和法律精神,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和法律遵從意識。(3)社會關懷:引導學生關心他人、關心社會,培養學生的同情心和責任感,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社會互助精神。(4)道德情感: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和情感智能,使其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品德修養,能夠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和社會問題。
(二)前置性學習的強調與教學情境的創設。1.前置性學習的意義與方法。首先,通過前置性學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其次,前置性學習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其獨立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第三,前置性學習可以促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增強教學的靈活性和針對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調整教學策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實施前置性學習時,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法。2.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如教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安全護我成長》第8課《安全記心上》(平安出行),側重讓學生自覺遵守交通法規,及時發現生活中的安全隱患問題,通過引導學生觀看交通“視頻”和親身到交通路口做志愿交通勸導員,強化安全意識。通過這樣的教學情境設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多元化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1.任務驅動的教學設計。首先,任務驅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其次,任務驅動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合作與交流。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與同伴合作、共同探討問題,增強團隊意識和合作能力。再者,任務驅動能夠促進學生的實踐與應用能力。2.多元化教學活動的具體案例分析。例如,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法庭,讓他們親身體驗法律程序和庭審過程,加深對法律的理解和認識。此外,還可以安排社區服務活動,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項目,關心社區環境和民生問題,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另外,可以開展模擬法庭辯論活動,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通過辯論和對話,鍛煉其辯證思維和表達能力。
(四)生活化評價與教學效果的評估。1.生活化評價方法的探索與應用。生活化評價方法是教育評價的一種重要方式,其核心理念是將評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實踐緊密結合,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成長進程。在山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生活化評價方法的探索與應用具有重要意義。首先,生活化評價方法能夠更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綜合素質。通過觀察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記錄學生的行為舉止和言行,可以更準確地了解學生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其次,生活化評價方法能夠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我反思。通過學生自評、同伴評價等方式,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積極改進自身行為,提高學習動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最后,生活化評價方法能夠促進教師和家長的有效溝通和合作。通過定期向家長反饋學生的生活化評價結果,可以增強家校之間的信任和理解,共同關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2.教學效果的評估與反饋機制。教學效果的評估與反饋是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通過有效的評估與反饋機制,教師可以及時了解教學的實施情況,發現問題并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在山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建立起有效的教學效果評估與反饋機制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定期組織學生進行課堂小測、作業評價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其次,教師還可以通過課后反思、教學總結等方式,對教學過程進行自我評價,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第三,建立起與家長、學校管理部門的溝通機制,形成良好的教育合作氛圍。教師可以定期向家長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學效果,與家長共同探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共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通過這些評估與反饋機制的建立和應用,可以不斷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實現教育目標的有效實現。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