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溯源

2024-09-03 00:00:00徐瑾?李昕昱
社會科學動態 2024年2期
關鍵詞:文化認同

摘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刻內涵。從歷史發展來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產生于從“夷夏有別”到“華夷一體”的過程中,其間“大一統”思想始終是民族融合的歷史主旋律。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具體歷史進程來看,秦王朝以來的歷代統治者都推出了促進民族融合的具體舉措,并產生了良好效果。從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產生、發展的歷史考察來看,文化認同是形成共同體意識的一個關鍵因素。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華夷一體;大一統;文化認同

中圖分類號:C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982(2024)02-0035-05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首次使用了“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概念;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1)。那么,從歷史發展來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起源于何時,其發展的歷史進程如何?對此問題的回答不僅有助于我們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悠久歷史和深刻內涵,而且有助于我們理解黨中央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

一、從“夷夏有別”到“華夷一體”的演化

追溯歷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萌發開始于從“夷夏有別”到“華夷一體”的歷史進程中。“夷夏有別”意味著華夏族和夷族之間有著地域和價值判斷上的區別,“華夷一體”意味著華夏族和夷族成為了一個共同體,產生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夷夏有別”中所說的“夏”指的是漢族的前身(華夏族),“夷”指的是南蠻、北狄、東夷、西戎等華夏地域之外的夷狄民族。在殷周以前,“夷”并不帶有價值判斷的色彩,僅僅指代地域之別,如“夷”在《說文解字》中是“平也。從大從弓,東方之人也”(2),“夏”在《說文解字》中是“中國之人也”(3)。因此,“夷夏有別”的最初含義是指地域上的區分,“夏”(華夏族)居住于中國(以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為中心),“夷”居住于中國之外(譬如東方之人)。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夷”“夏”才逐漸具有了價值判斷的色彩,即“夷夏有別”不僅有民族居住地域上的區別,而且有文化高低、文明程度高低的區別;華夏族是文明程度較高者,夷族(“夷”字通常與戎、狄混用)是較低者。文明程度的高低也預示了社會地位的高低,并在一定程度上隱含了對夷的歧視和提防,如《左傳·成公四年》云“非我族類,其心必異”(4)。

先秦以來,“夷夏之辨”在一定時期內愈演愈烈。《春秋》所說的“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5)的觀念一直存在,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視為“民族大義”。因此,士大夫知識分子一直強調華夏族的高貴和夷族的低下。之所以高貴,是因為華夏族有諸子百家的文化(后來演變為“外儒內法”的主流文化),文明程度較高。不過隨著歷史的發展,民族融合的趨勢不斷加快,“夷夏有別”逐漸向“華夷一體”演化。盡管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夷夏之辨”仍舊存在,但是統治階層更多考慮的是民族沖突的緩和和王朝統治的穩定,于是統治階層逐漸模糊“夷”“夏”之間的區別,更多強調民族間的融合共通,于是“夷夏有別”就逐漸走向了“華夷一體”。自西漢明確提倡“大一統”的政治理想開始,多民族的統一國家成為歷代統治者的政治追求。在長期存在的“夷夏有別”的大環境中,伴隨著民族間軍事沖突、經貿往來的是華、夷文化的交流融合。在這個民族交融的過程中,華夏族知識分子不遺余力地推廣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主流文化來感召夷族。由于華夏文化有著海納百川的天然品質,而且由于文明程度較高,對于夷族文化有著天然的吸引力,因此夷族統治者也有主動融入華夏文化的內在需求。所以先秦以來,夷族文化逐漸形成了向華夏文化學習、模仿、借鑒、融合、同化的趨勢。經過兩千多年民族融合歷史進程的發展,“華夷一體”的局面最終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得以形成。

總體而言,“夷夏有別”的思想觀念并沒有影響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也沒有阻擋中華民族融合發展的歷史潮流。盡管“夷”與“夏”有著明確的區別標準,如血緣紐帶、地域差異、民族信仰、外貌服飾等,但這并不意味著民族交流互動就是不可能的,恰恰相反,民族交融成為歷史發展的大勢所趨。華夏文明由于自身的比較優勢而不斷向外擴張,其他少數民族在與華夏族的往來中對華夏文明逐漸認同,并在這個交往交流的過程中逐漸成為華夏族的一部分。可以說,從“夷夏有別”到“華夷一體”的歷史發展進程,也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得以萌芽發展的過程。

二、“大一統”的歷史主旋律

“大一統”的思想古已有之,《詩經·北山》就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6)之說。“大一統”一詞最早出現在《公羊傳·隱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7)。西漢董仲舒是從政治上提出“大一統”思想并加以實踐的重要推動者,他認為“大一統”就是天道所向,“《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8)。自西漢以來,“大一統”成為歷朝歷代統治者力求實現的政治理想。“大一統”對于“華夷一體”的形成具有重要推動作用,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隨著“大一統”思想而內生發展。

從歷史發展來看,秦王朝建立郡縣制,實施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在確立社會統一規范的同時開啟了中華民族大一統的發展進程。隨后在兩漢四百余年的時間里,經過楚漢戰爭、七國之亂以及與匈奴的邊疆之戰等短暫分裂或戰亂之后,社會整體穩定,初步形成了大一統的政治格局,民族交流、融合的趨勢開始形成。在南北朝對峙的時期,雖然江南由漢人統治,北方由少數民族統治,但南北方在所轄區域內都實現了多民族統一(盡管夷夏仍然有別)。而且,統治者都以中華文化繼承者的正統自居,這實際上暗含了各民族對“中國”或“中華文化”的認同。雖然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動蕩不安的時期,但客觀上也促進了民族的交流融合。

隋唐成功結束了長期分裂動蕩的社會局面,建立起了相對集中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唐朝是中華民族交流融合的高峰時期,當時的統治者對于少數民族采取積極的“恩惠撫和”政策,極大緩和了民族關系,唐太宗甚至被北方游牧民族尊稱為“天可汗”(這一稱呼后來被繼任者延續下來);這不僅意味著北方民族對漢族天子的敬畏,更意味著將唐朝皇帝視為北方民族的共主。隨著民族交流的加快,少數民族自愿歸附、融入漢族的趨勢也在加快。盡管隋唐兩朝也經歷了隋末農民戰爭、唐朝安史之亂和唐末農民戰爭等幾次大的動亂,但“大一統”的格局仍舊被延續下來。這一時期的民族關系更加融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得到了進一步增強。宋朝時期,盡管有宋、遼、金、西夏之間的對峙,但是民族交往,尤其是經貿交往達到了一個高峰。元、明、清時期,在大部分時間里,中國都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疆域面積也達到了一個空前規模,民族融合的趨勢也在不斷深化,“夷夏有別”也被“華夷一體”所取代,“大一統”不僅成為歷史事實而且成為各民族的共同政治信仰和社會共識。

總的來說,“大一統”是中華文明的典型特征,這一特征自秦王朝就開始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雖然在歷史發展中不斷演繹著“統一”與“分裂”的二重奏,但“大一統”的歷史主旋律從來沒有發生過改變。歷朝歷代以來,無論是漢族執政還是少數民族執政,統治階層都非常重視和維護民族的“大一統”格局,這種追求“華夷一體”“天下一統”的思想逐漸成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理念,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得以形成。顯然,“大一統”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萌發有著重要影響,因為只有在這種大一統的以郡縣制為主體的政治格局中,在統一的語言文字(雅言漢字)的文化環境中,華夏族和夷族才能“夷漢相錯而居”,才能實現民族間的“多源合流”。可以說,大一統的國家才能催生大一統的民族共同體。

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具體歷史進程

秦王朝時期,“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從理想變為現實。其中,郡縣制的實施對后世有著重大影響,因為這實際上消除了封建割據的混亂局面,大一統得以貫徹到基層。度量衡的統一以及文化禮儀的統一也影響巨大,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萌芽提供了重要依據。除此之外,為了加強與北方游牧民族的聯系和控制,秦王朝以首都咸陽為中心修建了諸多驛道,其中就有一條專門通向北方(從咸陽經過云陽、上郡到九原)的官道。同時,為了加強與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聯系和控制,秦王朝又征發百姓在西南夷族地區修建“五尺道”,由此將中原與云、貴、川等地區連接起來。秦王朝加強了中原華夏族與北方游牧民族、南方夷族的聯系,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萌芽起到了奠基性作用。

漢朝建立初期,以黃老之學休養生息,此時北方少數民族匈奴要求與漢朝進行和親和互通關市(加強貿易往來)。因此,從漢高祖開始,和親、互市是促進民族交往的主要推動方式。漢武帝以來,“大一統”成為統治者的執政目標,隨著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的改革,漢朝的綜合國力不斷上升。隨著漢朝的日益強大,經過多年沖突、交鋒之后,漢朝最終擊敗了匈奴,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盡管漢朝與北方民族戰火頻發,但客觀上也促進了匈奴、氐、羌等游牧民族融入漢族的發展趨勢。對于南方來說,隨著交通及貿易的便利發展,百越諸族(指南方和東南沿海以及海島上的少數民族)與漢族的交往也日益頻繁。自漢武帝開始,中原周邊的廣大地域(如西域的于闐、龜茲、烏孫、大宛、車師等)開始納入漢朝版圖,周邊少數民族與中原華夏族也進行了空前頻繁的交往。在這種交往中,“漢軍”“漢使”“漢人”等稱呼逐漸流傳開,于是“漢族”這一重要概念出現了,自此“華夏族”被稱之為“漢族”。漢朝是民族融合的重要時期,統治者積極推行漢化政策,將漢字作為統一的文字,這不僅有利于漢字的傳播發展,而且為各民族的交流提供了官方語言;統治者還通過設立學校的方式,積極鼓勵各民族學習漢族語言文化以及漢族禮儀。自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獲得了官方意識形態地位,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禮樂教化成為促進民族交融的重要途徑(甚至后世少數民族統治者仍舊采用儒家禮教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安定),諸多少數民族文化被納入或同化于漢民族文化體系中,由此形成了以漢族文化為核心的多民族文化共榮局面。在漢朝統治時期,華夏文化(漢族文化)成為少數民族仰慕、學習的對象,夷族主動或被動向華夏族(漢族)轉化或同化的現象(“漢化”)逐漸興起。自漢朝開始,漢族就不再是一個單一的炎黃部落的后裔,而成為多民族融合的產物。漢朝的民族融合極大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

魏晉南北朝(五胡十六國)時期,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快。“五胡”指的是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是諸多少數民族的代表。這一時期時局動蕩,先后成立的大小國家數十個,其中存在時間較長的有十六國。南方是漢族政權,北方則是不斷更迭的少數民族政權(北方先后被前秦、北魏統一)。盡管這一時期漢族逐漸處于弱勢地位(最后退居江南),但華夏文化的影響并未削弱,少數民族融入漢族的趨勢并未停止。北魏孝文帝是民族融合的典型代表,孝文帝拓跋宏精通儒學,“五經之義,覽之便講”,而且“才藻富贍,好為文章。詩賦銘頌,任興而作”(9)。太和年間孝文帝大刀闊斧改革,不遺余力推行漢化政策,甚至下詔將自己的姓氏改為“元”:“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10)此外,前秦苻堅、北周宇文泰等也是積極推進漢化政策的重要人物。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為隋唐的“大一統”奠定了重要基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得以進一步發展。自南北朝開始,經過長期漢化,作為少數民族代表的“五胡”徹底融入到漢民族之中,這也體現了民族融合成為統一共同體的歷史發展趨勢。

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再次實現了“大一統”。統治者高度重視民族交往和融合,實施了有利于緩和民族矛盾、促進漢化的一系列政策,如隋文帝實施“守御安邊”之策,隋煬帝提倡“混一戎夏”,唐太宗以來的唐朝統治者則對各民族“愛之如一”,于是傳統的“夷夏有別”“夷夏大防”的觀念逐漸被打破,開啟了“華夷一體”的民族融合大格局。隋唐兩朝的皇帝都大力提倡民族交融,楊、李數代皇帝都與胡人通婚,作出了破除華夷之防的表率。唐太宗李世民是開啟盛世的重要人物(他的夫人長孫氏就是胡人),在他看來,“自古(帝王)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11)。正是唐太宗的大力提倡,所以“華夷一體”得以在社會實踐上普遍實現,由此實現了民族融合、社會和諧。正是唐朝統治者對少數民族的“愛之如一”,所以才有少數民族人員在朝廷為官的現象。據統計,唐朝宰相369人中,就有36人是胡人出身(12)。唐朝統治期間,在朝廷任文臣武將的胡人不計其數,甚至《新唐書》也特置《諸夷蕃將》予以傳記。在唐朝任職的安祿山、哥舒翰甚至位至王爵,這在元、清時期都是見不到的現象。正是唐朝諸多政策的開放性、開明性,才形成了四方來儀、民族交融的良好局面,也才有海內外人才齊聚朝廷的盛況,體現了“華夷共治天下”的民族大團結景象。在數千年的王朝更迭中,唐朝是中華文明發展的高峰時期,也是民族融合以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重要時期。從唐末開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這一時期的民族交融仍在進行。沙陀人先后建立了后唐、后晉、后漢、北漢四個王朝,同時進入中原的還有契丹、回鶻、吐谷渾、奚等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王朝完全采用了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體制,普遍主張胡漢通婚,因此僅僅過了不到一個世紀,這些少數民族最終都融入到漢族之中,成為一個民族大家庭。

宋朝時期,雖然漢族的統治力下降,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政權相繼崛起,但是在民族交鋒、沖突的過程中,民族交流、融合還在繼續進行。不管是北宋時期還是南宋時期,盡管戰爭、沖突頻繁,但經貿往來一直存在,民族交往依然頻繁,甚至在中原地區出現了“父雖虜種,母實華人”等情況,而且對于“漢人”這一稱呼也有了更多內涵,對于居住在中原的夷人也將其稱之為漢人。與此同時,漢族與西南少數民族的交往也在深入,經過多年沖突和調和,盡管宋朝對于西南地區的控制并不強,但長久的漢夷沖突也促進了民族融合的發展。總體來說,雖然宋朝與遼、西夏、金政權以及西南少數民族多有沖突,但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往始終存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民族沖突中仍舊在不斷發展。

元朝是少數民族(蒙古族)第一次入主中原并建立大一統國家的時期。元朝實行民族分治等級制度,將各民族劃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四個等級,產生了諸多弊端。不過元朝仍舊保持了科舉制度,并且統治者逐漸認識到漢文化的優越性,于是開始接受華夏文化、啟用漢人為官,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夷夏有別”“內夏外夷”“貴夏賤夷”的傳統觀念,從客觀上模糊了“夏”與“夷”之間的界限,縮小了民族之間的隔閡。元朝時,北方地區與中原地區的貿易往來非常頻繁,華夏文化與夷族文化的交流也日益廣泛;南方地區,元朝統治者開始實行土司制度,實現了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與中原、北方地區的行政一體化。元朝雖然存在時間不長,但各民族之間交流融合的深度和廣度都得到了一定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明朝時期,各民族交融程度仍在不斷加深,“華夷一家”成為統治者的共識。總體來看,明朝實行了“德威兼施”的民族政策,對于少數民族多采用“懷之以恩”“以夷治夷”“因俗而治”等務實途徑。在尊重少數民族風俗傳統的同時,明朝統治者通過互市、恩賜等經濟、政治手段,使少數民族主動歸附中央,接受統一管理。就北方而言,盡管蒙古族與漢族的戰爭沖突一直存在,但隨著明朝的日益強盛以及經貿互市的開展,蒙古族與漢族的關系走向和平穩定。據《明實錄》統計,自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至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蒙古各部統治者遣使入貢多達八百余次;又正統、景泰二十年間,僅瓦剌就入貢43次。(13)明朝甚至在西藏設立了行政管理機構,修建了連接西藏和內地的驛站和驛道,促進了漢族與漢族的交流。明朝的經貿發達,無論是北方還是西南,民族間的經貿往來都非常頻繁。明朝統治者還通過官方互市(如在北方建立官營馬市)、通貢、鼓勵民間貿易等多種形式促進民族間的貿易交往,取得了良好效果。概而言之,自明太祖以來,“大一統”是明朝歷代統治者的政治理想,盡管這一時期的民族沖突仍舊存在,但民族交流融合的趨勢也在往縱深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發展同樣如此。

清朝是國家疆域、民族格局定型的重要時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最終形成產生了較大影響。通過平定“三藩之亂”、舉行“多倫會盟”以及抗擊沙俄的成功,清王朝不僅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疆域版圖,而且極大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和融合。北至新疆的烏魯木齊、伊犁、哈密等地,南至哀牢山夷族居住區以及海外諸島,民族雜居逐漸成為普遍現象,漢族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廣。清朝的民族政策包括滿蒙和親,將滿族與蒙古族通過世代聯姻聯合起來;對于西藏、云貴地區,清政府多采用安撫政策,通過冊封達賴和班禪、沿用明朝以來的土司制度和羈縻政策,以維持中央對西藏、云貴的管理。清王朝建立以后,清政府實行“八旗制度”和“滿漢分治”以加強對中原地區的控制。清朝歷代皇帝基本上都高度認同漢文化,正是因為漢族人口眾多以及漢文化的先進性,使得清政府大量啟用漢人為官,并且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提倡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漢族文化。在這一時期,“華夷一體”思想逐漸表現為“滿漢一家”“滿藏一體”“滿蒙一體”等多種話語。縱觀整個清朝時期,民族矛盾與族群分界不斷得到彌合,民族政策和民族觀念在理論與實踐上都實現了對傳統“華夷觀”的歷史超越。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推動下,這一時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得到了較為充分的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古已有之,這一意識隨著數千年來民族交流融合進程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無論是戰爭時期還是和平時期,“大一統”及其伴隨的民族交融趨勢都是歷史發展的主旋律。盡管中華民族在不同歷史時期有過短暫的分裂,但每一次分裂都為更高程度的融合和統一創造了條件和基礎。

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萌芽、產生、發展的歷史進程來看,一方面這固然是歷代統治者對“華裔一體”觀念的接受認可并大力推行,另一方面也源于華夏文化所具有的內在合理性和先進性。政治認同是表,文化認同是里。歷代統治者通過統一的文字、禮儀、語言以及相關政治經濟制度的實施,對各民族予以歸附、同化,促進了民族融合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從歷史發展來看,曾經在歷史上存在的匈奴、鮮卑、羯、氐、沙陀、契丹、回鶻、吐谷渾、奚等民族最后都同化到了漢族之中,和其他民族一起形成了一個中華民族的同心圓。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4)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產生有著多方面因素,這些因素可以歸結為少數民族對華夏族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深刻認同。其中,文化認同是一個關鍵性因素。從歷史來看,文化認同首先表現為對傳統的認同,在當代中國,這不僅表現為對五千年中華傳統的認同(譬如對孔子等往圣先賢以及傳統禮制的認同),而且表現為對近代以來中國革命傳統的認同;其次,文化認同還表現為價值觀認同,這不僅表現為對(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傳統價值觀的認同,而且表現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顯然,對傳統和價值觀的認同與“五個認同”具有內在一致性,這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題中之義。

注釋: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9頁。

(2)(3)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213、107頁。

(4)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2冊,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816頁。

(5)(7) 李學勤主編:《春秋公羊傳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400、10頁。

(6) 《詩經》,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488頁。

(8) 許嘉璐:《二十四史全譯》,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8頁。

(9) 《魏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87頁。

(10) 司馬光:《資治通鑒》卷140,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914頁。

(11) 司馬光:《資治通鑒》卷198,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247頁。

(12) 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28頁。

(13) 《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與發展》課題組:《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與發展》,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02頁。

(14) 新華社:《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國民族》2014年第10期。

作者簡介:徐瑾,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研究員,湖北武漢,430062;李昕昱,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湖北武漢,430062。

(責任編輯 木 易)

猜你喜歡
文化認同
論社區檔案參與社會記憶構建的作用及路徑
檔案管理(2017年1期)2017-01-17 19:03:21
當代華人法語作家文化身份比較研究
文化認同視野下太極拳的育人之道
武術研究(2016年10期)2016-12-15 19:31:01
論黎族題材小說中的自然意象
文學教育(2016年11期)2016-12-15 19:26:18
以“文化多樣性”國際機制支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經濟師(2016年10期)2016-12-03 22:06:59
海外新華僑華人社團與國家“軟實力”建設研究
基于文化共生視域的民族教育發展路徑
《外婆的日用家當》中的文化身份認同問題
試論香港電影中的“九七情結”
文化認同對京津冀地區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的影響分析
中國市場(2016年35期)2016-10-19 02:22: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91 九色视频丝袜|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久久国语对白| 99热这里只有精品5|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免费|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国产在线精品美女观看|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色网在线视频|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色爽网免费视频|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 国模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三级a|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乱子伦手机在线| 欧美一级片在线| www.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二三区|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国产迷奸在线看| 在线播放国产99re| 97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全黄a一级毛片|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欧美成人影院亚洲综合图| 99re经典视频在线| 免费在线成人网|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图片| 亚洲成a人片| 亚洲欧美国产高清va在线播放|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玛| 国产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狼人色| 永久天堂网Av| 日本三级黄在线观看| 自拍偷拍欧美|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中文字幕| 亚洲乱码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欧美| 欧美成人精品在线| 国产在线小视频|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看免费一区二区 | 精品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人久久电影| 99视频全部免费|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伊人久久影视|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69av免费视频|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欧美特黄一免在线观看| 亚洲另类色| 欧美无专区|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全部免费特黄特色大片视频| 欧美亚洲国产视频| 日本中文字幕久久网站| 在线高清亚洲精品二区| 国产精选自拍| 免费aa毛片| 另类欧美日韩|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A∨无码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婷婷在线网站| 久久黄色小视频| 亚洲av无码人妻|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人妖无码第一页|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 黄色在线不卡| 毛片视频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