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作為“五個必由之路”的重要論斷之一,“團結奮斗”從所處的“實踐地位”,揭示了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成功密碼”,闡釋了團結奮斗的價值意蘊,是踔厲奮發邁向現代化新征程的方向指引,為實現美好未來提供現實啟示。文章通過挖掘團結奮斗的價值意蘊,汲取歷史經驗,牢牢把握團結奮斗的時代意義。
關鍵詞:團結奮斗;精神標識;歷史經驗
中圖分類號:D26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24-0008-04
團結奮斗,貫穿黨的二十大報告,習近平總書記深切地強調,“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1]這一科學論斷,直接揭示了中國共產黨百余年來團結帶領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成功密碼”,闡明了當前和今后牢牢把握團結奮斗的重要意義,進一步明確了踔厲奮發邁向現代化新征程的必然選擇。
一、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價值意蘊
(一)團結奮斗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顯著的精神標識
中華民族向來是熱愛團結和樂于奮斗的民族,團結精神和奮斗精神是中國人民的特質和稟賦,根植于每個中國人的精神血脈中,見諸人們的思想文化、傳統習俗、實踐活動中,深深地影響著人民的精神世界,成為激勵和指引廣大中華兒女攜手奮發、創造民族偉業的精神動力。
中華民族一直以來守望相助、奮發前行,離不開團結奮斗的精神內核。縱觀整個歷史長河,不難發現,團結奮斗精神始終猶如一根主線貫穿全程。其中,團結精神表現為一種同心同德、眾志成城的民族凝聚力,正如《周易·系辭上》云:“二人同心,其利斷金。”[2]奮斗精神表現為一種拼搏敢為、勠力圓夢的民族創造力。正如《易傳》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3]正是由于始終秉承這樣的團結奮斗精神,中華民族雖曾歷經民族分裂、外敵入侵等沉重苦難,但“天下一統”“大團結大融合”始終是歷史主流。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也將團結奮斗精神印刻在中國共產黨的血脈中。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以團結凝聚共識,形成奮斗的磅礴偉力;用奮斗落實藍圖,實現救國、興國、富國、強國的團結目標。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評價:“團結奮斗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顯著的精神標識。”[4]這充分肯定了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中的精神支撐作用。
(二)團結奮斗是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的鮮明底色
一部中國共產黨歷史,也是一部黨帶領人民的團結奮斗史。從成立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就高度重視團結奮斗,致力用團結奮斗書寫一個個壯麗華章。黨的每一歷史時期,都始終葆有著持續團結、接續奮斗的光輝印記,團結奮斗是其鮮活底色。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道:“一百年來,黨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團結奮斗的結果。”[4]
中國共產黨是團結奮斗的政黨,團結奮斗是黨的政治本色和優良傳統。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奮發,“一寸一山河一寸血”的浴血奮戰,解構了一個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舊中國,建構了一個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新中國,實現了“站起來”的偉大創舉。鄧小平曾說:“中國取得了一個資格:人們不敢輕視我們。”[5]新中國成立后,不論是弱小或強大、順境或逆境,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民族一心”“同心圓夢”的奮斗初心,秉持矢志不渝地奮斗之志,實現了從“富起來”邁向“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式現代化”等一幕幕團結奮斗的偉大實踐,折射出百年黨史貫穿的“團結奮斗”主題。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在“落后和奮發”“屈辱和崛起”中,用團結聚力,團結一切能夠團結的力量,踔厲奮進,不斷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發展。
(三)團結奮斗是開創美好未來的必然選擇
“我們靠團結奮斗創造了輝煌歷史,還要靠團結奮斗開辟美好未來。”[4]團結奮斗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取得一個個“中國奇跡”的重要法寶,更是新時代新征程實現新成就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選擇。團結出力量,奮斗出奇跡。“中國奇跡”不是喊出來的,而是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攜手發揮最大合力干出來、奮斗出來的。如今,闊步邁向現代化新征程,更加需要緊密團結、艱苦奮斗。
“行百里者半九十。”[5]經過百余年的賡續奮進,我們雖取得了一系列光輝成就、跨過了一段段艱難困苦的征程,但“新的趕考”仍在路上,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仍十分艱巨、肩負的歷史責任仍十分重大、面臨的各種斗爭仍十分復雜。諸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意識形態安全”、科技創新不足等“攔路虎”“絆腳石”,可謂“愈接近偉大夢想,愈需兢慎、愈需團結、愈需不懈奮斗”。因此,在乘勢而上邁向第二個百年目標的新征程上,更加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團結奮斗的重要意義,牢牢堅持黨的堅強核心領導,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不舍晝夜地不懈奮斗,逐一攻克新征程上的“卡脖子”難題,書寫新的時代華章,交付令人民滿意的“新答卷”。
二、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歷史經驗
(一)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謀幸福,是走好團結奮斗必由之路的力量之源
“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6]中國共產黨能夠始終團結各族人民,畫好最大“同心圓”,激發廣大人民群眾同心同德的不懈奮斗,根源在于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初就將“人民”二字書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始終堅守“人民至上”的拳拳之心,將人民的幸福視為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過于為人民幸福而奮斗。”[4]人民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無論處于何時何地,只有真正設身處地站在人民的立場,思人民所思、念人民所念、憂人民所憂,為人民造福,才能調動人民的積極性、激活人民團結奮進偉力的密碼。團結奮斗的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實踐反復證明,始終為廣大人民群眾奮斗的政黨,能夠恒久地緊密團結人民、依靠人民為同一夢想而不懈奮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正是依靠廣大人民的緊密團結、不懈奮斗,才一次又一次地吹響了勝利號角,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中國奇跡。“打贏脫貧攻堅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舉國同心、奮發拼搏的動人現實再次雄辯地證明,攻克任何一個時代課題、完成任何一個歷史偉業,都必須從人民中挖掘力量,團結人民、依靠人民不懈奮斗,這是一切工作的根基所在。
(二)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走好團結奮斗必由之路的根本保證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4]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領航者、主心骨。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開新局應變局,國家面貌、黨的面貌、人民面貌實現了翻天覆地的巨變,中華民族復興偉業也翻開了嶄新的一頁,這為黨繼續領導人民走好團結奮斗必由之路提供了根本保證。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7]百余年的團結奮斗歷程,反復驗證了黨的全面領導是團結廣大人民,直擊各種驚濤駭浪,奮力鑄就偉大事業的核心支撐。在篳路藍縷的崢嶸歲月里,縱使中國人民歷經了各種戰爭、自然災害、發展困境等大大小小的磨難,但仍然能夠在中國共產黨的團結帶領下,齊聚各方力量,攜手同心向最難處攻堅,乘風破浪。例如在1998年的抗擊特大洪水、2003年的抗擊非典、2008年的抗擊汶川地震等“風大浪急”的斗爭中,中國共產黨始終以“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初心、“使命在肩、責任在肩”的擔當、搶在前干在前的拼勁,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發揮“定海神針”的主心骨作用,讓人民有了堅強的依托,能夠朝著共同的奮斗目標,結成“鋼鐵般”的統一戰線,一起用心、用情、用力守望相助,共克時艱。
(三)筑牢思想信念,凝聚共同體意識,是走好團結奮斗必由之路的精神動力
“最重要的是人的團結,要團結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8]人是關鍵因素,走好團結奮斗必由之路新征程,靠的是人的團結和人的奮斗。擁有14億多人民的中華民族,能否實現團結奮斗之力,關鍵在于能否運用共同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牢牢構筑生死相依、繁榮與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自古以來,中國有著地廣人多、地大物博的美稱。分散居住的56個民族同胞,其在經濟水平、文化習俗、思維方式、追求目標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因此,最大限度地團結廣大人民,胼手胝足共同奮斗,始終離不開能夠凝心聚力的共同理想和堅如磐石的奮斗信念。共同理想,是各族人民“萬眾一心”“共同奮斗”的切入點和發力點。所謂“與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4]共同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共通性、整體性,進一步增強了人們的認同感、共同體意識,是團結和動員人們的最大共識。中國夢“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5]正是有了這種“最大公約數”的共同理想,人民才樂于上下一心地緊密團結、一致奮斗。鄧小平曾強調:“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一切。”[8]堅定信念,是不同歷史時期,人民始終團結奮斗的精神之基;始終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念,是團結奮斗恒久的精神支撐。14億多中國人民始終同筑堅定的信念,是同向而行,攜手團結奮斗的精神基石。
三、新時代牢牢把握團結奮斗的現實啟示
(一)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塑造團結奮斗的意識形態共同體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是靠真理說服人團結人的”。[9]續寫新時代團結奮斗新篇章,走好團結奮斗必由之路,必須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武裝頭腦,不斷推進科學真理“飛入尋常百姓家”,用真理的力量培育團結奮斗的精神家園,塑造團結奮斗的意識形態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民族要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不能沒有正確思想指引。”[4]馬克思主義始終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科學指南、“看家本領”。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各種思想碰撞中,馬克思主義以自身的科學性和真理性贏得了人心、統一了思想、激發了人們團結一致、執著奮斗的活力。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成功的關鍵“密碼”就是能夠守正創新地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解答人民疑慮、回應現實問題。任何時期的團結奮斗,都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引。人民對于科學理論只有真懂、真信,才能夠在思想上產生高度共鳴、在行動中真踐行。例如,延安整風運動,通過深刻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教育,人們在理論上、情感上、行動上達到了高度的團結和統一,為破浪前行賡續奮斗奠定了基礎。新時代,走實、走好、走遠團結奮斗必由之路,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指導。“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聚焦人民關切的方方面面,反映了人民共同的向往,以科學理論的實踐偉力打動人民、團結人民,為繼續同向而行、卓絕奮斗聚心凝力。
(二)用光輝燦爛的百年團結奮斗黨史歷程,增進接續團結奮斗的歷史自信、底氣、定力
“歷史認知是歷史自信的重要基礎。”[4]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團結奮斗的歷史自信、底氣、定力,離不開黨的每段團結奮斗歷史的科學認知。堅持用唯物史觀、正確黨史觀講清、講懂、講深黨的團結奮斗史,用輝煌燦爛的百年團結奮斗史筑牢人們的歷史記憶,堅定人民接續團結奮斗的昂揚信心。
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書寫的團結奮斗史,是接續團結奮斗最具說服力的生動素材。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勇擔重任,率先提出“組成‘民主主義的聯合戰線’”,發出廣大人民群眾團結起來,“創造一個新的社會”[10]的奮斗呼號。無數前赴后繼的人民群眾,猶如“石榴籽”一樣緊密團結,歷經30年血與火的奮斗拼搏,創建“新中國”這一“開天辟地”的偉業。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勇毅前行,重申“團結全黨,團結國內外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10]以變“落后農業國”為“先進工業國”為奮斗目標,號召廣大人民群眾心連心、并肩攜手地進行土地改革、恢復經濟、完成“三大改造”、實施“五年計劃”……歷經29年的發憤圖強,改變了舊中國“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銳意進取,堅持“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8]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小康社會”等主要奮斗目標,舉國同心,砥礪前行,歷經34年的埋頭苦干,創造了改革開放、“菜籃子工程”、香港與澳門回歸、加入WTO等“東方風來滿眼春”的新局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繼往開來,發出要以“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的勵志宣言,始終與人民團結一起,堅守初心、堅定信心、堅持決心,擼起袖子建成小康社會,邁向了現代化新征程,創造了中國奇跡。
(三)用新時代偉大成就,激勵人們永葆團結奮斗熱情,再創團結奮斗新華章
新時代一個又一個偉大成就,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不懈奮斗的“成績單”,生動印證了堅守團結奮斗的必然結果。始終堅守團結奮斗的初心、恒心、決心,是實現“亮眼”成就的必然要求。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全面深刻總結了黨的十九大以來五年和新時代十年以來的偉大變革,既彰顯了黨帶領人民長久以來靠團結奮斗實現的顯著變革,又進一步激勵人民繼續永葆團結奮斗的熱情,以一張藍圖繪到底的韌勁、拼勁再創團結奮斗新華章。
偉大成就,鼓舞人心,催人奮進。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依靠攜手同心的緊密團結、不停腳不歇步的持續奮斗,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實現了復興宏圖的偉大跨越。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國內生產總值提高7.2%穩居世界第二、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8.2歲、“嫦娥”“長五”“蛟龍”等關鍵核心技術取得巨大突破、“全國超2.18億人擁有大學文化程度”……成績斐然,奪人耳目。一個又一個亮眼的數據,讓全國人民更加充滿信心、動力、盼頭地錨定奮斗新目標,同心同德緊密團結、意氣風發接續奮斗。正如黨的二十大代表華錦先所說:“讓我對村子的未來和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更有信心。”[11]當前,我們正昂首邁步在實現中國夢的第二個“百年目標”新征程上,承載著廣大人民新期待的“夢想航船”已啟航,更加需要人們堅守最初的“團結之心”“奮斗之心”,永葆為了致力民族復興夢而始終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團結熱情”“奮斗熱情”,再創新佳績。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 (2021-05-07)[2022-12-09]. 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 685.htm.
[2] 唐明邦. 周易[M]. 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199.
[3] 陳晶,杜敦科. 青年奮斗精神的生成邏輯、價值意蘊及實踐要求[J].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19(10):12-16.
[4] 習近平.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8-554.
[5] 習近平. 論中國共產黨歷史[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89-181.
[6] 習近平.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23.
[7] 中共中央宣傳部.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問答[M]. 北京:學習出版社,2021:430.
[8] 鄧小平.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8-190.
[9] 莊福齡. 簡明馬克思主義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
[10] 中國共產黨簡史編寫組. 中國共產黨簡史[M].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12-138.
[11] 馬力. 代表講述:“一封寫給村民的信”背后的故事[EB/OL]. (2022-10-21)[2023-01-13]. http://news.china.com.cn/2022-10 /21/content_78478154.htm.
(薦稿人:王相東,廣州商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